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潦倒度日,慢慢等死,不如像一個武士一樣切腹自盡——《切腹》
在日本的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關於切腹的橋段,所以現在說到日本,很多人都會想起切腹這個關鍵詞。在日本的文化裡,有著這樣的一種看法,認為人的靈魂不存在於大腦裡,而是存在於腹部裡,於是就有了通過切腹的方式將自己的靈魂展現給世人的行為。日本武士們認為切腹是一種光榮的死法,所以很多武士在犯了錯之後,都會採用切腹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漫長的時間裡,日本在切腹上也發展出了一些相應的文化。一般來說,絕大多數切腹的人是採用在自己腹部劃一刀的方式,少部分人是劃兩刀,至今為止,在全日本也只有一個人採用了劃三刀的方式。而這位對自己腹部劃三刀的人,至今還被日本人頂禮膜拜。
一、介錯人的作用
在大家的印象裡,日本武士切腹其實就是一個人拿著把刀在那切腹。其實不是這樣的,切腹這種行為在日本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至少是兩個人或者三個人的事。因為除了切腹的那個人之外,還有介錯人。而且介錯人的數量也是不定的,有的切腹儀式只有一個介錯人,而有的會有兩個或三個。所以我們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獨一人進行切腹的,都不是正規的切腹儀式。
介錯人一般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如果切腹的武士切到一半了,因為怕疼或者怕死或其他原因,不敢切了,這時候介錯人就會強行幫他們執行,這種情況的數量相對較少。第二個作用數量較多。切腹很殘忍,但其實人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死亡的,會痛苦的活上一段時間才會死亡。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介錯人出場,幫切膚之人早些結束痛苦。
三、難以完成的「三文字」
在日本文化裡,將在橫著劃一刀的切腹方式稱之為「一文字」,也就是在腹部畫出一個一字來。在腹部劃兩刀的方式稱之為「十文字」,就是在腹部一橫一豎畫上兩道,形成一個十字。「十文字」已經夠血腥,夠殘忍的了,但日本人還衍生出了一種比這種方式更厲害的。日本人將在腹部劃三刀的方式稱之為「三文字」,就是在腹部橫著劃三道,形成一個三字。
日本的這種文化已經存在很久了,但這麼久卻只有一個人完成「三文字」的行為。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非常疼,很多人堅持不到在自己身上劃三刀。我們在影視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主角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依舊英勇無比,但這只是藝術加工罷了,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別說是重傷了,哪怕只是簡單的劃上一道口子,人就會疼得受不了。
而且日本武士切腹的行為都是由自己來完成的,是屬於自己給自己製造傷害,在疼痛程度上還要更上一層。所以就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武士在切腹時,大多數的武士往往只畫了一刀,就已經疼得完全受不了,生不如死。介錯人在看到如此痛苦的武士時,就會出刀幫助自殺的人結束生命,減輕痛苦。
三、唯一完成「三文字」的人
想要完成「三文字」,就必須在切腹時擁有清醒的神智,可以告訴介錯人,讓他們不要幫助自己結束痛苦。但想要做到這樣的行為,可不是只靠意志就能做到的。人體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過度的品痛苦就會觸發保護機制,人就會昏厥過去。而一旦切腹的武士昏厥過去了,介錯人就會出手,所以「三文字」才會那樣的難。
1863年,日本幕府發生了政變,而武市瑞山就是此次政變中的失敗者。新的幕府官員判處了武市瑞山切腹自盡,武市瑞山在聽到這個消息時並沒有太多的心理波動,反而鞠躬感謝了那位對他判刑的官員,也許他認為切腹自儘是自己作為一個武士光榮的歸宿。在兩個介錯人的監督下,武市瑞山完成了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三文字」切腹。在武市瑞山死後,日本人很佩服他的行為,對他使用了很高規格的葬禮。
結語
日本武士在切腹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便意志很頑強的人,在面對身體上的極大痛苦時,會有很多人堅持不住暈厥過去,一旦暈厥過去就會被介錯人殺死,哪怕這個武士原本是想完成「三文字」的。在如此苛刻的條件限制下,日本人也只有武市瑞山完成了「三文字」,直到現在日本還樹立著他的雕像,以紀念他此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