那些溫暖的《紐約客》雜誌

2021-02-08 造字工房


幾十年來,崇尚「慢設計」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一直以其細膩的散文,進取的新聞報導和不變的字體及版式吸引著讀者。但從 2013 年 9 月 16 日開始,雜誌頁面上出現了一些細小但微妙的變化,邁開了重設計的腳步。在創意指導 Wyatt Mitchell 的帶領下,《紐約客》更新了目錄、主創人員頁面、「Goings On About Town」欄目、書評版塊(Briefly Noted)及小說版塊等。設計上的改動包括調整分欄的數量,重繪 Irvin 字體以及引入輔助字體 Neutraface。

十三年來首次

此次重設計距離 Massimo Vignelli 負責的上一次已有十三年。Vignelli 設計的紐約地鐵圖和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企業形象廣為人知,而他為《紐約客》做的改動很輕微——給當時的版面制定更為結構化的網格,在雜誌前半部(front of book)引入了紅色字體樣式,諸如此類。 主編 David Remnick 坦言,《紐約客》在接受重大改變上一直很遲緩(比如直到 1992 年才開始在雜誌中使用照片)。這一次,雜誌些許更新了排版,重繪了已使用八十八年之久的字體,並新增了一款當代字體以解決現今的設計問題。 創意指導 Mitchell 概括了重設計的目標:「最終,我們期待紙版雜誌和它的視覺傳統煥然一新,為數字家族成員注入新的活力,並且,也令統領它們的品牌變得加清晰。」

重繪 Irvin,引入 Neutraface

重設計主要包括重繪 Irvin 字體以及新增標題字體 Neutraface。

Journeys to Baghdad 中的木版畫,Allen Lewis 創作。(來源:The Project Gutenberg)

Irvin 是《紐約客》的標誌性字體,由首任美術指導 Rea Irvin 設計,靈感源自《巴格達之旅》(Journeys to Baghdad)一書中木版畫上的字形。這本書出版於 1915 年,木版畫由蝕刻師 Allen Lewis 創作。Irvin 想請他來完成整套字體,但被拒絕了。於是 Irvin 便親自在 1925 年設計出了這款字體。 大約在去年,《紐約客》聘請 Ben Kiel 來重修 Irvin 字體,使其更加現代化。基於 Irvin 的數位化原版,Kiel 重繪出對比更強烈、細部更銳利的 Irvin Display;還根據 Irvin 在早期《紐約客》上的應用形式,繪製了一組連字(ligature)及替代字形(alternate letter)。 八十八年來 Irvin 一直用於雜誌的大號文字,比如封面上的刊名,內頁的文章標題,以及「Talk of the Town」這樣的欄目名稱。正文字體則是 Caslon,它誕生於十八世紀,後由 Carol Twombly 復刻成數字版 Adobe Caslon。「但如今雜誌的視覺需求不同了,」 創意指導 Mitchell 說,「由於我們跨平臺地建立了複雜的內容層次,《紐約客》最具歷史性的兩款字體—— Irvin 和 Caslon ——已經顯得太過局限,難以應對常規問題。所以我們增加了另一款字體,以便更清晰、更一貫地傳達文字設計的張力。」


Ben Kiel 重繪的 Irvin Display。(來源:House Industries)

為此,Kiel 又帶來了定製版的 Neutraface。 Neutraface 由德拉瓦州設計事務所 House Industries 出品,Kiel 一年前正受僱於這家事務所。Neutraface 的靈感源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南加州的一些導向標誌,是現代主義建築師 Richard Neutra 為自己的建築作品而製作的。字體設計師 Christian Schwartz 將設計 Neutraface 的過程比作撰寫一部歷史小說——通過調研 Neutra 的建築來推演出這款虛構的字體。Schwartz 先從 Neutra 建築的照片中搜集大寫字母和數字,但數量非常有限,之後再自己補全缺失的字符。過程中,他藉助二十世紀早期的幾何無襯線體來幫助自己想像字體的造型。此次 Kiel 對 Neutraface 新增的修改主要是比例和細節。 出自南加州的 Neutraface 似乎不那麼「紐約客」,但創意指導 Mitchell 認為 Neutraface 更多喚起的是關於時間的記憶,而非地點:「因為我們的品牌深深根植於裝飾藝術風(Art Deco)傳統,而 Neutraface 是裝飾藝術風主題下的現代衍生,所以它在為我們提供全新字體風格的同時,不會讓人覺得錯位,也不會太過偏離我們的視覺傳統。」 NeutrafaceChristian Schwartz 與 Ben Kiel 合作為《紐約客》提供了定製版的 Neutraface。(來源:House Industries) 對於自己在字體方面的工作,Kiel 這樣總結:「這


Christian Schwartz 與 Ben Kiel 合作為《紐約客》提供了定製版的 Neutraface。(來源:House Industries)

並不算是大規模的重設計,但確實是有改變的。我認為這絕對契合雜誌的內在精神。」但他也說,不管重設計做得好不好,只要出版物改字體,總有人反對。

紐約客雜誌封面欣賞。

























註:本期文字內容來自「Type is Beautiful」By William Hu ;圖片內容來自「秋色波連波的豆瓣相冊」。

造字工房:http://makefont.com

郵箱聯繫:service@makefont.com

訂閱微信:造字工房 或 makefont

關注微博:@造字工房

字體授權:400-860-5700

QQ:350003556

相關焦點

  • 《紐約客》雜誌大事記
    前幾天看到一篇懷念 《紐約客》雜誌前任主編William Shawn的文章,感覺這些年看New Yorker的美好記憶又重新回來了。
  • 那些有才又好看的紐約客雜誌封面——The New Yorker Covers
    《紐約客》不是完全的新聞雜誌,然而它對美國和國際政治、社會重大事件的深度報導是其特色之一。羅斯一直主持雜誌的編輯工作,直到1951年去世。自創辦起,《紐約客》就一直以其獨特的大都會文化的成熟風格而自豪。(1925年時候的紐約客雜誌封面風格是這樣的.濃濃的Art Deco裝飾藝術風)
  • 他讓一群汪星人登上了《紐約客》封面
    他的插畫被登在《紐約客》、《時代周刊》、《GQ》等國際大刊的封面上,所描繪主題涵蓋了政治、棒球、運動、人像等各領域,但他最熱衷的創作對象還是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小夥伴——汪星人。不得不說Mark融合得渾然天成,與畫面毫無違和感啊……與貓咪的高冷難以接近相反,主人是狗的全部,它熱切地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能讀懂你臉上的表情和發出的指令,忠誠且溫暖
  • 《紐約客》雜誌看萬字長文,美國抗疫失敗全記錄
    近日美國雜誌《紐約客》刊載了一片由勞倫斯·賴特撰寫的萬字長文,通過時間線,用真人真事和普通人的視角來記錄盤點了2020年疫情下的美國。這篇文章中既有描繪醫務工作辛苦救助,也有描繪患者的痛苦經歷,還有疫情下社會動蕩不安,更有關於決策者的麻木不仁。
  • 那些美貌又有趣的文學雜誌
    一本書的出版周期相對比較長,而一些較新的或是先鋒的作品,往往會第一時間在文學雜誌上出現。雖然大家都高喊著紙書已死,但是這些頗有資歷的主流雜誌或是小眾而精品的雜誌卻辦得越來越好。這期推送,想要跟大家介紹10本英語文學雜誌。他們都非常的好看——設計、封面還有內容都給人驚喜。
  • 這5本英文外刊雜誌絕對不容錯過!
    國家地理 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官方雜誌,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在大多數讀者眼中,國家地理雜誌意味著權威、科學性、準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而不僅僅是一本雜誌。
  • 雜誌大佬康泰納仕尋找救贖
    繼《連線》雜誌與Adobe合作的6月刊iPad版大賣之後,康泰納仕旗下的《紐約客》10月刊也首發iPad版,並成為當周最酷的iPad應用之一,而12月刊的《Vogue》英國版則即將成為康泰納仕在英國發布的第一本iPad版本雜誌。Scott Dadich在今年7月初升任康泰納仕數字雜誌發展執行總監,除了《連線》的工作,還負責為公司旗下各雜誌量身研發同步印刷和數字出版系統。
  • 明明是「山寨貨」,卻異常討人喜歡的「兩本雜誌」.
    《紐約客》是為數不多的一直致力於使用插畫而非攝影作為封面的知名周刊,有一種與其他出版物不同的獨特美學。在過去90多年裡,《紐約客》雜誌堅持用精心策劃的藝術作品來詮釋內容,不管是有影響力的新聞報導還是有趣的諷刺作品。雖然內頁的漫畫和小插畫也足以為插畫師們增加職業榮譽,但它們永遠比不上封面那麼令人垂涎。
  • 《紐約客》評劉慈欣:中國的亞瑟·克拉克
    本文英文版為2015年3月美國《紐約客》雜誌網絡版刊登的該雜誌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對劉慈欣的推薦文章,文章將劉慈欣喻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並評價「劉慈欣的獨特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文化特色。他的故事是一則則關乎人類進步的神話——想像具體,但構局抽象,近似寓言」。中文翻譯來自中國日報網。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我們追過的雜誌
    雖說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主角,都該有著各自的回憶,比如沒有電子遊戲的時代會有丟沙包,滾鐵環等一些人看不懂的遊戲,比如那些年沉醉的FC
  • 面對疫情,全球著名雜誌的封面創意和思考
    上圖是英國《觀察者雜誌》(The Observer Magazine)最新一期的封面,主題 Love under lockdown,插畫來自 Paul Blow,在家期間有人孤獨,有人相愛,有人冷戰。英國一本諷刺漫畫雜誌《Private Eye》用醒目的標題告訴大家,買這本雜誌就有48張免費廁紙。
  • 疫情肆虐,這些雜誌的封面設計何以觸動人心?
    本文搜集整理部分國際著名雜誌通過網絡免費下載的電子期刊封面,包括《觀察者雜誌》《TIME》《Vogue》等,來了解一下這些著名雜誌面對疫情是如何構思、設計創意封面的,以及在創意視覺表達之外的解讀與思考。
  • 那些消失的音樂雜誌
    從今年上半年起,微博就有人問為什麼看不到這本雜誌了,而近日有雜誌前任編輯通過公眾號透露:「《當代歌壇》悄悄地停刊了,雖然官方未發布正式的消息,但主編人都已經從上海來到北京然後入職某網站了。」而《當代歌壇》已算「命長」,不少音樂雜誌在前幾年就已陸續停刊,現在中國已經幾乎沒有正規紙質的音樂雜誌,還存活的幾家屈指可數。
  • 那些消失的遊戲雜誌
    但電子遊戲可比網際網路出生的早,在網絡不普及的時代,為了獲得資訊、查找攻略,玩家們需要翻閱一本本遊戲雜誌。    《電子遊戲軟體》 《家用電腦與遊戲》和《大眾軟體》都是曾經擁有大量擁躉的遊戲雜誌,它們目前的結局也是這個時代大多數遊戲雜誌最終結局的縮影。
  • 日本這一雜誌赤裸裸"抄襲"美國《紐約客》,卻被數十萬年輕人瘋狂追捧,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日式生活!
    《THE NEW YORKER/紐約客》這本雜誌大家應該沒看過也聽說過吧
  • 雜誌媒體是如何一步步成為Google News的「滑鐵盧」的?
    但就在前不久,提供付費服務的Google News宣布徹底關閉數字雜誌服務,為用戶辦理全額退款。這意味著,今後用戶無法通過谷歌新聞購買新的雜誌或續訂雜誌,而相關出版商也將失去這一流量陣地。2014年,《風尚周報》、《程式設計師》等雜誌相繼停刊,曾被譽為「當下最具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壹讀》也難逃厄運。2017年,一直被看好的時尚雜誌《悅己SELF》停刊,成為傳統雜誌媒體重創的喪鐘。雜誌就此消亡了嗎?事實證明,這一內容消費需求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 雜誌徵稿|《三聯生活周刊》
    ——朱偉稿件要求:有趣,1000字左右投稿郵箱:roundtable@lifeweek.com.cn2、個人問題在雜誌的最後一頁,我們希望有一個很好的尾聲。要知道,曾經的最後一頁刊登過王小波的專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就首發在這裡。
  • 那些「不務正業」的時尚雜誌
    而時尚雜誌,顧名思義就是與時尚相關的雜誌,其內容也主要圍繞時尚訊息展開。本季趨勢、風尚預測、秀場報導、大牌揭秘、設計師專訪……在時尚雜誌上,你幾乎可以了解到任何與時尚相關的內容。但在近幾年,一些有趣的現象正在發生:部分時尚雜誌正在逐漸向品牌演變,無論是推出自家的服裝產品線,還是與服裝品牌跨界合作,越來越多的時尚雜誌開始嘗試推出自主設計的系列服裝。
  • 回味,濟南教育那些「溫暖瞬間」~~
    回味,濟南教育那些「溫暖瞬間」~~ 2020-12-16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