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年人脊柱全長約70釐米,從正面看人的脊椎似乎是筆直的,但事實上如果從側面觀察自上而下可以看到頸曲、胸曲、腰曲、骶曲4個生理性的彎曲,也就是所謂的脊柱的生理曲度。
這個曲度是作為唯一直立行走的哺乳動物——人類所特有的結構。生理曲度的存在使得脊柱如同一個大彈簧,有效地增加了緩衝震蕩的能力,加強了姿勢的穩定性。
脊柱的4個曲度:頸曲、腰曲凸向前方,胸曲、骶曲凸向後方。
胎兒在母親體內呈蜷縮狀態,就在此時胸曲和骶曲就已逐漸形成。隨後在機體功能逐漸發育和完善的過程中,約是嬰兒3個月逐漸學會抬頭時,頸曲慢慢形成。而當嬰兒8、9個月開始爬行時,腹部的重量下墜,腰曲逐漸產生。
您可以想像一下爬行的嬰兒,頭抬著逐漸形成頸曲,肚子下墜著腰部塌下去形成腰曲。
由此見之,人體脊柱的4個生理曲度中,頸曲和腰曲均是在人類後天發育過程中,為適應人體功能進步而逐漸出現的結構改變,它們的存在就脊椎本身而言是一種後天的變化,隨個體年齡的增長、功能的衰退,結構穩定性會降低,故相較於胸椎和骶椎更容易再次發生改變,而產生相應的脊柱相關疾病。
生理曲度的誕生
我們常常聽到醫生說你的頸椎變直了!你這是腰骶角過大!那麼它判定標準在哪裡呢?
所謂生理曲度說的是脊柱矢狀位上的曲線,那麼測量時最多被選擇作為觀察的就是脊柱側位片。這裡就脊柱的四個曲度測量介紹幾種簡便快捷的測量方法。
頸椎:Borden氏測量法,即自樞椎齒突後上緣到C7椎體後下緣畫一直線,使椎體後緣連線成一相應的自然弧,C5椎體後上緣為弧的頂點,弧最大垂直深度為(12±5)mm;當此數值 > 17mm 為曲度增大,< 7mm 為變直,< 0mm 為反弓。
胸椎:正常的胸椎曲度主要由T1~T12胸椎形成,並以T6~T7椎體作為頂點,另外通過T2椎體上緣和T11椎體下緣分別做一切線,形成一夾角,正常範圍是20°~50°。胸曲大於50°也就是胸曲過大,也就是臨床見到的「駝背」情況。這其中主要出現2種類型的曲度改變,一種為胸段後凸,另一種則為胸腰段後凸。胸段後凸較為常見,常涉及T2~T12節段,頂椎常位於T6~T8節段。胸腰段後凸相對較少,常涉及T5~L4節段,頂椎常位於胸腰交界區附近。
腰椎:Seze 法,即在 Χ 線側位片上自T12椎體後下角至 S1後上角做一連線,腰椎各椎體後緣的弧形連線與此線形成一弓,弓頂點正常在 L3,弓頂點與弦垂線距離正常為18~22mm,大於22mm則為腰曲過大。
骶椎在人類發育過程中會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堅固的骶骨,組成骨盆的後壁,故而主要通過對腰骶角的觀察測量來分析骶骨的位置關係。
腰骶角:Ferguson測量法,即在Χ線側位片上以骶骨上緣的切線與水平線做一夾角,即為腰骶角,研究表明正常值約為33.7°~49.1°,也就是如果腰骶角大於49.1°就可以說是腰骶角過大。
[1]諸波,張慈.脊柱生理曲度改變與脊柱相關疾病的聯繫[J].光明中醫,2011,26(06):1114-1116.
[2]鄒培,周燕萍,陳潔,劉賓,郭章坤,李紅梅,周英賢,楊利斌,侯書紅.昆明地區中學生脊柱健康調查[J].頸腰痛雜誌,2014,35(03):208-210.
[3]張玉婷,王翔,詹紅生.頸椎曲度的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骨傷,2014,27(12):1062-1064.
[4]李開南,汪學軍,張進軍,何志勇,母建松,蘭海,鄭江.胸腰椎生理曲度的測量及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11,40(22):2258-2261.
文字 by 王保長
審稿 by 柯少
編輯 by 王保長
指導 by 範教授
圖片 by 原創/網絡(侵刪)
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
也歡迎病友們至浙江省中山醫院推拿科專家門診諮詢了解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直接回復「掛號」,即可方便預約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