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挑一個80、90年代的工藝製作品質代表,那當之無愧的一定是那口幾十年走字標準如一日的發條鍾。
小時候,總有那麼一口大發條鍾,擺在客廳裡,每個爸爸媽媽出差的夜晚,是鐘擺「噠噠」的聲音陪伴著年幼的我們進入睡夢的溫暖懷抱。那是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時間。
那個時候,來自上海的「三五牌」座鐘就是當時鐘表屆的「潮牌」,在德國、日本進口鐘表的衝擊下,「三五牌」座鐘突破國產座鐘只能連續走上7天的局限,憑藉一口氣連續走上15天的優勢,成功在國產鐘錶中殺出一條血路,一躍成為當時的搶手貨,就連海外華僑都爭相購買。
在那時,一臺「三五牌」座鐘抵得上一個大學教師將近一個多月的工資。那時一臺座鐘的寶貴程度,不亞於如今一輛汽車,在當時,誰家買了一臺做工精良的座鐘,左鄰右舍都要來圍觀。
不管是座鐘還是掛鍾,都需要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就是它的發條。當它停下它度量時間的腳步時,就打開那個玻璃罩子,插上「鑰匙」擰一擰,它又開始「噠噠」走了起來,就像一刻不停追著時間長大的我們一樣。
老式鐘錶不光是鐘座樣式講究,就連指針也頗為奇特。比較流行的是一種名叫「路易十五」的指針,造型花哨,充滿英倫古典氣息。在以艱苦樸素為美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樣一個歐式造型的座鐘,就成了家裡的洋氣值擔當。
那些從上世紀80、90年代一路走來的發條鍾,做工精良,到了今天,擦一擦鏽跡,轉一轉發條,還是能夠繼續旋轉起來,走字標準。儘管有了更加準確的電子表、手機,可好像還是只有那滴滴答答的指針一圈圈旋轉著,才真的有時間點滴流逝的感覺。也許我們依舊需要這樣一口老鍾,不斷在提醒我們,幾十年歲月輾轉如夢,多少事物等閒變卻,唯一不變的只有不斷向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