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外發生了這麼一件奇葩事——
有個美國網紅髮布了一條視頻,教網友如何泡一杯正宗的英式茶,步驟出奇地簡單易學:
微波爐加熱一杯水,先倒牛奶再放茶包,最後放糖攪一攪……
看完這一番操作後,原先被脫歐搞得烏煙瘴氣的英國人,瞬間同仇敵愾、群情激憤。
大家一致認為自己的「國民飲品」被褻瀆,紛紛吐槽美國人這茶泡得不正宗。
隨後英國駐美大使居然在線開撕,她還叫來海陸空三軍顧問,錄製了一條視頻,科普如何泡一杯「真正的英式茶」。
視頻裡的軍官,紛紛雲淡風輕地特別強調:別用微波爐、別用微波爐、別用微波爐。
這條視頻過後,英美之間的「茶戰」一觸即發。
美國駐英大使坐不住了,也發視頻回懟,思路十分清奇。
他深諳田忌賽馬的精髓,發布了一條「如何製作一杯正宗的美式咖啡」——要知道,咖啡可是英國人心知肚明的弱項。
然鵝,美國大使的視頻隨後就翻車了,因為他用的是速溶咖啡。
這業餘的技法和選材,基本處於咖啡圈鄙視鏈的最底層。
這下網友們更嗨了,忍不住一邊吃瓜一邊吐槽:就這?
還有網友看熱鬧不嫌事兒大,暗戳戳呼叫義大利大使,號召意呆利網友拿意式濃縮懟回去。
這場「茶戰」的最新戰況是,據說義大利大使真的友好回應了:「他(美國大使)做的是美式咖啡,我再強調一遍,是【美式】咖啡」……
這件事雖然無聊到匪夷所思,但卻從側面說明,英美之間相互嫌棄、一言不合就開懟的「傳統」由來已久,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科普「英美相互不理解的那些事兒」。
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飲食起居,再加上美音和英音的差別,兩國人民的隔閡堪比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一旦開戰勢必要撕出個你死我活。
從來就沒有「美式英語」,只有英語和錯誤的英語
想必小夥伴們曾經看過這麼一張照片——
有個英國小夥正端著茶杯優雅地喝茶,轉頭發現一個美國小夥拿著紙杯一通豪飲,頓時每個毛孔都散發出嫌棄的氣息。
美籍韓裔演員李起弘,英國演員託馬斯·布羅迪-桑斯特
對於來自大不列顛的鄙視,美利堅心知肚明,於是暗戳戳地在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影視領域開黑。
比如《小黃人大眼萌》裡,美國人就吐槽了英國人到底有多愛喝茶——
女王被綁架了,別著急,出警前來一杯熱茶續命;
王位被人奪走了,不慌,播新聞時來一杯熱茶壯膽;
樓都被人搞塌了,小場面,喝茶的小指照樣翹得起來。
光擠兌喝茶還不夠,美國人也順勢吐槽了英國人的食物徒有其表、名不副實。
「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謝耳朵」曾言:英式布丁算哪門子「布丁」,就是個破葡萄乾蛋糕!
對於美國人在影視劇裡的操作,英國人拒絕吃啞巴虧,直接彪悍回懟,拍了一部《小不列顛大美利堅》。
劇裡吐槽美國總統,跟哪個國家都有「特殊關係」。
白宮辦公室,直接淪為了英法美的三角戀撕x現場。
還有一集拿美國官員的性醜聞開刀:
劇中,這名涉事議員在被揭露醜聞後,發布了一份官方說明,用一句「地板太滑」解釋自己是如何在錯誤的時間地點、與錯誤的同性單獨相處。
整個描述充滿腐國氣息,尺度大得令人不敢細想……
看節操被英國人黑得碎了一地,美國人也不服氣了,於是搬出自己引以為傲的奧斯卡電影《勇敢的心》。
這部影片當年拿下5項奧斯卡,在豆瓣位列top91,好於96%的戰爭、歷史片,講述的是蘇格蘭英雄華萊士反抗英格蘭統治者,爭取蘇格蘭獨立的故事。
因為主角在高潮段落喊出的那句「Freedom!!!!!」,影片被網傳為「男人必看」。
但是大家可千萬別把它當成歷史片去看,因為美國人在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出於「劇情需要」對人物進行了戲劇化處理。
片中給伊莎貝拉王妃和男主角華萊士安排了一段感情戲,但真實歷史中,華萊士進行反抗的時候伊莎貝拉只有三歲。
更誇張的是,片中還種下一顆大瓜,說伊莎貝拉懷了華萊士的孩子,暗指之後的英國王室都是蘇格蘭人的後代……這腦洞簡直大出了天際。
英國人看了表示不予置評,反手就甩過去自己最得意的特工電影。
且不說風靡全球五十多年的007,近些年的《王牌特工》系列,就能讓你見識到真正的英倫紳士,如何帥哭全球的影迷。
不過在《王牌特工2》裡,英國人還是忍不住開黑美國了。
影片開場就來了個英美特工大對比——
這邊英國特工一身筆挺的西裝,操著一口標準的倫敦腔;
那邊是一身牛仔的美國特工,一張嘴就是濃鬱的南方口音。
片中,反派毒梟為了達成毒品合法化的目的,公然威脅美國總統,不合作就滅掉正在感染新型毒品的癮君子。
沒想到這個總統不是一般人,面對上億的人質,斷然拒絕與毒梟合作,打算讓人質自生自滅——讓他們死掉,世界就清爽了啊,還能證明我在任期內贏得了禁毒勝利!
不得不說,英國人腦補的這個美國總統,還真有點「懂王」的精髓。
不過對於美國人來說,自家總統被黑已經是老段子了,反而他們黑起英國特工也很順手。
比如2015年的犯罪喜劇《女間諜》,上來就惡搞了007發裝備的經典場景。
更過分的是,還讓硬漢傑森·郭達·斯坦森,出演了一個投靠美國CIA的英國特工。
他在片中曾細數自己的風光歷史,聽起來是個狠人——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狠話又多的英國特工,除了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在片中就沒幹啥別的。
只見他帥氣的風衣被門掛住,只見他一頭撞向了門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雖然在文化輸出方面,英國電影比不過好萊塢,但在諷刺現實方面,英國人從來不認輸。
尤其是遇到美國這種槽點密集的國家,英國人輕而易舉就能開黑。
這其中的佼佼者,要數英國演員薩莎·拜倫·科恩。
他的作品我給大家聊過不少,最經典的要數《波拉特》。
故事講的是一個哈薩克斯坦主播為了建設家鄉,不遠萬裡前來學習美國文化。
然而實際上,影片卻通過主角的視角,全方位嘲諷著美國。
比如有一個高能情節,說波拉特參加了一場牛仔競技賽,在賽前作為嘉賓發言,說了一堆支持伊拉克戰爭的話,獲得現場觀眾一陣熱烈的歡呼。
發言裡其實有個大坑——
他把「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故意說成了「恐怖戰爭(war of terror)」。
這話在效果不咋地的音響助攻下,狠狠嘲諷了在場的主戰派,但在場觀眾都沒發覺。
直到他把篡改歌詞的美國國歌唱出來,歡呼雀躍的大家才發現了哪裡不太對……
《波拉特》之後,這個英國人又拍了不少政治諷刺作品,一部比一部高能。
2018年的《誰是美國?》,更是直接模糊了虛構與現實的界限,兼具喜劇和綜藝訪談的特點。
在這部劇中,薩莎假扮成各種角色,去採訪真實的美國上流階級。
比如有一集,他假扮成以色列槍枝推廣人員,帶著一個不存在的「幼兒園衛士」項目,騙取了幾個政客的信任,邀請他們錄製項目宣傳視頻。
但其實那份通稿裡處處是雷、遍地是坑。
卡老師又火了
可那些政客經常完全不動腦子,直接照著原文念詞,於是才有了各種打臉名句。
比如:「給好孩子一把槍,來阻止持槍壞蛋。」
這麼對比下來,似乎美國人被懟得更狠。
不過話說回來,英美之間的互黑已經是個傳統藝能了。設想下,要是哪部英劇裡提到美國不暗戳戳開嘲諷,反而讓人覺得很沒有「英國味」。
這次的「茶戰」也是一樣,看起來鬧得火燒火燎,其實大多數人都是來吃瓜的。
尤其是咱們中國網友,抱著圍觀「文化大戰」的心態點開了熱搜,結果發現他們爭來爭去,泡的明明是奶茶啊,咱不也沒說什麼嘛!呵呵。
也許是國內最認真的電影自媒體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
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