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報導,上周三,捷克文化部長斯特涅克因解僱包括國家美術館館長在內的兩名博物館館長遭強烈反對後選擇辭去職務。斯特涅克在推特中說,他將於5月31日離職。
此前,在4月18日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斯特涅克解除了捷克國家美術館館長Jiri Fajt和位於捷克東部地區的奧洛穆茨藝術博物館館長Michal Soukup的職務,此舉引發巨大抗議並導致其辭職。
在4月的新聞發布會上,斯特涅克就針對兩家博物館的審計結果稱,已對兩位館長「喪失信心」,他指責二人財務管理的失職,並稱將把這兩個失敗案例告知後續接任者。
但是斯特涅克的解僱決定很快遭到來自捷克和國際上的反對。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館長在內,超過40位全球主要博物館和藝術界重要人士聯名寫信,對Jiri Fajt被解僱表達了他們的震驚和失望。信中稱,Jiri Fajt在任期間,將捷克國家美術館參觀者數量翻了三倍,主持了無數開創性的展覽。「對Jiri Fajt的解僱,激起他全球同僚的強烈憤慨」。
一份要求斯特涅克部長辭職的請願得到了超過7000人籤字,這對捷克來說十分罕見,捷克新聞雜誌Respekt的文化編輯Jan Vitvar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
(文/畹町)北京 | 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近日,根據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官方信息,國際知名的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將於今年秋天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北京太廟藝術館同時舉辦大型展覽,這將是卡普爾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
5月14日,在倫敦裡森畫廊的安尼施·卡普爾展覽開幕式上,卡普爾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共同宣布了央美美術館將於2019年10月底舉辦安尼施·卡普爾個展的訊息,其中,許多系列作品是首次在中國展出。張子康表示,卡普爾先生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全球當代藝術大家,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卡普爾先生的藝術除了強烈的現場感染力之外,還傳遞出一種極具親和力的「東方性」。印度與中國兩個古老文明在歷史交流中共同沉澱與分享的思想價值,充分體現在卡普爾先生的藝術觀念與實踐中。正如中國古語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卡普爾先生此次個展將會對我們思考如何將中國豐富的傳統思想資源轉換為一種現代感的當代形式,提供一個有意義的參照。
《雲門》,安尼施·卡普爾,2004
安尼施·卡普爾1954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現工作居住於倫敦。他曾於1990年代表英國參加第44屆威尼斯雙年展,並於翌年成為「特納獎」 得主。卡普爾是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他的公共雕塑既是大膽的冒險,也是工程上的壯舉。他的雕塑在不同的尺度之間遊刃有餘。巨大的PVC貼皮,反射、吸納觀眾的凹凸面鏡;刻在石頭裡上了色的凹處:這些空隙或是突起物讓人想到關於存在於缺席、隱藏和揭示的兩極的隱喻。卡普爾的作品不僅與古代世界的神話有關,也和當代相聯繫。
(文/錢雪兒)據《紐約時報》報導,洛杉磯藝術博物館(MOCA)將取消總門票,實施免費參觀。上周六晚,在博物館的一場活動上,該館宣布了這項政策。總門票之所以被取消,很大可能是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卡洛琳·卡拉克·鮑爾斯(Carolyn Clark Powers)一筆1000萬美元的捐贈。
現任洛杉磯藝術博物館館長克勞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稱,此舉使博物館更具滲透性、更受歡迎也更為開放。當被問及免票制度是否受到同城其他免費博物館的影響,比森巴赫表示,他個人一直是博物館免票制度的倡導者。去年,比森巴赫剛剛加入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在其掌管紐約MOMA PS1期間,2015年他就向紐約市民免費開放了MOMA PS1。
在比森巴赫看來,美術館不應被視為象牙塔,MOCA應該像一座公共圖書館,人們來到這裡,獲取文化,而鮑爾斯的捐贈不僅抵償了15美元的總門票(特展依然收費),還將用於擴展教育項目和增加參觀者服務人員。
2018年,MOCA的參觀人數達到28.4萬。比森巴赫對未來的參觀人數並無特定預測。「我不指望參觀者人數兩三倍增長,這是一個錯誤的目標。假如我們吸引了5000人,而他們此前從未來過,這才是重要的。」 比森巴赫說。
MOCA還未確定何時開始施行新政策免費開放,比森巴赫表示很快將公布日期。
(文/畹町)五月初,迪亞藝術基金會宣布了一項升級計劃:將其位於紐約西22街上的三座建築打通,連成一個更大的展館。迪亞藝術基金會被稱為世界極簡主義和大地藝術的「大本營」。上周,迪亞藝術基金會的現任主席傑西卡·摩根(Jessica Morgen)在接受Artnet採訪時,分享了她對於如今美術館空間與大地藝術的一些看法。
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設計時喜歡創造「未來的盒子」(future box),這是大型的無柱空間,不少機構認為,這樣的空間能夠容納藝術家在未來數年內可能會進行的任何瘋狂的實驗。對於這樣的趨勢,摩根並不認同。「我覺得人們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認為這樣的建築空間就能帶來這樣的效果。但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未來的建築』,因為,有朝一日,藝術家們也許會說,『我們對於在大型空間裡創作失去了興趣,』他們也許會想要在戶外進行創作。」摩根說道。而迪亞的展示空間通常是藝術家們創作時所喜歡的那種——比如閣樓和工業空間,「所以,他們在工作室裡所做的,在迪亞也行得通。」
至於在室外進行創作,迪亞早在2002年就曾完成一項1億美元的資金項目,其中大筆資金用以資助詹姆斯·圖瑞爾的「羅丹火山口」和麥可·海澤的「城市」。在摩根看來,大地藝術不曾死去。「在今天,在複雜的生態現狀之下,我們應該如何思考大地藝術?怎樣的大地藝術適合於今天的時代?這是我們正在和藝術家們共同探索的問題。」
(文/錢雪兒)董寧文的名字是和《開卷》這份知名民間讀書月刊聯繫在一起的,《開卷》自創刊之初,所有的採訪、編輯、校對、印刷、郵寄等工作,都是由董寧文一人操持,堅持了十多個春秋,董寧文也因此贏得了「一個人的編輯部」、「一個人的出版社」的讚譽。
他始終以平和散淡的行事方式,守望一脈書香,引領讀者進入「開卷」經營的這方書香園地,讓世人一窺形形色色讀書人的精神堂奧。《開卷》自從初創之日起,就定下書香、雅致的基調。編刊編書之餘,董寧文也醉心於中國繪畫。董寧文筆名子聰、碩粟,上世紀六十年代生於南京,八十年代初開始學畫,九十年代中期從事編輯、寫作,現已出版和發表作品十餘部。5月16日開始在浙江省海寧張宗祥書畫院對外展出的《董寧文水墨畫展》展出董寧文書畫作品50件,同時還有他主編的「開卷」系列叢書以及《開卷》雜誌百餘種。
董寧文認為,其實傳統的文人,都會寫寫字、畫畫畫、聽聽曲、看看戲,這也見出一種閒適的心態。對於展出的書畫,其友人唐吟方說:「這些寄情於江淮、江南、江東情懷的筆墨,可以看出他個人的生活際遇、生命年輪和審美流向,感情樸素真摯,在水暈墨漲的原生態外顯然別有主張,是水墨情歌,也是今天久已被疏離的弦外遺音。
」(李芝)(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