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吳洪亮任「威雙」中國館策展人,梵谷侄孫辭世

2021-01-10 澎湃新聞
96歲的普利茲克建築師凱文·羅奇本月初逝世,上周又傳來96歲的梵谷侄孫約翰·梵谷謝世的消息,之所以要記住他,是因為正是由於約翰·梵谷及其父親的慷慨給予,才有了梵谷博物館,讓世人一睹完整的梵谷藝術。

另一則重要人物消息是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被任命為2019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他將攜陳琦、費俊、何翔宇、耿雪出展。此外,女性攝影師攝影師埃萊娜·比奈摘得建築攝影獎、英國藝術家馬克·奎恩在北京中央美院的個展均值得關注。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荷蘭 | 梵谷侄孫約翰·梵谷

96歲的他走完一生,與父親共同捐出約600件梵谷畫作

約翰·梵谷(1922-2019)

上周,梵谷研究者、專欄作家馬丁·貝利在《藝術新聞》撰文披露,文森特·梵谷的侄孫約翰·梵谷(Johan van Gogh)於2月21日去世,享年96歲。

約翰·梵谷生於1922年,是提奧·梵谷(1857-1891)的孫子。正是因為約翰,才有了後世與梵谷藝術的連結。他協助父親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90-1978),將家族藝術珍藏捐贈給國家,由此創立了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與荷蘭國立博物館一起,成為全球遊客造訪荷蘭的必到之一。

約翰·梵谷成長於掛滿梵谷名作家庭,沙發上方就掛著著名的《向日葵》。

梵谷,《盛開的杏樹》(1890),梵谷博物館

當約翰還是個小男孩時,梵谷《盛開的杏樹》就掛在他臥室床頭。約翰後來回憶,這幅作品從未在枕頭大戰中被毀壞,簡直是一個奇蹟。這件作品已入藏梵谷博物館,但幾年前約翰還用「我們家的」收藏來稱呼它,並認為是藝術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每當約翰看到這幅畫,他都會回憶起盛放的春日景色是梵谷為約翰父親專門創作的,掛在他的兒童床頭。

1962年,約翰的父親與荷蘭政府達成協議,拿出約200張繪畫與400張素描成立基金會。如今,這批作品中的許多件,單張市值就高達1億歐元,而整個收藏的估值達到幾十億歐元。約翰可以隨時進入博物館,1984至1995年,他任職為梵谷博物館主席。

約翰·梵谷一生兩度遭遇悲劇,一位兄弟被蓋世太保謀殺,一個兒子死於伊斯蘭極端分子之手。

(文/畹町)

威尼斯 | 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

成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吳洪亮

2019威尼斯雙年展即將於5月11日至11月24日舉行。3月9日,據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網站消息公布: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由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擔任,中國國家館參展藝術家分別是:陳琦、費俊、何翔宇、耿雪。

2019威尼斯雙年展的總策展人由英國倫敦海沃德美術館的館長拉夫·魯戈夫(Ralph Rugoff)擔任,並在早前宣布本屆主題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共計有83名參展藝術家,以藝術小組或團隊形式參與,包括16位/組美國藝術家,印度、日本、韓國、德國、英國則各有3位/組藝術家,6位/組中國藝術家分別是劉韡、娜布其、孫原 & 彭禹、尹秀珍、于吉。

魯戈夫認為,藝術和藝術家可以引導人們「如何在『有趣的時代』生活與思考」。和往年的雙年展著手移民、衝突等現實問題不同,他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它和世界秩序的差異,在於它挖掘另類事實的潛力。吳洪亮,現任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曾策劃齊白石系列大展等。

(整理/畹町)

倫敦 | 攝影師埃萊娜·比奈

獲建築攝影獎,用女性的視角感知建築文化

埃萊娜·比奈

據Dezeen等網站報導,3月初,瑞士法國籍攝影師埃萊娜·比奈(Hélène Binet)榮獲艾達·露易絲·哈克斯塔布爾(Ada Louise Huxtable)獎。該獎項是由《建築師(The Architect's Journal )》和《建築評論(The Architectural Review)》雜誌聯合創辦的第八屆「建築女性獎」的重要部分,並以《紐約時報》著名建築評論家及普利茲克獎評委艾達·露易絲·哈克斯塔布爾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那些對建築、文化、環境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女性實踐者們。

《建築師》雜誌的編輯Emily Booth認為「在其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埃萊娜·比奈的攝影啟發並塑造了我們對建築的理解。她敏銳的眼光以及對形式的感知力使其得以捕捉到建築的物質特性與精髓。她的實踐對建築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拙政園,蘇州園林,中國》,2018年,數碼C-Type。藝術家供圖。

埃萊娜·比奈1959年出生於瑞士索雷尼奧,現生活與工作於倫敦。她成長於義大利,並曾在羅馬的歐洲設計學院歐洲設計學院攻讀攝影專業。她自80年代末開始正式從事建築攝影,其創作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既關注歷史文化遺蹟,並與現當代主義建築師開展緊密的合作,近期逐漸開始關注自然景觀與亞洲古代建築。在拍攝當代建築時,她往往對於搭建過程和最終結果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比奈的作品極少囊括建築全景,而是通過別具匠心的取景與構圖升華建築本身的語言。她的所有作品均由膠片拍攝,其中大部分由手工衝印。對她而言,膠片的局限性往往更能激發創作的巧思。

(整理/錢雪兒)

北京 | 英國藝術家馬克·奎恩

個展「皮相之下」於央美舉行,探討身份認同問題

馬克·奎恩

3月8日,英國藝術家馬克·奎恩(Marc Quinn)的個展「馬克·奎恩:皮相之下」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幕,展覽呈現奎恩跨越三十年藝術生涯中的多個系列作品,研究他長期關注的身份認同的主題。

馬克·奎恩個展現場

奎恩的作品反覆探索了藝術與科學、人體、情感以及對美的認知的主題,通過展覽也反映出我們如何看人?如何看待人所代表的生命?如何看待人與社會、自然的關係的命題。

馬克·奎恩受到古典雕塑的啟發,這些雕塑的殘肢斷臂通常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另一個吻》(Another Kiss)(2006年)正是來源於藝術家的系列作品《完整的大理石》(The Complete Marbles)。這些作品探討了社會對美的觀念,採用理想主義的語言來展現那些因意外或天生殘疾而失去肢體的人身體的「不完整」。他們所強調的事實是,雖然身體殘缺的概念在藝術史語境中能被接受和歌頌,但它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並非如此。

奎恩渴望在作品中表現古典藝術的語言,並展示出它是如何與當代文化息息相關的。他的系列作品《關於愛的一切》(All About Love)(2016-2017年)正源於此,再次以破碎的身體雕塑來追問由愛情滋生出的種種情感。每件作品都塑造了一對戀人相擁在一起的不同的姿勢,他們沒頭沒面,分不清身份,但觀者會被他們相擁在一起的凝固的姿態所傳達的情感所震撼。

(整理/錢雪兒)

上海 | 旅法畫家陳偉德

在外灘的藝術空間,觀賞黃浦江與塞納河的景致

陳偉德

上海中山東一路18號大樓原名麥加利銀行大樓,為上海歷史保護建築,也是外灘萬國建築群的一員。3月8日,上海久事美術館18號藝術空間在這棟大樓的2樓揭幕。

18號藝術空間定位為經典繪畫藝術的個性展示空間,主要展出滬上海派藝術家的個人作品。揭幕展為旅法藝術家陳偉德的繪畫作品展「從塞納河到黃浦江」。

陳偉德於1957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美術學校,師從孟光先生。1985年,他留學法國,研學於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皮埃爾·卡隆教授工作室,同時他也開始彩繪玻璃藝術的創作。此後,他還將歐洲古典彩繪玻璃藝術引入了中國。

陳偉德,《塞納河畔的書攤》

展覽展出陳偉德不同時期創作的繪畫作品110件,涵蓋油畫、色粉、素描及玻璃畫四大類,以35年的創作生涯展現其眼中的上海與巴黎的生活。透過美術館面向外灘的窗戶,觀眾可一覽浦江兩岸的風情。漫步在展廳內,則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上海城市生活的點滴記錄。在其細緻的素描,虛實的色彩光影中感悟上海的歷史變遷。此外,描繪巴黎塞納河的作品也與外灘建築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質十分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新藝術空間是繼去年位於中山東一路27號的久事美術館外灘館開放之後,久事集團在外灘設立的又一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藝術展示空間。據了解,久事集團將繼續在外灘開設藝術空間,美術館群落的建成將進一步豐富外灘建築的藝術人文軟環境。

(文/陸林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看起:在「園林」裡做一場遊戲
    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為「Re-睿」,中國館策展人吳洪亮此前在採訪中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藝術本身是很開放的,我確實也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時代。各種藝術生態在中國都可以找到,倒退100年,那時候中國面臨的狀況和藝術家的狀況,至少不如今天生活得那麼踏實。」他表示,威尼斯雙年展擁有波瀾壯闊的故事,而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史也很曲折。
  •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以「Re-睿」回應「有趣的時代」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將於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舉辦,主題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3月27日,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吳洪亮攜手藝術家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發布展覽主題「Re-睿」及參展作品。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反思、同情與行動
    疫情中,藝術家、策展人持續關注、思考並行動。美國知名策展人塔爾伯特撰文分析疫情後博物館面臨的變革與挑戰。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妮可·艾森曼則與薩姆·洛克一起,製作了幽默的表情包「香蕉人」提醒人們注意衛生,並捐出收入用於疫情援助。從新冠病情中康復的貧窮藝術先鋒皮斯特萊託希望人類藉此機會認真反思。
  • 一周藝術人物|卡塞爾文獻展邀亞洲策展人,巴基斯坦威雙首秀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北京 | 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曾追回3400餘件流失文物,首位獲「國際博物館協會終身榮譽會員」的中國人張文彬上周,國家文物局在官網發布消息,原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文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 一周藝術人物|MoMA宣布攝影部主管,中國攝影師摘曝光獎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美國紐約 | MoMA第六任攝影部主管克萊蒙·舍盧2020年6月上任,「捍衛攝影的方式不是孤立它」克萊蒙·舍盧據《ART news》等報導,上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宣布了一項任命,
  • 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作品在京展出
    以「瀰漫」為主題的中國館在今年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際美學協會主席卡特和國際藝術史協會主席安德森教授都認為中國館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最好的部分。由於本次展覽的作品不僅與視覺有關,而且與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關,不去現場的觀眾很難對中國館的作品有全面的感受。
  •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回國巡展:34組展品呈現園林式場域
    2019年5月,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舉行,本屆雙年展的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為「Re-睿」,展覽的策展人為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參展藝術家為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從12月22日開始,以「Re-睿——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為名、第58屆威雙展中國國家館參展作品於嘉德藝術中心首展。
  • 從威尼斯到北京,威雙中國館國家館「過海記」 | 藝術客 ·2020春夏刊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北京畫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本次展覽策展人吳洪亮作為特邀導師,最初近五十人的觀展隊伍,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的展廳內逐漸匯聚了百人以上的人群。儘管室外寒氣逼人,但展廳內溫暖如春。本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總策展人拉夫·魯戈夫稱其為一場「沒有主題的主題展」。
  • 荷蘭埃因霍溫在等中國的磚瓦,中國館終於可動工了!
    這座中國館是姊妹城市南京送給埃因霍溫的禮物,計劃於2021年9月開放。在2011年兩城締結友好城市關係20周年紀念日時候,埃因霍溫給南京送去一份禮物,建造一個梵谷友誼公園。這個由埃因霍溫出資建造的梵谷友誼公園已經在2011年落成,地處南京濱江公園。友誼公園內包含了許多埃因霍溫所在省份布拉班特風格的建築,有花園、教堂、農舍、水車、風車和向日葵。據稱,這些建築物都是依照梵谷畫作中的建築建造的。 而南京也將贈送給埃因霍溫一座中國建築。
  • 畢卡索 莫奈 梵谷…他們是怎麼進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他畫過他生命中的許多女人,他與某位女性的關係或是女伴的特質似乎是加速畢卡索藝術風格變化的重要原因。紅椅子上坐著的人物是瑪麗-特蕾莎·瓦爾特,她與畢卡索1925年左右相識,當時已婚的畢卡索正與她發展一段戀情。畢卡索被這位比他年輕了28歲瑪麗深深吸引,他的畫中開始出現瑪麗的金髮和豐腴的身材。
  • 梵谷《紅色葡萄園》
    1890年凡·高的《紅色葡萄園》得以出售,這是他在世時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作於梵谷生前最後一年。這段時期被稱為梵谷的奧弗時期,雖然持續時間短(僅有數月)但從梵谷的創作軌跡看,這一時期他的藝術極臻成熟、凝練。
  • 文萃藝術人物——吳冠中眼裡的梵谷
    醫生迦歇,是他守護了可憐的梵谷短促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他瘦削,顯得有些勞累憔悴,這位熱愛印象派繪畫的醫生是平民階層中辛苦的勤務員,梵谷筆下的迦歇,是耶穌!郵遞員露林是梵谷的知己,在阿爾的小酒店裡他們促膝談心直至深夜,梵谷一幅又一幅地畫他的肖像,他總是高昂著頭,帽箍上奪目的"郵差"一樣一絲不苟,他為自己奔走在小城市裡給人們傳送音信的職是感到崇高。
  • 梵谷最好的作品是哪幅?8位專家給你意想不到的新視野
    梵谷(Vincent Van Gogh)人生和藝術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藝術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除了書籍,電影以及陸續在全球各地上演的沉浸式體驗藝術外,近期梵谷作品屢屢被盜或被破壞的新聞,亦牽動著許多人的心。
  • 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從「大院兒」到「小院兒」
    第17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主題日前公布,澎湃新聞獲悉,「院兒——從最大到最小」(Yuan-er,a courtyard-ology: from the mega to the micro)為本屆中國國家館的實施方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擔任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策展人。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至愛梵谷》:藝術的感悟,走進油畫藝術
    而今天帶來了這部電影,確實真正的一種藝術,是對梵谷作品的崇高的尊敬,也是對他人生的簡單的描述,所以說現在就跟小編一起走進這部電影,在藝術的海洋中欣賞她帶來的不一樣的美。首先在電影的開頭,大家一定會發現這部電影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視覺衝擊,而且是帶有感情的,與一般講述童年或者藝術的動畫電影是完全不同的。
  • 策展人:讓市民與藝術美麗邂逅的「導演」
    這接二連三的展覽背後,寧波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辦主任姚劍峰的精心構思和專業策劃功不可沒。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有著10年策展經歷的專業策展人,了解策展人作為讓市民與藝術美麗邂逅的「導演」,在推動寧波群眾文化藝術展覽普及與創新之路上的不懈追求。
  • 一周藝術人物|為奧運設計海報和「出圈」合作的藝術家們
    大藝術家的「出圈」往往引起關注,例如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就在新年伊始,與韓國人氣最高的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合作,開展跨領域藝術交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