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報導
上海浦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30年前,站在外灘東望浦東,舉目是阡陌縱橫的郊野。30年後,上海浦東從阡陌農田一躍成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
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30年來,上海浦東書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傳奇。在經過30年的發展,上海浦東已經聚集了各類全球金融要素市場,匯聚了銀行、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託等各類金融機構。
上海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19年的1.27萬億元;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GDP,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
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浦東金融業實現逆勢上揚,前三季度實現增加值3117.5億元,同比增長8%,佔全區GDP比重33.3%,佔上海市金融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浦東的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作出了戰略抉擇,其成立和推進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快速發展起來的,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起到了「橋頭堡」和「領頭羊」的作用。
何代欣說,從上述數據來看,上海浦東所體現出來的是高質量發展特徵,尤其是在疫情衝擊下,上海浦東的發展不僅沒有減速,而且形成了經濟逆勢上升的態勢,這是高質量發展的集中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不僅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還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階段性收官之年。如今,上海浦東金融先行,作為核心承載區,浦東金融業經過10年金融先行,10年建金融中心框架,10年向全球一流金融中心邁進,已經成為浦東第一大產業,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
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副局長門慶兵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下一步,浦東將聯動京滬金融產業協調發展,推進兩地金融資源對接,以此吸納更多央企和金融機構到浦東開拓金融業務。將以國際化為方向、人民幣金融資產為基礎,在開放創新、增強綜合服務和創新活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鞏固全球性市場地位,成為我國連結國際資本市場的主要樞紐和國際資金進入中國的集散地、中轉站。
門慶兵告訴記者,浦東新區不僅要打造金融開放的樞紐門戶,推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化進程,還要抓住新一輪金融業對外開放機遇,發揮人民幣金融資產創新、交易、定價的獨特優勢,推動更多人民幣國際化改革舉措先行先試。
那麼,如何完善金融生態建設,構建國際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呢?門慶兵說,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是浦東金融業的最大優勢,浦東將進一步健全金融市場、產品、機構和基礎設施體系。集聚全球金融機構,抓住銀證保等領域外資股比全面放開的契機,再吸引一批「首家」項目,打造資產管理、金融科技、融資租賃產業高地。爭取中央駐滬監管部門和交易所支持,落地更多金融基礎設施,浦東將抓住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的歷史機遇,創新豐富金融產品體系,支持金融機構產品和業務創新,爭取推出更多「上海價格」和「浦東價格」。
在近日舉行的「引領與新機:雙循環格局下的金融新機遇-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金融推介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浦東新區將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爭當金融服務業擴大開放排頭兵、打造全球金融科技產業高地、加快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和集聚高能級金融持牌機構等五大方面,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
在政策方面,該負責人表示,浦東將儘快出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產業高地的若干措施,比照持牌金融機構給予金融科技企業財政扶持;還將出臺浦東金融業「十四五」財政扶持政策,聚焦消費金融公司、信用評級、財務等各類持牌機構,加大引進力度,做優金融服務。
何代欣認為,浦東的發展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在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將率先打造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連結,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