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 梅子滿 傅婷婷 李敬平
20日一進村,就聽說了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羅運富家的燈光,從19日晚亮到了20日凌晨三點。
位於定汪村村尾的羅運富家,是此次「藝術賦能」團隊重點打造的一個重要節點——「織夢坊」所在地。「織夢坊」的主要功能,是發掘村裡布依族婦女代代相傳的織布和刺繡手藝,並將其往旅遊產品方向轉化,為將來定汪村成為旅遊「打卡地」做好準備。
二三十位婦女,年齡最大的70多,最小的十六七歲,和中國人民大學研二學生張莉苑,葛家村村民袁小仙、葛桂仙一道,組成了此次「藝術賦能」團隊的第三組。
張莉苑又將組員分成兩個小組,每個組都包含三類人:第一類,是對布依族織布和刺繡工藝從剪紙花到繡制全都會的「全能型藝人」;第二類,是整個工藝流程中掌握部分技藝的「藝人」;第三類,是會一點點甚至完全不會,但對布依族織布和刺繡工藝非常感興趣,很想學的學習者。
張莉苑統統稱她們為「老師」。因為每個組都肩負著一項重要任務——第一類藝人負責將第二類藝人教會,第二類藝人負責將第三類初學者教會所有的技藝。最終,由第三類初學者負責培訓張莉苑,「她們能夠教我的時候,就是這項技藝得到傳承之時。」
與此同時,袁小仙與葛桂仙的任務,則是手把手示範,教會這些布依族鄉親如何製作各種形狀的布娃娃,如何將傳統的布依族刺繡工藝運用在布娃娃製作上。
「有傳承,有開發,她們將來就可以靠手藝掙錢了。」張莉苑解釋道。
新的夢想,激勵著這些淳樸的布依族鄉親。這幾天,36歲的周書情沒事就往「織夢坊」跑,晚上收拾完家務,就埋頭刺繡,幹到11點多。19日,看著「學員」進步不小的葛桂仙,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任務——把布依族刺繡和布娃娃的做法結合起來,做一些香囊出來。
刺繡幹了一輩子,布娃娃卻是新手藝。「怕耽擱到做成品,昨晚就把其他步驟儘可能多完成一些。「19日,項昌琴和六七個姐妹們在傍晚收工後繼續留下,伴著兩盞明燈,剪花樣、做刺繡、裁布料、畫圖案,久久不願離開,一直忙到了20日凌晨3點。「不抓緊學不行啊,怕跟不上時代!」20日上午,58歲的王學景揉著紅紅的眼睛說道。
「他們就像機器的發動機一樣,把我們發動起來了!」一組組員、37歲的村民羅昌鑫深有感觸,「葛家軍」的到來,不僅讓激發了定汪村的幹勁,更激發了村民更新觀念的學習熱情。
「他們在村裡的這段日子,我要好好珍惜!」羅昌鑫這幾天跟在她的「師父」——一組組長、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海峰後面幹活,已經學到了不少。
清理掉不知道積了多少年的垃圾和泥土後,羅昌鑫家院牆外面的一道石頭斜坡,漸漸露出了怪石嶙峋的本相。叢志強和葛海峰的想法不約而同,就順著石頭走向,打造一件「立體山水畫」景觀。
「哪曉得這些石頭會這麼漂亮,以前只知道往上面倒垃圾。」羅昌鑫看在眼裡,喜上眉梢,「原來,這就是變廢為寶。」
「他們的設計方案出來後,總會徵求我們的意見,到具體施工時,很多細節還會不斷來問我們的看法。」23歲的大學生羅昌鴻深有感觸,「這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0日上午,羅昌鴻主動找到一組組長葛海峰,要拜師做學徒。他激動地坦言,「這幾天受到的觀念衝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會影響一輩子。」
定汪村的村民,在忙碌的勞作中、在虛心的學習中,接受賦能,迅速成長。
叢志強團隊成員、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吳立行,不僅在「未來書院」的入口處,設計安放了兩個本地特有的石磨盤,還在院牆上也設計安放了5個石磨盤。小設計,大深意,「天圓地方,寓意孩子們將在這裡通過知識進入邁向社會、邁進世界!」吳立行解釋。他給這個設計的最終效果呈現,留了個「空白」讓村民來填空,「我只告訴村民,石磨之間要用瓦片做成不同的造型,但具體做成什麼樣子,我讓村民們自己設計。」
在定汪葛家小院節點,一道做成靠背椅形狀的多功能鵝卵石矮牆初具雛形。石牆「靠背椅」上,還砌了四個「茶臺」,兩方兩圓,圓的中間還有小孔。「小孔內可以種點花草,其他地方鋪上木板,可以放手機和茶杯。」葛萬勇解釋道。
這樣的「奇思妙想」,讓做了一輩子石匠的54歲村民羅景勝恍然大悟,「要不是葛師傅指點,哪曉得石頭還可以這麼壘?」他告訴記者,原先他知道用大石頭砌牆,現在知道,小石頭也可以拿來砌牆,而且砌牆時要注意變化,讓牆壁美起來。
同樣恍然大悟的,還有42歲的羅運群。羅運群常年在浙江、福建打工,是家裡的主要生活來源。這次因為太想念家中父母和孩子,就回來休息幾天。回家不到一周就遇到村裡改造,二話不說立馬加入。20日上午,他在「未來書院」用水泥糊外牆,葛萬勇手把手教他,「水泥要分兩層塗,這樣幹了不容易剝落,外觀還更平整好看。」按照師父教的做法,羅運群對自己糊出的牆壁十分滿意,「以後我可以代代傳下去呢!」
「大家基礎都不錯,只是不知道如何做得精細,做得漂亮!」葛萬勇對「高徒」們的表現相當滿意,「我們過來的作用,就是幫他們推開那扇門,把光透進來!」20日,葛萬勇找到村幹部請他幫忙物色幾個文化程度高一點的村民,來參與節點的勘查設計,「把他們腦子裡的想法開發出來,會設計會施工,他們以後就可以做成產業了!」
葛海峰則悄悄透露,包括大學生羅昌鴻、羅昌鑫在內,他已經在定汪村收了7個徒弟,他的目標是收20個徒弟,「把他們都教出來了,我們就可以放心走了!」
新聞連結:
第四天定汪沸騰了!藝術振興鄉村的"星火"或將燎原黔西南
定汪村大學生徹夜寫下千字"村莊改造日記"
寧海藝術振興鄉村新模式「遠嫁」晴隆
寧海葛家村鄉建藝術家進貴州說了這話 晴隆定汪村民"燃"了
「援夢」定汪村 寧海鄉建藝術家壓力與信心並存
大三學生捐屋建書吧!布依族鄉親心中燃起新夢
"你們真是及時雨!"晴隆副縣長盛誇"葛家軍"
【來源:中國寧波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