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回國巡展:34組展品呈現園林式場域

2021-01-09 澎湃新聞

2019年5月,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舉行,本屆雙年展的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為「Re-睿」,展覽的策展人為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參展藝術家為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從12月22日開始,以「Re-睿——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為名、第58屆威雙展中國國家館參展作品於嘉德藝術中心首展。

首站巡展延續「Re-睿」的主題,從人類文明的偶合、生活的日常以及自身的感知出發,建構一個別樣的中國園林式的藝術場域。此次展覽展出了四位藝術家的34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版畫、雕塑等不同的媒介類型,策展人吳洪亮和藝術家分別闡述了策展理念和展出作品。

策展人吳洪亮現場導覽

吳洪亮介紹,這次展覽不僅是作品的回歸,也是思想的回歸和對藝術家成長曆程的再思考。在本站的展覽中,幾位藝術家都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作品,更為全面地呈現出自己的創作譜系和思想脈絡。並且恰逢此次展覽橫跨聖誕、元旦、春節等多個節日,他希望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具有藝術氣息的節日感受和遊觀體驗。

藝術家代表耿雪在開幕式中談道,自己為威尼斯中國館創作的影像作品《金色之名》,是在快速變化時代下,對人的處境、對生死、對文化,藝術家工作的思考。作品中,那些泥土製作的人類為看不見的事物而忙碌,泥土製作的人類代表有限的肉身和生命,而不可見全貌的事物則隱喻了看不清楚的現實和不可預測的未來。她希望通過作品做一些有創造力和超越性的事情,來回應這個時代。

耿雪《金色之名》

主辦方介紹,當展覽空間從威尼斯水城轉移到古都北京,從古代歐洲的軍械庫建築切換到當代中國的嘉德藝術中心,北京站的巡展一方面沿用了部分威尼斯中國國家館的核心理念與元素,同時又根據嘉德藝術中心的展廳空間、功能分區等設計了新的觀展動線。

展覽現場

藝術家費俊的作品最體現科技感和互動性,《情緒幾何》2.0互動裝置,是在藝術家費俊與代數幾何數學家許晨陽合作創作的基礎上,加入心理學家劉正奎博士及其團隊在情緒計算方面的科研成果,是一個跨越藝術、數學和心理學的藝術實驗項目。作品邀請觀眾在互動裝置的暗箱中觸摸幾何模型,觸摸的情緒會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採集裝置記錄並計算出來,這些情緒數據會影響初始幾何圖形的變化,生成一個個「因人而異」的情緒化的幾何圖形,並最終通過自動粉筆機械裝置繪製在黑板上。

《情緒幾何》2.0互動裝置

《睿尋》則是一個交互裝置,觀眾們用手機對著投影在牆上的威尼斯的橋掃描,手機就會彈出一個中國的古橋。

威尼斯的橋

對著上橋掃描出現的與其姿態相似的一座中國的古橋,藝術家希望以此來探尋文明的相通與相似性

女性藝術家耿雪的參展作品主要為陶瓷和影像類,耿雪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耿雪的作品曾受邀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諸如 2018年第21屆雪梨雙年展,2016年「延伸的感官」B3移動影像雙年展,德國法蘭克福應用藝術美術館等。

耿雪的作品《海公子》曾在多個藝術展中展出,該影像作品頗具可看性,《海公子》是《聊齋志異》中的一個故事,該影像作品中重現了諸如「東海古蹟島,有五色耐冬花,四時不調」「登州張生……自掉扁舟而往。至則花正繁,香聞數裡;樹有大至十餘圍者。反覆留連,甚慊所好。開尊自酌,恨無同遊。忽花中一麗人來,紅裳眩目,略無倫比。……相狎未已,忽聞風肅肅,草木偃折有聲。女急推張起,曰:海公子至矣。」「蛇近前,以身繞人並樹,糾纏數匝;兩臂直束胯間,不可少屈。 昂其首,以舌刺張鼻。鼻血下注,流地上成窪,乃俯就飲之。」等情節,影像《海公子》選擇了陶瓷這種媒介,背景音也用陶瓷間擊撞、摩擦所發出的清亮的聲響,讓整個故事更具詭秘的美感。

《海公子》影像與陶瓷作品

耿雪試圖從這種傳統材料中挖掘出新的語言,她在作品《海公子》中,嘗試用一種新的媒介來表現瓷——通過動畫電影短片讓瓷的雕塑重新活起來。這種「活」不只是「活動」,更是強調有新生命力的一種創作方式。瓷的玉質之光、流動之光與電影用光的實驗性結合,形成了影片特殊的「光的語言」。這種「光的語言」流動於影片的瓷、雕塑、鏡頭語言之間,重獲生命。特殊的「瓷視覺」準確而充分地表現了瓷器的性格,又有效地傳達了聊齋故事的特殊美感和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的氣質。

《海公子》影像與陶瓷作品

《米開朗基羅的情詩》中,耿雪以雕塑家的身份進行創作,與作品進行交流。她沒有使用任何工具,而是用雙手來推很軟的瓷泥,就像在給人按摩。19分鐘的影片中,藝術家手不離泥,不斷留下「痕跡」,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工作與微妙的情緒混合在一起,鏡頭裡有女性的冷靜與力量、情慾與暴力的衝突感,但整個影片又被設置成一個雕塑教學片般的工作流程。影像的字幕是米開朗基羅書寫的情詩。這些詩句與藝術家在影像中的行為相呼應,傳遞給觀眾特別的情緒和想像。

《米開朗基羅的情詩》

耿雪的作品《金色之名》的故事情節是用泥土塑造了人物,象徵著那些不可迴避的困境和磨難,故事的脈絡則暗示著人必須主動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和現實。最後出現的金色同樣潛藏著欲望和潛伏著危險,那麼這種明亮是美好還是陷阱。這是一個致敬女媧和女媧造人的故事,這就是藝術家切身能體會到什麼叫切膚之感和切膚之痛。

藝術家陳琦為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琦曾出版《版畫技法》、《陳琦畫集》、《刀刻聖手與繪畫巨匠—20 世紀前中西版畫形態比較研究》等。他的參展作品中,「時間簡譜」、「無處來去」都是同一系統,這些作品的緣起是一本古籍上的蟲洞,陳琦喜歡這種有時間啃噬的痕跡的、不規則的圖案,並做成大型的裝置。

古籍與蟲洞

「時間簡譜」

「無處來去」

此外,陳琦也有許多的水印木刻作品,這些作品以繁複的木版水印技術,層層疊印,細膩地重現其所有結構與光澤,對陳琦而言很有必要。如這件荷花的水印木刻是源於陳琦對龍門石窟佛教造型中荷花浮雕的追憶,他的荷花並不藉助來自外部的光源,而是從花瓣的核心散發光芒,本身成為了光源。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3月8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首站在京開啟
    「Re-睿——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首站於12月21日下午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開啟。展覽展出了藝術家陳琦、費俊、何翔宇、耿雪的34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版畫、雕塑等不同的媒介類型,在威尼斯中國館的作品之外,增加了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示藝術家的創作脈絡。
  • 從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看起:在「園林」裡做一場遊戲
    而對於如何回應這樣的「主題」,中國館策展人吳洪亮此前在採訪中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參展藝術家包括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威尼斯雙年展擁有波瀾壯闊的故事,而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史也很曲折,「包括我們今天做這個展覽也遇到太多的困難,我還是充滿希望,儘量做到別讓大家太失望。」
  • 復·始-後傳統藝術季: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
    復·始——後傳統藝術季: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成都站)2020年9月20日,由藝文立方(成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復·始——後傳統藝術季」即將登陸成都東郊記憶藝術區。本次藝術季以「復始」為主題,聚焦「傳統在當代的復興」,由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成都站)和「工·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學術邀請展兩個重要展覽構成。屆時將呈現來自全國各地40多位藝術家的近120件作品,通過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與傳統繪畫等多種藝術形態,探討「傳統」在當代語境下的復興以及在審美、文化、精神上帶來的啟迪。
  • 威尼斯雙年展,「有趣時代」的一場景觀盛宴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如約而至,會期長達半年,於今年的11月24日結束。「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是這一屆龐大藝術盛事的主題。威尼斯雙年展主場館威尼斯雙年展一般分為國家館與主題館兩部分,主要展覽的是超現代藝術。其中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除此之外,還有21個由該屆策展人拉爾夫·魯戈夫精心挑選的平行展覽在威尼斯城同期展映。
  • 若想生活在「有趣的時代」,來威尼斯雙年展
    近日,「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隨著媒體預展的開放拉開帷幕。本屆雙年展共邀請了來自全球38個國家的79組藝術家參與,同時設有90場國家館展覽。公眾開放日從2019年5月11日將持續至11月24日。如何解讀「願你生於有趣的時代」主題展:「有趣的時代」的思考指南————主題展覽由在綠城花園(Giardini)的主展館和軍械庫展區(Arsenale)的兩場獨立的主題展組成,79組參展藝術家在兩個展區分別呈現不同的作品。
  • 成都藝術迷洋盤了,足不出戶就能逛「威尼斯雙年展」!
    此次藝術季其中一個亮點是: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整體搬到了成都,展覽現場也被裝飾成濃濃的水城風格,參展作品以裝置、新媒體作品為主,注重現場的互動,呈現東方藝術在全球文化交流碰撞中煥發的嶄新生命力,這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
  • 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作品在京展出
    以「瀰漫」為主題的中國館在今年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際美學協會主席卡特和國際藝術史協會主席安德森教授都認為中國館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最好的部分。由於本次展覽的作品不僅與視覺有關,而且與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關,不去現場的觀眾很難對中國館的作品有全面的感受。
  • 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從「大院兒」到「小院兒」
    第17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主題日前公布,澎湃新聞獲悉,「院兒——從最大到最小」(Yuan-er,a courtyard-ology: from the mega to the micro)為本屆中國國家館的實施方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擔任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策展人。
  •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以「Re-睿」回應「有趣的時代」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將於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舉辦,主題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3月27日,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吳洪亮攜手藝術家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發布展覽主題「Re-睿」及參展作品。
  • 中國示範區建築作品將首次現身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展品來自全球各地領先建築師、攝影師、雕塑家與高等院校等。中國館探索人類共居可能隨著展覽舉辦時間的敲定,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各國國家館主題也正式公布。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將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擔任策展人,展覽主題方案為「院兒——從最大到最小」(Yuan-er, a courtyard-ology: from the mega to the micro)。
  • 邊看展邊聽講座,威尼斯雙年展最強觀展攻略來襲!
    藝術界的「奧林匹克」中國首展,限時3個月,4位頂級藝術家,34組從水城威尼斯「搬運」來的藝術作品,帶你構建屬於你自己的「有趣世界」!歷年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圖,圖片來源網絡02.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版畫、雕塑等不同媒介類型;展期長達3個月,橫跨5大節日;為大眾帶來不出國門,欣賞威尼斯雙年展。
  • 「威尼斯雙年展」來了 成都藝術迷在家門口逛展
    本次藝術季包含「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成都站)」和「工·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學術邀請展」雙展。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威尼斯雙年展」已經擁有上百年的歷史,被譽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和「嘉年華」。
  • 融創帶你1分鐘了解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各國國家館主題也正式公布。丨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效果圖一場藝術界的嘉年華國際建築大師的集聚地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每年都會舉辦「TIME SPACE EXISTENCE」展覽, 該展覽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平行展覽
  • [分享]威尼斯建設雙年展資料下載
    瀏覽數:1367 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將於2018年5月26日-11月25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展出。
  • 邊看展邊聽講座,威尼斯雙年展最強觀展攻略來襲!
    藝術界的「奧林匹克」中國首展,限時3個月,4位頂級藝術家,34組從水城威尼斯「搬運」來的藝術作品,帶你構建屬於你自己的「有趣世界」!What#展覽信息#看「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如何詮釋「有趣的時代」Re-睿——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藝術家:陳琦、費俊
  • 設計再造我們的世界: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知識點請收藏
    上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正是剛剛獲得今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伊凡娜·法瑞爾和雪莉·麥克納馬拉。由她們策展的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自由空間」,強調在空間中,發生人與建築的交流。從「大院兒」到「小院兒」中國館探索人類共居可能隨著展覽舉辦時間的敲定,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各國國家館主題也正式公布。
  • 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雙年展 主題闡釋中國變化
    互動性拉近欣賞藝術的距離威尼斯雙年展(LaBiennaledi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馬西米諾將主題定為百科宮殿,通過該主題希望呈現一種如同百科全書式宮殿般的當代藝術與歷史傳統的融合。
  • 2019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
    「輪到你了按」威尼斯雙年展(LaBiennaledi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是世界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被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於2019年5月11日正式開展,並一直持續到2019年11月24日。
  •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題公布
    新京報訊 (記者彭雅莉)近日,「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宣布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方案徵集工作自2017年7月正式開啟,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李翔寧提交的策展方案「我們的鄉村」確定為本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主題。
  • 從威尼斯到北京,威雙中國館國家館「過海記」 | 藝術客 ·2020春夏刊
    2019年年底,隨著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展覽巡展至北京,再次勾起了中國當代藝術界與威尼斯的記憶。如果僅將巡展作為一次展覽空間的遷移,那將會錯過很多精彩。從水城威尼斯回到古都北京,吳洪亮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在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場地呈現一個和而不同的展覽?「展覽空間從威尼斯水城轉移到了古都北京,從古代歐洲的軍械庫建築切換到了當代中國的嘉德藝術中心,但我們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