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生」到底是個啥玩藝兒?
【科舉十二關,從一段愛情說起!】系列第1篇
文‖董佔永
「離人怕聽一聲去,離別情的相思味更加難息。君不見滿川紅葉如血洗,儘是離人眼中滴……」
小雨淅瀝,村子裡平靜依舊。我在辦公室的床上懶懶地睡了午覺,起床用溫水擦擦臉,覺得心靜,就坐下,打開電腦,聽閻立品、張梅貞的「離人怕聽一聲去」,覺得真好,河南戲曲裡難得有詩意的、能打動我心的句子。
唱的是《西廂記》,一個大姑娘剛認識個男朋友,夜裡約會不小心碰了一下手,就心驚肉跳。大半夜了,青春期的男孩子捨不得走,十八九的大姑娘也意亂情迷地第一次跟男孩子親了嘴兒,還睡在了一起。
出大事兒了。
女孩子的媽媽發現了,她差點氣死,恨不能拿菜刀砍死這個外地來的傢伙。看看梨花帶雨的閨女,她心疼如箭穿,抱著可憐的閨女放聲痛哭。
禁果不是好吃的,後果很嚴重。
男孩子雖是個黌門秀才,長得也算帥氣,但屬於無錢無房無車的「三無」青年。姑娘的媽媽說,你要想娶俺閨女,好,我同意,但你得到省城、京城考試去,考中了舉人,再考中了進士,俺閨女是你的,要不然,去恁娘那腳,滾蛋!
科舉不是種地,流點兒汗莊稼就有收成。許多人拼了命學習,弄到七八十歲照樣考不上也正常。
相愛的倆人蒙了。
這一走,怕是一生難再見。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她知道,他不是流氓;他知道,她也不是流氓。倆人都睡了,是有感情的!
男孩子默默地落淚,女孩子也是淚水漣漣。
擁抱一下也是不能的,女孩子傷心欲絕地望著情人,一腔幽怨地為他唱「離人怕聽一聲去」。
瘦弱的他身隻影單孤獨遠去,帶走了她破碎的痴心。
我覺得編劇寫得好,他一定是個深情、詩意、憂傷的詩人。
-—不說戲了,但今天的主題跟戲裡的故事有關。
戲裡女孩子淚眼相望依依惜別的男朋友是個秀才,而這個要負責任的秀才,想把愛她的女孩子娶到手,必須在秀才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三步,成為舉人、貢士、進士。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科舉。
好了,書歸正傳。今天咱講的許昌市鄢陵縣這個村子,就跟秀才戀愛的時代一個叫「貢生」的科舉名詞有關。
這個村叫「馬貢」,1988年《河南省鄢陵縣地名志》載:馬貢「在縣城北3.5公裡,馬坊鄉政府駐地南2公裡處,馬貢村委會駐地,1216人,均系漢族,耕地1747畝。原以馬、黃二姓居多,名馬黃莊,明末,村人馬時明為貢生,更今名。今以黃、袁二姓居多。聚落呈長方形,面積約18萬平方米。東西主街兩條均長580米,與南北街廿字相交。居住密集,瓦房普遍。村南有崗河涯、周陳喬、馬貢三村委會聯辦學校一所及12畝魚塘。環村有林蔭道。以農為主,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瓜類。舊有『馬貢莊的南瓜——長胎』之美稱,今種植甜瓜面積達300畝,部分農戶從事豬、雞飼養,麵粉加工、麵包與豆芽製作、汽車運輸等副業。林蔭道西去1.5公裡通鄢陵——尉氏公路。」
從這個村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馬貢村」原名「馬黃莊」,明代末年,村裡有個叫馬時明的人成了貢生,這件事顯然引起了極大的波浪,激動的村人們把村名都改作了「馬貢」。現在村子改名得通過鄉、縣、市、省四級政府部門的逐級審查把關,三四百年前的明朝,村莊改名應該不會像現在這麼難,不過對一個村子來說,這可是天大的事情,沒有達成普遍共識,是不可能改名成功的。可見,這「貢生」二字在老百姓的心裡可是天大的份量。
「貢生」到底是個啥玩藝兒?
其實,貢生不是個官兒。
其實,貢生也只是個學生。
——好,下面咱深入探討本文說話的主題。
古代人想過上好日子,路不多,如今想來,大概三條吧!
第一條,種地。
這是最艱難的一條。
其一,封建社會佔極少數的地主階層佔據了大量的耕地,普通百姓只能佔據很少土地,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沒有土地,只能租人家的地,除去極其繁雜的稅項,能保證最其碼的溫飽生活差不多就相當於難得的「文景之治」、「康乾盛世」了,至於因病致貧、災荒年村裡餓死十個八個人的都屬於正常情況——農諺云:旱三年澇三年,不旱不澇又三年。想想,三分之二的年頭都有災,你把自己當頭驢子來拼命幹活兒也枉然。
其二,古代農業生產資料落後,不像現在動不動就畝均超過一千斤的產量,甚至會有八連增九連增十連增的盛況出現。那時候種個地,沒有拖拉機,沒有潛水泵,沒有聯合收割機,也沒有浩大的農田水利建設工程,甚至連幾袋化肥也買不來,產量有個三二百斤就是大豐收了。產量不高,想致富奔小康,基本不可能。
第二條,做生意。
做生意不講究,開個代銷點賣個瓜子小磨油之類的,或是學個一技之長,在村裡開個美容院理髮店美食城服裝店KTV什麼的,也許能比種地強一點點兒,有能耐的個別人掙著錢兒了甚至可以娶三五個老婆過上吃飽了穿暖了可以思淫慾的小日子兒。可問題是,中國的社會體制是封建制度,人家信仰一個叫「孔子」的大高個老頭兒。這老頭兒是山東人,這個傢伙兒是神人,很厲害。
【未完待續,歡迎欣賞「想光宗耀祖?來試試!---科舉十二關,從一段愛情說起!(系列第2篇)」】
註: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
2、文中圖片:有關馬貢村的圖片由董佔永提供,其它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3、歡迎轉發微信公眾號「老家許昌」作品,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單位或個人需使用「老家許昌」微信公眾號相關作品,使用之前請務必聯繫後臺。
---END---
---老家許昌,只採擷有溫度的鄉土味道---
無論身在何方,終歸老家許昌!
(2016年第20期,總第20期)
投稿信箱:hnxc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