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最近挺頭痛的,她女兒3歲,這段時間特別愛跟大人討價還價。
「今天只能吃1塊巧克力。」「我要吃2塊!」
「你還可以再玩10分鐘。」「20分鐘!」
「到吃飯時間了。」「我要再看一本書!」
朋友覺得不能縱容女兒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否則女兒會覺得爸爸媽媽設定的規則是可以打破的,以後就會不斷得寸進尺。所以最近一段時間,她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和女兒「角力」很長時間,最後經常是以她搬出「恐嚇」或者「懲罰」的手段、女兒哇哇大哭收場,讓她既心累又心疼。
朋友的這個煩惱應該是大部分父母的共同經歷。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討價還價」呢?
想一想我們和愛人之間經常會發生的對話:
「今天晚上我要跟朋友吃飯,十點回家。」
「但是我九點有一個重要的電話會議,你能早點回來陪孩子睡覺嗎?」
「那我跟大家商量一下早點開始吃,九點到家。」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孩子是在「討價還價」,而成人之間這樣的對話卻可以接受呢?
因為潛意識裡,我們還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孩子,認為大人的話,孩子一定要聽。
換一種平等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孩子會討價還價並不是壞事,相反,它還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他們不僅在學習爭取自己的利益,還在學習運用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來達到目的——「協商」。
所以,當孩子開始跟你討價還價的時候,恭喜你,你有機會培養一個「社交小能手」了。
如果每一次孩子的「討價還價」都被用「嚇唬」或者「懲罰」的手段鎮壓下去,想想孩子會接收到什麼樣的信息?
◪1.協商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嚇唬」、「懲罰」才行。
有次在遊樂場裡,我就看見一個孩子想要跟別人一起玩玩具,被拒絕之後,指著對方大聲喊「我要把你關小黑屋」。
這並非孩子不禮貌、沒教養,而是他覺得這種方式,就是解決意見衝突的方法。但顯然,在現實世界裡,這樣的社交手段是行不通的。
◪2.無論我多麼用力地跟爸媽「協商」都沒有用,那就放棄協商吧。
從來不曾跟家人討價還價成功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對社交的掌控感,以後碰到和其他人的衝突時,他也會放棄協商,選擇屈從。
這兩種信息都是我不希望傳遞給六六的。所以當六六跟我討價還價的時候,我會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適當地放點水,時不時地讓她「得逞」一次。
六六在外面不是一個話多的孩子,但有幾次她的表現還挺讓我刮目相看的。有一回在遊樂場的做飯區,一個孩子把所有的盤子都佔著了,六六主動提出要去跟對方「商量」,還真的讓對方同意給了她兩個盤子。
我想這就是因為她經常有跟我討價還價並獲得成功的經驗,讓她對與人協商有了自信。
「你可以再玩10分鐘,我們就要回家了。」
「半個小時。」
「15分鐘。」
「20分鐘。」
這可能是最常見的討價還價方式吧。它的問題是,我們只是在單純地「讓步」,但不知道「讓步」的目的是什麼、界限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好的談判、協商技巧,不是為了逼對方讓步,而是為了共贏。
那麼和孩子也一樣。建設性地「討價還價」,就是不僅僅教會孩子「讓步」,更教會孩子如何尋找「共贏方案」。
怎麼做呢?其實挺簡單的:不要只告訴孩子「你不能做什麼」,而是告訴孩子,「我們要一起做到什麼」。
有一回和六六、六姥姥一塊出去玩,六六要求要再玩半個小時。六姥姥就是這麼說的:
「姥姥要在六點半之前做好飯,這樣爸爸和姥爺回家,可以馬上吃飯。你再玩半個小時,我就來不及做好飯了,你看可以怎麼辦呢?」
後來六姥姥和六六商量好,六六可以再玩十五分鐘,但是回去要幫姥姥洗菜和擺盤。
久而久之,現在六六已經初步有了一種「建設性協商」的思維模式。當她想和我商量的時候,她會嘗試想一想我希望她做到什麼,有沒有折中的方案。
比如上周末她想周六去同學家玩,就跟我說,「媽媽,我知道你想我星期六做完作業,但我可以星期六晚上做一部分,只留數學作業星期天做,肯定能做完的,可以嗎?」
你看,在討價還價中,孩子不知不覺地就學習了「換位思考」、「協商共贏」,而這,真的可以幫助孩子成為未來的「社交小能手」。
和朋友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理解她最擔心的,是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退讓而得寸進尺,不斷地滋生新要求。
從六六來看,因為知道了哪些事是可以協商的,哪些事是原則性的不能協商,她並不會無節制的得寸進尺。而且自從她能自己提出解決方案,並且被我們認可,她會更願意主動去遵守自己定下的事兒,而不僅僅是迫於無奈才去做父母要求的事兒。
給孩子更多掌控感,他們反而會更願意配合。
當然我也理解,有時大人已經很累或者很著急了,孩子還在不斷地討價還價,確實也會煩不勝煩。把孩子「協商」的欲望掐滅在萌芽狀態,肯定是最省事的。但是育兒,從來不是為了「省事」,不是嗎?
回復 「 情商」可同時查看:
提高嬰幼兒智商最有效的方法 | 早掌握,早受益!
高情商的孩子,大多出自這樣的家庭
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回復 「 教育」可同時查看:
教育中,和孩子做「交易」就錯了嗎?我並不這樣認為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兒他媽說了算」
想通過挫折教育讓孩子變強大,可惜90%的家長都做錯了
迪斯尼遭遇家長「哭窮」,制止孩子亂花錢只有這一種方法麼?
5歲前讀完1000本書?! 掌握這些方法就不難了
光會數數就是數學啟蒙了麼?三歲前啟蒙方法錯誤,會損害孩子數學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