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一個6歲的小女孩去爸爸的工地玩耍,結果在收拾工具準備回家的時候,女孩一不小心觸發了氣釘槍,一枚鋼釘直接射進了女孩的胸膛。
由於當時沒有流血,女孩兒怕被責罵,所以就一直忍著沒說。
可是到了晚上,胸口開始疼痛,最後忍不住了才去告訴父母。
後來女孩兒被送進了醫院,檢查後發現這枚鋼釘長達7釐米,距離心臟只差26毫米!
不過女孩兒是萬幸的,躲過了死神,現在也基本康復了。
這是前段時間看到的一條新聞,發生在江蘇常州。
但是通過這件事,細想一下又覺得女孩的家長做得有些失敗。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是最親近的人,當孩子受了委屈,受了傷,第一個想要求助的人應該是父母,可為什麼7釐米的鋼釘穿進去,寧可忍著都不告訴父母?
01
「痛苦要是說給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痛苦。」
——《我家那閨女》焦俊豔對父親說的話
你可以看看下面這些表達方式。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咋走個路都能摔倒?」「我說你什麼好?你真是笨死了!」
……
很多孩子受了欺負,受了傷都不敢告訴父母,除非實在忍不住了才說。
因為孩子說了之後不僅得不到安慰,甚至還會被父母責備。
也許家長會說:「我也是著急嘛,這麼大孩子了,一點都不知道保護自己!」
家長時常認為這是「愛之深,責之切」,但是孩子的認知是「責罵我,說明我錯了」。
「我受傷了,責罵了我,我錯了,那下次受傷,還是我錯了,我不想被責罵,所以不說會更好。」
孩子的思想裡形成了一個因果關係:受傷=犯錯,犯錯就會被責備。
因此,孩子以後再受傷就會選擇隱瞞。身體的傷口會癒合,但是心裡的傷更害怕。
02
為什麼滿滿的關心,出口卻是責備?
答:因為責備可以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心理學有一個這樣的分析:
當一個人因為另一個人產生類似悲傷、愧疚等負面情緒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憤怒。
所以,當看到孩子受傷的時候,會有一些感覺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的自責,但是緊接就是憤怒的情緒,明明很心疼,可臉上的表情和話語卻都變了味道。
孩子會察言觀色聽語氣,但以孩子的心智,還掌握不了「讀心」的本領,所以只能理解表面的東西,皺著眉頭的表情,言辭有些激動,這就是生氣的樣子。
所以認定自己是犯錯惹爸爸媽媽生氣了。
我的大學室友,有一次提著熱水瓶下樓打熱水,回來的時候,剛推開宿舍,熱水瓶的提手斷掉了,還好熱水瓶防爆,裡面雖然碎了,但是水流了出來。
我們一寢室人都被嚇一跳,扭頭去看她。她卻說:「沒事沒事,我沒事啊!我這就收拾一下。」
我離門口近,就上前查看情況,走近一看,穿著涼拖的她,腳都被燙紅。趕緊扶著她,讓她去衝涼水。
然後我問她還疼不疼的時候,她竟然哭了出來,我問她:「你都疼哭了還說沒事?」
她搖了搖頭,吸了一下鼻涕答道:「不是……」
等她緩解了之後她說道:「沒有想到我會得到這樣的關心。」
我們寢室的人都愣住了。
她說自己小時候把碗摔碎了,爸爸就罵她「笨死了」,明明她的手都劃傷了也不敢說,說了也只會怕爸爸覺得她活該。
我們都急忙安慰她:「不是的呀,咱們的父母那一輩人啊都這樣,嘴上說的不好聽,但他還是很擔心你的。」
其實,每一次孩子因為受傷、被欺負,大哭吸引家長的注意,都是為了得到及時的關心,但如果爸爸媽媽一次又一次的用責備回應孩子,孩子就會很無助。
03
「你是刀子嘴,豆腐心嗎?」
2019年7月中旬,一個廢棄的房屋中找到失蹤的6歲小女孩的屍體,現場勘查和法醫鑑定的結果均顯示他殺。
原來,女孩跟兩個同伴一起在廢棄房屋內玩耍,玩耍過程中從木架上跌落,當場昏迷,和女孩一起玩耍的兩個同伴中,12歲的大孩子怕女孩兒醒來後告訴家長,於是就用木板擊打這個小女孩,導致女孩兒死亡。
同伴墜落昏迷,第一時間不是想要求助大人,而是選擇不擇手段地去掩飾錯誤,只是因為害怕父母責罰。
不管一個刀子嘴有沒有豆腐心,最先讓人感受到的都是刀子嘴。
孩子遇事求助父母,是一種本能,需要父母的關心或是一個擁抱,但如果一次次的用刀子嘴去責備孩子,最後孩子只剩滿滿的失望和逼著自己堅強,以至於逐漸失去了對父母求助的本能。
當有一天你發現,你給孩子打電話,孩子回答的都是「我在忙」,一次兩次忙可以,次次忙就要想想是不是孩子敷衍你。
你去關心,孩子卻對你說:「我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你是什麼樣的心情?
你的關心來得太遲了……
04
愛孩子是本能,但會愛孩子是本領,需要學習
如果你是,請改變你的「刀子嘴」!
①看見孩子,是第一步
我記得福林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把我放在桌邊的玻璃杯打翻,我第一反應是:「你怎麼回事啊?!」
福林被嚇得一哆嗦,站在原地滿眼恐懼地望著我,那一刻我立刻意識到,我錯了。
孩子的笨手笨腳、粗心大意、犯過的錯誤重複犯,確實會讓家長抓狂、情緒失控,但是誰小時候不是一點點在犯錯中掙扎著長大的呢?
畢竟孩子手小小的,力量又不足,對事物的認知又不夠,出錯在所難免。
當你看到孩子的不容易,你也就能放鬆心情了。
好在我有彌補的機會,福林再一次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在身上,杯子倒在了桌子上,丁玲咣當的,他想要去用手掩蓋,我立馬過去安慰道:「沒事沒事,我知道你嚇到了。」
接著,他「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害怕的情緒也終於釋放了出來……
等他哭夠了,他說道:「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我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能是杯子太大了,你拿不住,下次媽媽給你換個小一點的杯子,拿的時候輕拿輕放就好了。」
福林點點頭「嗯」的答道。
看見孩子的不容易,看見孩子的情緒,都需要父母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孩子相處,似朋友一般,讓孩子對爸媽敞開心扉。
②語氣、措辭和表情,是表達情感的秘密武器
「你眼睛幹嘛用的?出氣兒用的?」「你那手是腳嗎?笨死啦!」
這樣的語氣和措辭,只是在訓孩子,在發洩自己的壞情緒,對孩子沒有一點積極的引導。
而且孩子犯錯是因為不小心?還是因為不懂、不會?我想家長自己思考都能知道。
但是訓斥並不能幫孩子避免下次犯錯,只會讓孩子恐懼,哪怕這次不小心對自己也造成了傷害,看著家長激動的情緒,想要求安慰也不敢了。
如果孩子損壞了東西,關心要第一步到,先看孩子有沒有受傷,表情不要憤怒,而是應該溫柔。
接著幫孩子尋找原因,是不是玻璃製品放的太靠桌簷了?是不是給孩子的東西太大,孩子拿不住了?還是說孩子不專心,沒看路被絆倒時把東西摔壞了?這些原因都要爸爸媽媽去考慮,去詢問。
最後才是教育,教孩子如何避免下次出錯。
③事後的彌補,讓親子關係更進一步
吼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就算我學習了很多溝通技巧、育兒知識,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被譽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開山之作,但是這本書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都在書中講述自己在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會對孩子們大吼大叫。
她在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失控後,讓自己平靜,等情緒緩和了,她去找孩子們給他們誠懇地道了歉,然後取得了孩子們的原諒。孩子們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樣,家裡就又恢復了「母慈子孝」的狀態。
別覺得拉不下臉來,不要總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家長,需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就算是家長,也有犯錯的時候,承認錯誤沒那麼難。
別等孩子用「我在忙」敷衍你,用「不用你操心」拒絕你的幫助時,去責怪孩子是白眼狼,一切的果都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