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專家無法解釋,最驚豔的當屬車上那把傘

2021-01-16 文史公開課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帝王之一,關於他的討論聲向來是不絕於耳的。有人說他殘暴無度,刑法嚴苛,還焚書坑書控制思想,大興土木使得民不聊生,最終逼得天下百姓忍無可忍揭竿起義。

但也有人說他功在千秋,將各國的工具測量單位、文字、曆法、貨幣等全部統一了起來,車同軌書同文,不僅方便文化經濟傳播,還大幅度促進了秦朝時期的生產力發展,使得各種冶煉、雕刻以及文學作品能夠更好更快的傳播和發展,為後來咱們中華文明綻放出璀璨光芒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非寥寥數語能夠概括得清,那我們不如聚焦一下有實物可證的秦始皇陵,讓真是的文物來證明一下那段歷史。1980年末,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展當中。這座陵墓是考古界的瑰寶,是歷史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偉大遺蹟。

在陵墓發掘之初,專家們幾乎每天都會被新出土的文物給震撼到,而這天,考古工作者們又發掘出了一項的神奇文物,那就是秦始皇陵銅車馬。其實一開始,專家們並沒有把這銅馬車給當回事。因為經過數千年的掩埋之後,原本站立的馬匹們都已經倒塌,青銅部件們也隨之散架。

但隨著專家們的不斷深入發掘,越來越多的青銅部件重見天日,工作人員們重新將這些碎片給還原成了完整的秦銅車馬。這時候的它才徹底讓考古專家們震撼得無以復加,如此先進的技術甚至讓專家都難以解釋清楚,為何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在青銅工藝上能達到如此水平。

我們國家古代的青銅冶煉、製作和雕刻技術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從司母戊鼎到曾侯乙青銅,古代的前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曾經驚豔過全世界的青銅器具,而這還原之後的秦銅車馬,再次證明了我國古代的青銅冶煉和雕刻技術究竟有多麼耀眼。

當時出土的銅車馬乃是按照秦代真實馬車一比二比例鑄造的青銅器具,實際體積只有真實馬匹、車輛的一半大小,這種按比例縮小其實並不容,比原比例打造困難得多,一個不注意就可能尺寸對不上。

銅車馬分為兩個部分,一件立車、一件安車。立車相當於司機的位置,供駕駛者站立並趨勢馬車前進。而安車則等於乘客的位置,供乘坐者安坐在上面出行。無論是安車、立車還是前面的馬匹,均是採用空心拼接而不是實心澆築。這就要求工匠們在製作每一個部件的時候都必須要極其精準,否則就會出現某部位耦合不牢固的情況。

雖然我們現代人有許多先進的辦法可以實現精準建模製造,但把咱放到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用當時同樣的條件和技術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銅車馬不僅每一個部件都做到了嚴絲合縫,而且馬的每一個身體部位都栩栩如生,身上的馬具也十分逼真,乍一看之下仿佛真的馬具一樣。

立車、安車部分的做工也是相當細緻考究,各種花式的紋路與雕刻工藝讓人不得不讚嘆先秦工匠們那神乎其神的手藝。在立車上,工匠們還鑄造了一尊駕駛馬車的兵馬俑,這兵馬俑身上的衣服、髮型以及面部細節等都相當精細,活像一個從兩千年前穿越到現代的秦朝士兵。

銅車馬還有一個部位十分精巧的部位,它的存在讓整個銅車馬的藝術價值得到了巨大的升華,它就是立車上那把十分精巧複雜的青銅機關傘。在好萊塢電影《王牌特工》中,主角團隊就有一把十分厲害的機關傘,將其撐開可以防彈,傘的尖頭還能發射子彈。

而這把青銅機關傘也用古代工藝儘可能實現了類似的功能,它的傘柄可以拆卸,其中放置著一柄利劍,傘柄整體還能重新拼接成一桿類似馬槊的兵器,然後傘面還能用作臨時盾牌,阻擋遠處發射過來的箭雨,或是衝鋒過來的步兵方陣。

這樣的製作工藝,代表了整個先秦時期的青銅技術冶煉、鍛造和製作的巔峰水平,同時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青銅器當中,不乏一些現代觀念都難以解釋的存在,所以說可千萬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哦。

秦朝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秦始皇陵銅馬車的出土有力的佐證了秦朝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技術。隨著更多關於秦朝的文物出土,未來我們將了解到更多關於秦朝的趣聞與典故。其實至今都有人不能理解,戰國七雄中秦國明明是位置最差的那個國家,為何最終卻是它橫掃六國?

真正了解了秦朝歷史後就會發現,秦朝的歷代君主就沒有一個拉垮的,代代勵精圖治,才有了嬴政一統天下的壯舉。這本《大秦帝國》原價258,現在小編給大家爭取到了個折扣價,全套11卷僅需178,一卷只要十多塊,講述了從秦孝公開始,秦朝一步步究竟是如何完成脫變的,真的再划算不過。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銅馬車上那把傘,才是最逆天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
    對於秦始皇這個人來講,評價也都是有好有壞的,但是他的功績也是不可被磨滅的。關於秦始皇陵,也有許多人展開了無限的幻想。若是去過西安遊玩的話,那麼必定會去參觀兵馬俑。對於兵馬俑到底是不是用真人鑄造的,直到現在,有很多人都還持著懷疑的態度。
  • 秦始皇銅車馬,你知道上面的傘有多逆天嗎?拆開就是兵器!
    秦始皇帶著他永生的夢想被埋葬在大量的寶藏中,其中兵馬俑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而最豪華的是巨大的青銅車馬,最令人驚嘆的一定是青銅車馬上的青銅傘,因為它的設計真的精緻到了極點。我們先來看看銅車馬的全貌,目前,秦陵青銅車馬的出土有兩種方式。前面一個叫高車後面一個叫車安。兩輛大型車馬被埋在土坑裡就散了。
  • 秦始皇銅車馬上那把傘,到底有多黑科技?把傘拆下來就明白了
    秦始皇銅車馬上那把傘,到底有多黑科技?把傘拆下來就明白了在緩慢發展的封建社會,四馬為一乘,擁有千乘之國的就算強國了。對於一統六國的秦始皇來說,秦國已經是強國中的強國,而這從秦始皇的陪葬品中就可見一斑,你知道秦始皇銅車馬上那把傘,有多逆天嗎?
  • 銅車馬:大秦帝國來襲,且來看看史上最貴的車!
    秦始皇陵銅車馬的發掘與修復 銅車馬陪葬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堆西側20m處,與其他一些考古遺存屬「偶然發現」,不同的是,秦陵銅車馬是考古工作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考古鑽探時所發現。
  • 秦始皇銅車上的傘,僅僅是裝飾嗎?你都了解是幹什麼用的嗎?
    秦始皇西陵園,於1980年出土兩輛戰車,這輛戰車以青銅製作,前有四匹馬拉車,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出生的青銅馬車,是真實大小馬車的二分之一。其中,1號銅馬車是四馬並駕拉車,是帝王的專屬車駕,此銅馬車代表著最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令人讚嘆不已!
  • 比兵馬俑更有價值銅車馬:地下埋了2000多年,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西安博物館兵馬俑中,有著兩輛世界聞名的銅車馬。銅馬車的大小約為真實馬車的1/2,車、馬、御手全用青銅鑄造,通體彩繪,車馬器和部分裝飾則用金銀製作。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馬車,被譽為「青銅之冠」,現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銅車馬——青銅之冠
    從兵馬俑坑出來,斜對面就是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舉世聞名的銅車馬就在這裡陳列展出。秦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1980年出土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共2輛,是我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是考古所見的最大的組合型青銅器,對研究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社會生活、美術、雕刻藝術、宮廷輿服制度、車輛結構、車制等方面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兵馬俑很多謎題至今無法破解,尤其秦皇陵銅馬車上的傘才真正驚豔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力,帶領大秦鐵騎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之後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華夏的第一次大一統,同時為了加強中央控制,開創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同時還北築長城,南擊百越,讓老秦人出關全國定居,真正實現民族融合的大一統,同時他還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其中最神秘的非秦皇陵莫屬了吧
  •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之謎,裡面除了珍寶還有雜耍天團
    那什麼的陵墓才能配得上這『千古一帝』呢!秦始皇13歲登基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歷時38年,動用70萬人,耗用財資無數,是中國歷史上已知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
  • 看秦始皇陵銅車馬,弄懂「六轡在手」
    恰好看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0年5月新書《秦俑兩千年》中,有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的照片,雙手執六轡,兩轡繫於車前的形象十分清晰,但繫於車前的兩根韁繩脈絡仍不清晰。於是,我在網上搜到了陝西驪園秦俑工藝廠的王梁先生,通過微信,請其幫忙把展示八轡走向的圖發給我,終於,結果浮出水面:繫於車前的,是中間駕轅的兩匹服馬內側的兩根韁繩,駕車者在手的六轡,分別來自中間兩匹服馬的外側各一根,兩邊兩匹驂馬各兩根。
  • 秦始皇馬車上的銅傘有多厲害?用途令人驚嘆,拆開竟是一套武器
    1980年的時候,秦始皇陵的西側發現了一輛銅車。這輛銅車長225釐米,高152釐米。現如今這輛車被稱為秦陵一號銅馬車,銅車上的那把傘,並不是一把普通的傘,其實它的內部是暗藏玄機的設計,而且它的多功能用途也令人驚嘆。
  • 兵馬俑挖出諸多「黑科技」中,最逆天的設計,是銅車馬上的那把傘
    秦朝(前221-前207),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朝是中國的一個意義非凡的朝代,而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統一六國、智鬥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萬裡長城,創造了許多奇蹟,關於他的傳說也數不勝數,他也一直是各界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當然,他的陵墓秦始皇陵更是專家學者們的
  • 有生之年能看到秦始皇陵全貌嗎
    近日,由陝西省文物局起草的秦始皇陵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公布。 相比2005年發布的《條例》,此次修訂草案中「職責」更加明確,比如修訂草案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和陪葬墓」包括的對象中增加了「陵西大墓」,禁止進行開山採石、取土;禁止建設歪曲、損害秦始皇陵真實性的各類人造景觀
  • 解密鎮館之寶|銅車馬:震古爍今的「青銅之冠」
    銅車馬的結構非常複雜,破碎的情況也非常嚴重。出土時,一號銅車馬破碎為1360多塊,二號銅車馬破碎為1650多塊,其中大部分殘件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所有連接的關節和銷鎖的部分都已經鏽死不能活動,一些細小部件鏽蝕嚴重。修復之前必須做好萬全準備,絕不可以倉促開始,以免對文物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
  • 秦始皇陵已經被盜過了?關於它,你不知道的五件事情!
    你們想想看,連地宮之上的封土堆汞含量都如此之高,那地宮內部的實際汞含量簡直就不敢想像了。據專家們估計,地宮內部的水銀也許在數百噸以上。並且,考古學家們還勘測到了在地宮內部某個物體位置在發生變化,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秦始皇的棺槨漂浮在水銀之上的傳說,眾所周知,水銀的密度比水要大很多,只要水銀足夠多,棺槨是可以漂浮在上面的。難道秦始皇的棺槨確實至今漂浮在水銀之上?
  •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不敢挖?德國專家核磁掃描後,揭曉其真實原因
    導語: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不敢挖?其實多數關於秦始皇的論斷,是源於史書記載,有人或許會提出疑問,更直接地走入秦始皇的途徑,不是應從他的陵墓入手嗎?但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仍不敢挖?德國專家核磁掃描後,揭曉其真實原因。
  • 秦始皇陵內到底有多少水銀,專家:看了山頂的石榴樹就明白了
    而其中最為宏偉瑰麗的,莫過於秦始皇陵。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真正的坐擁了天下,與此同時很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這樣以享受無上的權力,無限的榮華富貴。此後他一直到處求仙丹,可惜都沒有結果,只能寄希望於死後的世界。 一、另一個輝煌的世界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其中的輝煌程度超乎人們的想像。
  • 秦始皇陵內藏一百噸水銀,讓專家至今不敢挖掘,必須感謝此人
    秦始皇陵一直都是無數專家嚮往的地方,大家都想看看這地宮裡面究竟藏著什麼,作為千古一帝的他,地宮肯定也是秘密甚多。但是秦始皇陵從發現至今,已經很多年,專家們卻一直不敢進行挖掘,這不得不歸功於秦始皇陵裡面數萬噸的水銀。我們都知道水銀是具有毒性的,如果不慎吸入是會致命的,所以至今專家們都不敢隨意挖掘。
  • 秦始皇陵最新考古發現:驚現單體金駱駝,屬全國首次出現
    先說最新的事情吧,考古專家對於秦始皇陵的挖掘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從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世界,到如今的發現,讓世人知曉了秦始皇陵在修建之初時規模是多麼的巨大,那麼當秦始皇陵遇上了金駱駝,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故事呢?
  • 為何秦始皇陵至今都無人敢挖?專家拿出雲衛星圖後,眾人恍然大悟
    公元前221年後,秦始皇又建立了一個新的多民族國家,史稱秦。 開闢了皇帝世襲制度、全國範圍內大面積實現統一化處理、對外抗擊匈奴,對內修建各種工程、在百家思想中又格外推崇法家思想、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來最基礎的政治格局,對於後代皇帝治理朝綱起到了規範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