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行伍拾柒
滏口陘上
瓷都峰峰,滏口陘東端起點
陶瓷業追溯到7500年前新石器早期磁山文化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這一帶的陶器生產就達到一定高峰
從北朝到隋,彭城鎮一帶已出現青瓷
隋時,因盛產瓷器而設「磁州」,然後就有了「磁州窯」
唐宋時期,陶瓷業的發展,使磁州成為北方的深圳
磁州窯技術傳播到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安徽、內蒙古等地
形成以民窯為主流的「磁州窯系」
其成就不在汝、官、哥、定、鈞等宋代著名官窯之下
明代,彭城磁州窯經歷了多年的繁榮和發展
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陶瓷產區
金、元時期的連年戰爭
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遭到相當嚴重的破壞
導致窯場倒閉、市場萎縮
汝、官、均、定等官窯各自沒落,民窯也一蹶不振
明初,只剩下南方的江西省景德鎮和北方的彭城磁州窯兩大中心
於是便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磁州窯作為全國獨有的「民窯」
從遠古至今,數千年窯火不息
彭城也成為全國窯址保護最完整的陶瓷古都
就在滏口陘兩側不足兩平方公裡的範圍內
有彭城磁州窯遺址、南響堂石窟群、紙坊村玉皇閣
三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環陘鼎立
古時候的滏陽河水量很大
磁州窯產品乘船經邯鄲、永年,可直達天津
清末,滏陽河上遊水量減少,水道變窄,航運才成為歷史
今天的彭城古鎮,仍然能找到往昔的風光遺存
彭城的春節習俗,大年初一中午吃花饃
尤其是帶棗的大花饃,最受歡迎
彭城的特色美食三下鍋,在冀南一帶廣為流傳
八特古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晉商賺天下人的錢,八特人賺晉商的錢
靠著來往於滏口陘的晉商們,八特形成了自己的經營特色
除了為晉商服務,還建有當地的商品一條街
有山貨行、藥行、酒作坊、飲食行、縛笤帚業、車馬店
被稱為八特六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