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蘇珊·凱恩在TED演講當中提出:世界上約有1/3~1/2的人屬於內向性格,內向和害羞是不同的,內向的人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會更加有活力。
編輯:邱寫寫
很多寶媽都習慣在介紹自家孩子的時候,謙虛地說一句:「我家孩子內向、不愛說話。」雖然內向是一種常見的人格,但在社交當中,內向確實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如何解決寶寶們的心事,讓娃變得開朗起來,靈活地面對各種社交問題呢?
我家大寶從前也是個內向的娃,如今終於成長為社交小能手,我作為老母親也是付出了一把辛酸淚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總結出了三個方法,分享給寶媽們。
步驟一:梳理情緒
內向的孩子心靈深處,往往隱藏著巨大的熱情,爸媽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
當孩子面臨社交問題,感到困擾無助的時候,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和老師,千萬不要一味批評孩子:「見到熟人咋不知道說話!」這樣很容易給孩子帶來更大的社交恐懼問題。
正確的引導方式是做好情緒梳理,孩子需要的是共情和理解。我們可以蹲下來溫柔地摸摸孩子的頭:「寶寶最勇敢了,我們一起向阿姨打招呼好不好?」
如果孩子是在抗拒向大人打招呼這種事,媽媽們也可以選擇退步,如將打招呼改成說再見,當寒暄結束後,讓寶寶來向阿姨招手示意,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在面對社交帶來的情緒問題上,我們更重要地是如何梳理孩子的情緒,讓寶寶覺得社交是輕鬆的事情,避免向孩子發洩負面情緒,給孩子更大的社交壓力。
步驟二:循循善誘
內向者會因為社交而感到疲憊,經常需要獨處來自我充電;而外向的人恰恰相反,他們需要通過社交來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獨處則會讓他們感到不安。
其實外向和內向,只是兩種不同的人格表現,不存在哪一種更好的概念,媽媽們不需要因為寶寶的內向而感到焦灼。
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去和孩子推心置腹地溝通,嘗試給孩子提供有實操性的建議。
比如當兩個孩子出現矛盾,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聆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事情的經過,然後去分析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循循善誘。
步驟三:適當放權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是一個參與者,但永遠都不要嘗試去做一個獨裁者,適當放權,孩子才能真正地收穫成長。
在社交當中,任何具體的建議、解決方法,都只是一時的「金鑰匙」,並不能解決一世的問題,引導孩子尋求正確的解決思路,才是爸媽們的首要任務。
當孩子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適當放權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事後爸媽們可以適當進行點評和建議,但切記,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任何事。
情緒管理、性格培養,是一生的課程,需要孩子們自己在實踐中去領悟,大人的話只能做一個參考,無法真正成為孩子前行路上的啟明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傳授靈活多變的思路,比生硬的規則更重要。
小島推薦:小故事大道理,媽媽我能行《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怎樣讓內向的孩子能在社交當中發揮得遊刃有餘?
經過多重對比考量,小島給媽媽們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這套繪本由資深育兒專家胡媛媛主編,全書共有10冊,從多角度給孩子展開了性格的多面。
自我保護、誠實守信、自信、懂禮貌,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孩子興趣的同時,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思考。
這套繪本紙質非常好,整體的色彩的也非常飽滿,沒有任何異味,給孩子用著也放心。
我一開始買這套繪本,主要是給大寶買的,沒想到才3歲的老二也成天黏著看,讓我感到很意外,有種撿到寶的感覺。
這套繪本原價150元,如今活動價只需要56.9元,平均下來每本才5塊多,真的非常划算,爸媽們可以戳連結,給自家孩子也入手一套。
小島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性格內向還是外向?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