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註:鳳凰網財經峰會12月5日部分主講嘉賓
死亡、恐慌、失控,旅行停航、貿易中斷,萬水千山隔絕,全球貿易如臨凜冬。猜忌、指責、汙名,外交捭闔,大國博弈,國際風雲突變,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從沒有哪一年會像2020年這樣,人們祈求它快點結束。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化遭遇嚴重打擊,價值和族群空前撕裂,世界正在經歷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變局之年,更需要頂層智慧、群策群力;更需要獨具慧眼,發現「危」背後的「機」;更需要高屋建瓴,告別舊生態,重塑新格局。全球經濟如何衝破變局,破繭重生?
「破局」之道,藏在身經百戰、歷盡千帆的思考裡。在鳳凰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出版社協辦,鳳凰網財經、中華網財經承辦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十六位省部級及以上的官員、頂尖專家學者、資深業內人士在寒冷的冬天齊聚北京,真誠分享他們的思考結晶,為疫後復甦加油鼓勁,為資本市場建言獻策,為行業變革理清思路。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對制定自己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戰略定力尤其顯得重要,尤其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
作為全球頂尖華文媒體,鳳凰一如既往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鳳凰網是一家具有全球視野的華語媒體,一年一度在京舉辦的鳳凰網財經峰會已成為探討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交流傳播平臺。」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出席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講。
「越是面對價值的衝突與撕裂,越是需要我們堅持理性的思考,客觀的立場,重建信任;越是面對孤立和分裂的企圖,越是需要我們秉持開放的心態,包容的理念,擁抱世界;越是面對去全球化的逆流,越是需要我們呼籲國際協調,合作共贏,捍衛全球化。」鳳凰網CEO、鳳凰衛視COO劉爽在致辭中強調。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百位政商學界精英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思想盛宴。鳳凰網財經取其精華,梳理了九大關鍵詞:
圖註:連續三天的鳳凰網財經峰會,近百位頂尖政商學界精英齊聚京城
關鍵詞一:開放
11月15日,談了8年的RCEP,終於在越南河內籤署了協議。
RCEP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的英文簡稱,由東協10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5個對話夥伴國參加, 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一個15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協議涵蓋了當下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GDP和貿易總量,籤署完成標誌著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
對籤了RCEP協議的國家來說,未來90%以上的稅目產品將會施行零關稅,這意味著各成員國百姓能用更便宜價格買到彼此的消費品了。
「RCEP十五國排除了幹擾,共同籤署了全球最大的貿易協議,充分說明了開放和合作仍然是國際經貿關係的主旋律。」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開幕演講時表示。
在梁振英看來,RCEP可以說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近20年來最重要的成果,對中國乃至亞洲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從中國內地角度看,梁振英強調,這劑「強心針」的注入,不但能幫助中國內地與自貿夥伴貿易覆蓋率增加至35%左右,而且還會大大提升中國內地自貿網絡的「含金量」。
從亞洲全局角度看,RCEP的籤署還將大大增加亞洲區域經貿政策的穩定性,優化投資預期、提升生產和消費信心。「特別是有助於為全球提供一個區別於傳統歐美市場的最終消費市場,為拉動世界經濟走出低迷增長提供助力」,梁振英強調。
關鍵詞二:雙循環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2020年12月4日,「國內國際雙循環」入選2020年度十大流行詞。
英雄所見略同,本次財經峰會上多位精英不約而同的提到他們對「雙循環」的解讀。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江小涓在演講中表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已經成為了我們最重要的新的發展目標、發展格局。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是刻意追求的,但同時也是規律,也是我們很前瞻性的部署。
「中國過去四十年來,對外開放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促進了增長、促進了就業,促進了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國內市場的擴張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外循環在經濟中的相對比重和地位在過去十年已經緩慢下降,向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才符合的規律。」。
對於外循環,江小涓指出,全球化分工在擴容也在升級,中國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優勢正在增加。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中國起步階段就以較高起點加入,所以要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促進高水平的外循環,促進整個新發展格局的實現。
「我國有一批好的企業,在近期某全球技術領先企業評選中,中國入選企業數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等傳統的製造強國。相信在幾年之後,中國一定會出現真正的全球頭部企業,帶領中國各方面走向世界前沿。」江小涓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談到雙循環制度時,指出要突破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有人認為雙循環是因為這次疫情或者是中美貿易的摩擦,其實錯了。中國現在的市場,除了四億中產階級高水平需求之外,還有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日益增長的廣大農村需要。「雙循環」不是臨時的、被動的、當下的,而是長遠的、戰略的,這是經濟的總路線。
第二個誤區,雙循環不是退到了過去說的「自力更生、關起門來搞生產」,而是開放的,不是保守的。雙循環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中國市場是開放的,是希望全球能夠共同分享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第三個誤區,雙循環不是各省自己搞的小循環,而是發揮中國超級市場作用的大循環。中國最大的王牌是中國的超級大的市場。這個市場需要維護好,絕對不能搞以鄰為壑的保守主義或者地方主義。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出席峰會。他指出 「雙循環」、多循環的要點是循環,一些堵點是戰略轉型的關鍵,他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分析了如何疏通堵點。
第一,生產環節的要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優化產業布局、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第二,分配層面的要點是提高工資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工資的水平,是全面提升大家的生活水平的起點性條件,還要優化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分配格局;優化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宏觀配置結構。
第三,在流通環節,要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疏通流通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第四,在消費環節,要優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暢通國際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中國如何通過「雙循環」戰略取得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表了見解。他認為,「雙循環」是一個大戰略,絕對不是封閉起來。如果能正確理解內循環跟外循環之間的關係,中國不僅不會回歸到所謂的封閉狀態,而且能勝利地完成下一個目標。
關鍵詞三:香港
2020年,世界很多地方深受疫情至困。「東方明珠」香港也飽受疫情困擾,遲遲未能開關,疫情能否控制?經濟如何復甦?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近年頻頻在社交媒體上為國發聲,對香港目前諸多社會問題痛心疾首,也積極獻言獻策。在視頻演講中,他強調了信心:「在國內國外新形勢下,在國家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之後,香港各界人士同樣可以和全國一道,用好這個戰略機遇期,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作為前香港特首,梁振英也對香港未來的角色給出了定位。他指出,香港在國家發展科技事業和科技產業上有兩方面功能:一是香港的高等院校在某些科研領域,有較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力量和國際聯繫;二是香港在科技融資上的功能。
梁振英表示,以生物科技融資為例,香港交易所從2018年開始準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僅僅兩年後的今天,香港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同時,特區政府不斷擴大投放經費促進發展科技,吸引全球人才,在全球面對眾多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之下,香港的股票市場仍然高速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股票市場的市值按年上升26%,今年7月的日均成交量按年增加1.4倍,今年前七個月的新股集資額按年上升56%。生物科技和醫療板塊將會成為香港市場的主要增長動力,香港對其他科技企業的集資功能將逐步地凸顯。
他分析稱,香港是主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相當大比例的金融、貿易和航運活動都是為第三方服務。以貿易為例,香港每年的貿易總額當中,大部分出口貨物並非香港所產,大部分入口貨物也非香港所需,去年,香港與RCEP十五個經濟體的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7655億美元,佔香港的貨物貿易總額71%。雖然香港仍未加入RCEP協定,但香港的貿易服務和對外投資等活動,將會對RCEP區內的貿易產生可觀的推動作用。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發展,投入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力量在八大方面,並且取得初步成果,香港在推動創科的努力也獲得國際認可。今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與科技基礎建設有關的排名,香港由全球的第18位上升到第7位,同時香港大力發展和科創相關的軟環境,包括完善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註冊登記,以及建立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等。
2019年9月,梁振英曾接受鳳凰網財經《封面》獨家專訪,在採訪中,他就香港的政治、經濟、房地產、人才等諸多方面進行坦誠地回應:「香港當前並不是最困難的時候,回歸前面對的困難比今天要更大。」他認為當下的社會穩定程度、國家力量和國際地位,都比1982年和1997年強太多,「這是我們的底氣」。
關鍵詞四:「奇蹟之城」深圳
今年是香港回歸23周年,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作為前任香港特首,梁振英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見證者。此前,他曾感慨深圳是奇蹟之城,鼓勵香港青年「跨河看看」。
「我說你們在香港長大,你們知道香港是一塊很香甜的巧克力,巧克力的味道我們都知道,很好。但是你要是能夠走進糖果店,你知道很符合你要求的其他的糖果,顏色、味道、口感比巧克力多很多。進去糖果店看一下,這些糖果店一些非巧克力的糖果,就在深圳河以北,去走走看看」。
「奇蹟之城」深圳發展的秘訣是什麼?華為不靠政府資助也能成功,深圳做對了什麼?
1980年,深圳經濟總量是香港的千分之二,人均GDP只有200美元。而到了2017年,深圳不僅在經濟總量上超越香港,並且人均GDP也已經達到香港的三分之二,穩定在三萬美元的水平,儘管在人均GDP上仍有差距,但這一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在這一過程中,深圳的的基本經驗十分值得關注。
在40年的發展中,深圳湧現出以任正非、馬化騰、王傳福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培育出華為、中興、騰訊、平安、招商銀行、比亞迪等一大批國際知名的優秀企業。如今,深圳科技創新型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萬餘家。
很多人問,為什麼是深圳?它有沒有可複製的經驗和價值?
「華為沒有接受政府直接資助,平安也沒有得到多少政府資助。深圳做到的是對一個巨大的潛在增長企業面臨的難題提供法律援助。有為的政府不在於直接選擇企業競爭優勝者,而在於支持一個新興的行業,為這樣一個新興的行業奠定一個公平競爭的基礎,以及解決它最大的難題。」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在峰會上如是介紹深圳的發展經驗。
唐傑認為,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有為政府的作用凸顯。他指出深圳的發展之所以尤為突出,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移民化是深圳發展的一大特點,因為移民可以帶來創新。
第二是中央對深圳法制化的強調。「深圳在中央給予了立法權之後便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覆蓋全部創新和經濟管理活動的立法體系,到目前為止已有將近四百部立法,這樣的立法覆蓋了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
第三是深圳的國際化。「三來一補」的工業化過程使得農村人轉變為城市人,也使得深圳通過合同方式擠入了全球分工體系。
正是由於深圳的市場化、法制化、國家化,使得VC、PE在深圳崛起,這也是深圳能夠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唐傑提到,「深圳的兩大公司,華為、中興都是首先進入全球市場,然後又回到國內,所以深圳企業是在一個最高水平上和國際高端競爭者競爭中走出來的」。
他同時強調了政府的積極作用,深圳政府面對一個極其發達的市場,從來不會幹預企業行為,而是對關鍵的、高速增長產業給予必要的支持。
關鍵詞五:資金流動
無論是亞洲金融中心香港,還是「奇蹟之城」深圳,都離不開資金流動,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資本在流動中增值。多位專家學者也提出了對資金流動的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指出,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融共生,存在有效循環。跨境金融在全球資金流動中是一個常態,但對於中國而言,跨境金融有特定的含義。
他表示,中國金融市場、資金流動從過去的管制比較多,到逐步的對外開放。如今,在金融進一步開放等方面的基礎上,資金流動有了越來越多的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在對話環節談到了資本帳戶開放和資金流動的關係。他強調,資本帳戶真正的開放應該是雙向開放,也就是說不僅是應該鼓勵進來,在一定條件下也還可以走出去。一方面現在我們外匯儲備比較充裕,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西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破產較多,資本帳戶雙向開放為出境投資這些企業,助力內循環也是有幫助的。
如何防範短期「熱錢」流入的風險?盛松成提出可以借鑑西方經驗。
他提到,針對短期資本流入非常快的情況,在2016年,冰島曾對部分流入外資收取高達75%無息準備金,也就是說進來一百元,七十五元就是無息準備金必須放在(流入國)這裡。
韓國也有類似政策,韓國在2011年開始對銀行非存款外匯負債收取宏觀審慎稅。稅率設計的比較精妙,稅率和時間有關,稅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如果是六個月以內的負債,也就是說資金流入六個月以內,它的稅率提高到1%,但是時間長了以後它稅率會下降。
盛松成表示,這些對資本流動、管理的方法,都可供我國參考。
關鍵詞六:人民幣
2020年下半年,人民幣的表現讓世界驚嘆。
由於美元指數走弱,離岸人民幣從5月7日起連續反彈,半年左右的時間升值約9.6%。12月7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上調145個基點,報6.5362。假如現在兌換10萬美元,要比半年前大概少花6.9萬元左右人民幣。
人民幣快速升值也引發了監管者和經濟學家的關注。人民幣是否進入了升值周期?
在12月7日的鳳凰網財經峰會重磅閉幕環節,鳳凰網財經總監張濤邀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以及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就人民幣匯率、資本項目開放等時下倍受關注的問題進行連線對話。
盛松成判斷,人民幣在長期、甚至中長期,是升值趨勢,而且實際上人民幣國際化也要求它成為強勢貨幣。
他表示,升值對於出口是不利的,對進口是有利的,這是最表面的現象,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應該減少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的佔比。
盛松成提到,利率、匯率、資本帳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是協調推進,成熟一項、推進一項,而不是必須排出先後順序。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由於我們經濟韌性強,底氣足,所以人民幣匯率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但在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有可能會產生波動。
他認為,明年別的國家復工復產後,我國訂單轉移效應會消退,防疫物資的需求也會減少。這種情況下,出口能不能保持超預期的快速增長,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管濤表示,今年前5個月人民幣貶值,6月份以後開始升值,先抑後揚這種走勢對市場是一次生動的匯率風險教育。企業對於這種走勢,需要採取主動的匯率風險管理措施,堅持低買高賣的原則避免追漲殺跌。同時要樹立風險中性的意識,建立嚴格的財務紀律,管理好匯率敞口貨幣錯配,主動增強匯率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從國際經驗來看,應對匯率的波動,只有經濟金融體系健康,才能夠充分享受匯率浮動和資本流動帶來的好處。
關鍵詞七:金融科技
螞蟻集團是支付寶、花唄和借唄等金融產品背後的母公司。在11月之前,螞蟻被外界普遍看好,一度成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巨頭。然而在11月初,監管部分突然叫停了其上市計劃,引發國際關注。
「螞蟻暫緩上市」揭秘了一個難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企業上市,該用「金融」的估值?還是「科技」的估值?
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表示,在新的「雙循環」環境下,要守住一些金融的基本邏輯。
「有一些東西我們事後來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實際上是因為最底層的邏輯被顛覆了。」 朱小黃說,首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銀行經營的是風險,高槓桿率的金融是不可持續的。所以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不要幻想去突破。「就像科技金融,其實沒有什麼科技金融,我從來也不承認,都是金融。科技金融頂多是科技的最佳應用場景。」
對於金融科技,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也發表了看法:「金融科技正在加劇社會不平等,而這往往有利於極小部分人。」
席勒談到:「在我最新出版的《敘事經濟學》一書中談到技術創新如何引發人們的恐懼。追溯歷史,人們對技術創新的恐懼古已有之,最久遠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斯多德,在他的一本書中有一段話『如果機器出現並取代人類工作』。而最近這個故事的主角被重新命名為『人工智慧』。這是新一輪的恐怖故事,金融科技身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也參與其中。現在在股票市場上,你不只是在和人交易,你還在和電腦交易,機器在學習你的癖好。如果它們發現你犯了某種錯誤,機器就會去加以利用」。
關鍵詞八:大數據歸誰?
對於金融科技公司,有一隻高懸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大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資產,所有權歸誰?」12月5日,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提出這一尖銳問題。
楊凱生提到的大數據歸屬權問題,正是懸在許多網際網路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螞蟻集團高管10月份在上市前的最後路演中表示,2016年以來,通過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多場景海量交易所形成的數據積累,是其核心競爭力。他們還提到,這些數據所形成的客戶洞察是動態的、實時的活數據,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是全球為數不多的網際網路平臺。
彼時螞蟻集團的發行估值高達2萬億人民幣的規模。但不止一位投資人曾表示,如果大數據不能確認歸屬權,不能以合適的價格進行交易,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這種商業模式或許也會成為空中樓閣。
「大數據是屬於原始數據的來源方?屬於社交行為者?生產行為者?交易行為者?還是屬於數據的平臺方?數據的歸集者?算法的提供者?信息的整理者乃至發布者?或是歸於其他方面歸於其他人所有?」楊凱生在鳳凰網財經峰會上發問。
中航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線上環節中,對這一問題有更系統的梳理:
第一,大數據到底是數據公司的私有財產?還是社會的公共資源?
第二,大數據公司及其軟體是否有權獲取用戶數據?並且用於商業用途?
第三,用戶是否有權要求大數據公司為自己的行為數據盈利而付費?
第四,用戶數據洩露該如何處罰和賠償?
因為大數據對金融風控和服務的價值,金融科技領域也成為大數據問題比較集中的領域。但傳統金融行業與金融科技行業面臨的問題不同。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表示,我們國家有相當一部分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還存在數據治理不足、數據應用能力不強等挑戰。不能用、不敢用、不善於用大數據的現象比較普遍,與此同時數據黑產、數據壟斷、數據濫用等問題時有發生。
關鍵詞九:防範風險
2020年的年底,信用債違約潮風險愈演愈烈。而這一輪債券違約潮中,1200多億規模的違約債券中,有超過40%的發生在評級是3A的企業。與此同時,房地產風險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化解,仍然是金融部門的重要課題。
「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國的國民槓桿率,即國民債務佔GDP的比例大概是270%,這其中大部分是企業債。根據IMF 10月份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國的地方融資平臺和國企債務中,約有30多萬億債務償債能力有問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表示。
張明全面地梳理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分布領域:第一類就是企業債務的風險,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和地方國企債務的風險;第二類是房地產風險;第三類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第四類是中小金融機構本身的風險。
如何有效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張明對此提出了四方面工作建議。
第一,應該進行新老劃斷,控制新增的金融風險,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加強相關的監管,來堵住過去的很多漏洞。
第二,要保持合理的資本帳戶管制,尤其是對跨境資本流動依然保持合理的管制。。張明表示,大量的短期資本外流,導致的本地貶值壓力,以及為了遏制外流央行被迫加息,可能成為引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要制定危機預案,針對前面四類風險危機可能爆發的路徑,量體裁衣地制訂預案,增強應對負面危機的前瞻性和主動性。
第四,對於存量風險應該採取一攬子的措施來消化,既要讓這個風險逐步暴露出來,又要防止這個先過快地暴露,造成一種雪崩的效應。
「讓地方國企的產業債打破剛兌違約對於促進中國債權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風險能更好的定價是非常有意義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避免各地的國企債競相違約,形成一個相互疊加的雪崩的效應。 」張明表示。
如何化解這一波企業債違約風險,打破剛性兌付?張明表示:
一是要嚴厲打擊地方國企惡意逃廢債的行為;二是要對債權違約的國企的領導進行適當的問責和追責;三是在企業宣布債權違約之前,要與主要債權人應該進行細緻周到的溝通;四是違約之後的處置,要保護債權人利益、實現債務的有效重組和清償;五是加強投資者教育,提示債券不是無風險投資。
「我覺得這一輪債券違約,可能在2021年上半年就能基本結束。」管清友表示。在管清友看來,始於2017年的金融整頓,「定向爆破」了風險——從小機構到大機構,從P2P到信託到銀行理財,到非標產品的投資,再到一些項目投資,從金融產品到房地產企業,從民營企業再到國有企業,避免了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
關鍵詞十:拜登
美國大選之後,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拜登上臺能讓中美關係「破冰」,修復川普時期造成的裂痕。新總統上臺後,能否打破地緣政治謎局,讓世界重回「地球村」時代?
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閉幕對話上,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副院長朱寧就股市、房地產和國際關係等話題展開討論。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談了他對拜登的看法—「拜登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談及中美關係與中美貿易,席勒表示,「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中美關係變得對立,川普受其顧問彼得-納瓦羅的影響,他曾寫了一本叫《致命中國》的書,內容非常誇張,他們把很多問題歸咎於中國」。
「當不平等變得愈發嚴重,川普他們開始尋求『替罪羊』,那就是墨西哥和中國,墨西哥派遣大量的工人和美國人爭奪工作,而中國出口了太多貨物。但是一直以來,美國很多東西是中國製造,中國的發展促進了美國的繁榮,但是川普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席勒說到。
儘管無法預測拜登未來會有哪些具體政策,但是席勒認為他會比川普好很多。席勒認為「拜登與川普有一個根本區別,拜登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總是心懷感激,而川普看起來總是很憤怒,他總是拳打腳踢、大喊大叫,一直在生氣,我不認為這對國際關係有好處」。
除了拜登,諾獎得住也提到他對美股的分析。他表示,目前美股處於非理性繁榮狀態,像極了1929年和2000年「股災」之前
「在美國歷史上只有幾個時期的股指像現在這麼高,一個是1929年,在經濟大蕭條之前,另一個是2000年,也就是網絡泡沫之前」。席勒還表示,相較於1929年和2000年,當前市場長期利率非常低,所以和歷史數據相比現在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都被高估。
「現在的情況和1929年有點類似,那就是大家害怕美股下跌,而抱有這一觀點的投資者比看好美股的投資者更多,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預先存在的理論,假設很多人害怕股市暴跌,儘管他們不認為經濟出現問題,但是如果這個想法揮之不去,就有一定概率誘發」席勒說到。
此外,朱寧還指出,「今年有一點非常明顯的特點,無論在中國股市還是美國股市散戶的數量在疫情期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人們要麼追加投資,要麼被迫採取更多的槓桿或承擔更多的債務」。
變局之年,中國給世界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率先控制疫情,實現經濟復甦;持續推動改革,開放步伐不停;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大勢已成;為世界經濟復甦添動力,為全球化發展增活力。
困局孕育新機,時代呼喚英雄。分裂與隔絕不應該是疫情的遺產,合作與共贏才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當全球經濟凜冬之日,我們依然堅信:唯有擁抱全球化,才能破百年未有之困局,迎全球經濟之新生。
專題報導:走出「死亡之谷」,我們該如何用好「科技創新」這張牌?
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由蘇寧贊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