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2021-03-05 國畫藝術


在中國畫向多元化發展的當代,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實質是什麼?回顧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畫實踐變革的過程,每次中西方繪畫理念發生碰撞衝突時,當發現西方思想體系、文化體系以及西方繪畫理念,都無法對中國畫產生根本影響時,人們才重新理性地對待冷落的中國畫傳統精神。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在西方文化藝術的衝擊下,圍繞中國畫命運問題的又一場論戰正在蓬勃展開,「中國畫面臨窮途末路」之說已成為當時輿論的主流。雖然有許多尊重傳統的奮力抗爭之士,但因此而改弦更張者不在少數,更多是對討論的困惑轉向傳統的反思。在這種情勢下,黃秋園奇蹟般的出現,是這場學術論戰的最後答案,論戰硝煙才逐漸塵埃落定。百年來中國傳統繪畫的每次重大轉折性進步,幾乎都是採取了「以復古為革新」、「借古以開今」的方式,充分顯示了中國畫的深厚傳統根基,蘊含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這一民族繪畫,傳承了數千年而不衰。當今,重新探討,重申中國畫的傳統精神是有積極意義的。


意象、興象理念是一種文化的思想意識形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作品獨特的創作表現手法,意象、興象理念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許多方面,而不僅僅限於中國畫的寫意畫技法範疇。我們民族的傳統造型藝術,這包括繪畫、雕塑、裝飾紋樣等。傳統文學作品、詩詞歌賦、戲曲、建築、園林等,甚至漢字都具有意象、興象理念的藝術特徵。漢字是由象形圖案、象形符號演化而成,很多漢字的結構都含有寓意。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民族的象徵和精神。龍和傳統吉祥物鳳凰、麒麟等都是典型興象的傑出作品。一九六九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古墓的漢代青銅《馬踏飛燕》是造型寫實,卻具有強烈傳神的典型意象、興象作品,《馬踏飛燕》已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銅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腿蹄輕捷,四肢修長,反常規的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駿馬踏在一隻疾馳的小燕子身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頭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意象、興象的浪漫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寓意深刻,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空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傳統的藝術作品注重意象、興象的表述,是我們祖先對自然萬物審視精神和思維方式的總結,沿襲至今。意象、興象是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靈魂,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延續貫穿始終的精神。


 繪畫是塑造形象,這種形象應該是超越客觀的形象,不能一味地模仿對象,那將失去了主觀的能動性,正如東坡先生所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然而,只是形象沒有寄託畫家的思想意識和情感內涵,那是畫奴,尤知意象的必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說的至理。有形象,有意象,還要表現的不簡單、不直白,而且耐人尋味,通過「比興」、「發興」去擴展想像空間,引為興象,達到意味深長的目的。所以,一幅好的作品離不開形象、意象、興象,無以形象難以寄意,無以興象難以深刻。


略見中國繪畫史,三代青銅器紋飾有龍、鳳、夔、饕餮等,都貫穿著從形象到意象以至興象的脈絡。延至漢代獨尊儒術,以致很多繪畫將堯、舜、文武周公、孔子及忠臣、孝子、義士、節女作為描繪對象,畫像石、畫像磚貼近於生活,用形象、意象語言表達情景,有相當高的審美情趣和執著的主觀意識。王充反對「尊古卑今」,反對「神仙鬼怪」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興象」的要旨,王充在《感虛篇》中譏訕:「天之去人以數萬裡,堯(羿)上射之,安能得日?……假使堯時天地相近,堯(羿)射得之,猶不能傷日。……何則?日,火也。」王充不富想像力,過於現實,失去了浪漫,卻圈囿了人們精神的拓展。嗣後魏晉南北朝,宗尚「心師造化」、「以形寫神」,雖然有「傳神寫照」之說,但被謝赫「六法」專事繪畫技法所掩蓋,「興象」日見衰微。顧愷之畫裴楷像「頰上加三毛」,稍留意象、興象遺緒,然而大潮既退,孤掌縱難挽回。魏晉南北朝的動亂、畫家只得放情林壑,與琴酒而俱適,縱煙霞而獨往。唐代國力興盛,一派皇家氣象,雍容華貴,畫家可以當上大官,才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以「助人倫,師教化」為主題,畫家造型技法日臻完善,有許多風格獨樹的畫家湧現,所以才有「曹家祥」(曹不興)、「張家樣」(張僧繇)、「吳家樣」(吳道子)、「周家樣」(周昉)等等之標榜,所嫌「意象」、「興象」波聲縹緲。唯有王維、張璪力挽狂瀾,王維作《袁安臥雪圖》,未題有詩句文辭,圖中有雪裡芭蕉,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雖然遭到後人的議論,說雪裡不可能有芭蕉,殊不知有興象,方可稱奇。雪裡芭蕉寓意人生短暫,時不可再的感嘆。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把自然的物象作分析、研究、評價,在胸中加工改造,得出意象推演興象,才有蘇東坡《書摩詰蘭田煙雨圖》稱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五代、宋、元有一大批山水大畫家,個個目面突顯,建樹非凡,惟郭熙真知灼見,善於用情感,形象思維去創作山水,他的獨特描繪:「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青山雖然煙籠霧繞,四時有澹冶、蒼翠、明淨、慘澹的變化,是無情可言的,郭熙能悟出如笑、欲滴、如妝、如睡的情感來,山水的特徵給畫家以想像,藝術家有點鐵成金之手,移情於興象,難道不是從形象到意象乃至興象的升華嗎?所謂「景外意」,「意外妙」的匠心獨運。怪不得東坡居士喜愛郭熙山水有句題曰:「玉堂臥對郭熙畫,發興已在深林間」。自元以降,文人畫大興,大抵以興象為能事,文與可自題《墨竹》圖曰:「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草木人格化,宣揚高品德。黃山谷《題陽關圖斷章》云:「渭城柳色關何事,自是離人作許愁。」用引喻法,抒寫離別情懷。鄭思肖題畫菊:「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借題發揮,抒寫愛國孤懷。畫境由詩文延伸,是文人畫的特點,也開闢了中國畫的新局面。終不離「興象」手段,正如盛大士《溪山臥遊錄》中所說:「只寫其詩境之超,畫在不言之表,而其服膺無間者,在此不在彼。」詩、書、畫渾為一體,在當時不能不為之喝彩,是意象、興象審美觀念、創作觀念發展的必然。

王維的超脫、範寬的渾厚、蘇軾的狂放、雲林的淡逸、徐渭的憤激、八大的冷峻,思想品格、技法傳承、文學造詣、不同的生活閱歷以及不同的個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在因素。他們以不同的情感審視大千世界,以筆墨寄託他們不同的思想內涵,巧妙地以意象和興象為創作手法,因而創作出風格各異的不朽作品,我們不能不從中得到啟示和參悟出妙理。沈德潛云:「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善千古之奇。」形象只是軀體,意象才是靈魂,興象才是精神。精神主導著人們的靈魂,精神的閃耀,才有意象的生成,駕馭手中的筆墨去創造出自己的精神佳作,這種有意識的造型,有所寄、有所指的畫意,有脫俗超凡的興象,方能獨立於世。


中國畫是注重主觀意識的繪畫形式,畫家以手中筆墨,抒發胸中逸氣,作品傾注著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是通過形象、意象、興象而達到寄物移情的目的,中國畫中所謂的寄物移情,就是用意象、興象的表現手法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轉移到本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對象上,使自然物仿佛像人一樣具有情感意識、情感色彩甚至具有深刻思想寓意的視覺形象。絕似物象的繪畫、絕不似物象的繪畫都不是真正的藝術,唯有有感而發的「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興象作品才為上乘之作。畫家能夠從中獲得一種精神的宣洩和寄託,欣賞者也可以從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鳴,在精神愉悅的享受中逐步領悟作者所提示的生活和思想內涵。如果中國畫偏離了以情感為基礎的意象和興象的表述,中國畫就失去了生命。


由於東西方的思想體系、文化體系的差異,因此對傳統造型藝術的理解追求和表現形式也就不同。中國畫重在表意,強調自我主體的特徵,與西方繪畫重在摹仿,強調客體的特徵,顯然有別。西方人從公元五世紀古希臘古典主義藝術興起時,就開始以高度寫實的模仿方式步入以自然物象的再現為創作模式,逐漸形成再現模仿為基礎的藝術審美傳統。中國意象、興象的傳統文化藝術以儒道思想為基礎,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道無為」、「物我兩忘」等強調表述超越自然狀態的無限境界,追求藝術表現形式而寄託思想和精神的內涵。歷代中國畫者,總是追求學識充實,內觀返照,先磨礪心性,進而完美人格,為寄志抒懷而作。齊白石老人精闢地講到中國畫意象、興象的意義,他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古人作畫,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中國傳統意象,興象的審美觀念是在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孕育生長的,它是有別於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意識形態。中國傳統審美傾向是借用意象、興象的表現手法,激發觀賞者對作品產生想像、遐想空間,通過作品含蓄地、巧妙地表達自身思想和精神,以達到作品寓意深刻。中國畫是畫家思想和精神的縮影;是人品、人格的體現;是主觀意識的發揮,它本身的意義已超越了繪畫技法的範疇。這便形成了中國畫的審美個性,鑄就了中國畫的審美特點,形成中國畫獨特的意象、興象審美觀、創作觀,是中國繪畫矗立於世界藝術之顛,傳承數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若喜歡,請點個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的審美,絕對是真理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的
    中國畫為什麼淪落到只能談技法,只能談筆墨,而無人談審美。原因很多,但是我個人認為,原因就是技法、筆墨都是有跡可循的,可以有標準的恆定,而審美是綜合性素質,是抽象的。很難有標準型審美方式。就用學養層次來談審美,學養高深的,和根本無學養的去欣賞中國畫,那就是兩個極端。
  • 從「意象」看審美範疇的規範使用
    這種不加區別的混用也許對當下的文藝批評影響不大,卻使中國的審美心理研究流於粗放,以致很難深入下去。在古代文論和美學研究中,對「意象」的研究頗具本體意義,但是對「意象」和「物象」的混同則缺少進一步的分析,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阻滯文藝創作及審美心理研究的向前推進。因此,從本體的意義上對「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對「意象」「形象」及「物象」之間的區別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 淺析中國油畫本土化的審美理念
    可以說,意象理論幾乎涉及到中國藝術裡的所有門類。就中國畫而言,無論是工筆畫或意筆畫都以意象理論作為支撐作品的靈魂。意象理論的產生核心是什麼,是由於經歷了我國古代歷史獨特的文化背景,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所沉澱的人文思想,並受到儒、釋、道三家學說的薰陶和影響。
  • 李洋:從畫若布弈到構建意象色彩
    我畫中國畫這麼多年,大部分時間重在探討藝術思想,建立新的繪畫理念,力求在傳統中國文化基礎上,構建新的藝術樣式和新的藝術語言,確立當代人新的審美理想。首先在思維方式上營造「畫若布弈」的創作思想。而後在中國畫的意象色彩問題上苦心經營,建築一條全新的中國畫設色之路。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意象的審美特徵
    什麼才是書法意象所要求的形質?書法的點畫、結體等必須具有怎樣的特點,才符合意象要求,才有審美效果、意義與價值?才符合書法藝術精神?我們民族是一個精神內涵深厚、情志多喜含蘊的民族,反映在藝術審美上,內涵的生命意蘊重於一般的外貌,(用王僧虔的話說:「神採為上,形質次之」;用張懷瓘的話說:「深識書者,唯觀神採,不見字形。」)
  • 培養孩子「身體意象」是認知基礎,給孩子建立正確「審美」很重要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愛美的行為對於其建立正確的審美以及成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孩子「身體意象」是認知基礎,給孩子建立正確「審美」很重要吳越家女兒小美今年八歲了,從小就長得特別漂亮,加上吳越夫婦兩人都是女兒奴,對女兒是特別疼愛。吳越每天都會把女兒打扮得像個小公主,小裙子買了一大堆。
  • 宋瓷的審美意象
    宋瓷的審美意象 宋瓷創造了華夏兩千年文明歷史上一個不可跨越的高度,從思想內核, 工藝技巧到藝術形式無不臻至化境, 不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的倔傲與空茫, 可謂高山仰止。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國陶瓷繪畫的概述,對中國畫與陶瓷繪畫的共同特點進行分析,探究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旨在與同行進行交流,更好地促進陶瓷繪畫的發展。關鍵詞:中國畫 陶瓷繪畫 影響 分析中國畫與陶瓷繪畫均是重要的藝術形式,二者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繫。因而分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不僅有助於更好地發展陶瓷裝飾藝術,還能將陶瓷的風格以中國畫的神韻與技法體現出來,從而營造新的陶瓷藝術美感。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經過唐代的王維和五代南唐董源的水墨畫,中國畫的線條得到發展,又經宋代文人畫,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到了元明清,更加講求筆墨情趣,強調神韻,水墨寫意畫的「書寫性」成為主流,線條入畫的審美標準得到根深蒂固的確立。到了晚清,吳昌碩、黃慎和任伯年,更是在中國畫中將「書寫性」發揮到了極致。
  • 雷甲壽‖中國畫構圖藝術
    中國畫構圖藝術 雷甲壽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優秀文化傳統和廣泛審美情趣的偉大民族。中國繪畫藝術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歷練數千年形成了獨特風格,展現出中國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光輝未來。
  • 北京畫家田亞明:細微處顯中國畫筆墨靈動與優雅
    山與樹,既虛又實,虛實互補; 繁密不擁擠,留白不空洞,不呆滯,不晦澀; 活有生氣,靈有韻動; 飛瀑懸泉,灘涂洲渚,石坡磯頭,密林茅舍,細處顯露中國畫筆墨靈動與優雅。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繪畫逐漸發展成為以線為骨以線狀物、以線傳神且線條本身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東方藝術。而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早期西方藝術在歷史的演變中,保留以線造型的同時,產生了以明暗、光影、色彩來塑造形體,表現物象的繪畫藝術形式。中國畫的線條不僅僅是表現物象的輪廓結構,同時還傳達畫家的主觀情感狀態和意趣精神。
  • 【通世智庫】張華作品賞析:「意象」對「畫」世界
    如何將中國意象繪畫在繼承、發展中與時俱進,做好國際文化交流,這是我這四十年來一直沒有放棄的探索與思考。【作者:張華;來源:通世智庫;編撰:張小青】我在不同階段研習不同風格的繪畫,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抽象、重彩、水墨、油畫、寫意油畫,分階段成系列的研究和比較,核心都圍繞「意象表現」繪畫展開。「意象」是中國繪畫最高的表現形式。
  • 新視覺,東方韻——淺說陳家泠構建東方審美新坐標的創作實踐
    因為陳家泠的藝術創作延續著林風眠「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美術」的繪畫脈絡,所以在畫面的意象構成中自覺融入了彰顯時代氣息的新元素和新視覺。陳家泠非常注重畫面語言的視覺表現力,尤其追求筆墨特色的個性化與獨特性,作品呈現出一種宏觀意象而局部抽象的審美體驗。中國傳統山水繪畫講求「遠觀其勢,近取其質」,但陳家泠的繪畫作品是「遠見意象,近品抽象」。
  • 淺淡中國畫技法
    一、用筆「用筆」練習——主要是勾線練習,被認為是中國畫的基本練習。而勾線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線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也就被認為是中國畫的特有技巧。所以狀如「劍拔弩張」的線條且常被一些士大夫畫家所深惡痛絕,而外柔內勁所謂「純綿裹鐵」或「綿裡針」的圓線條,就從最初模仿刀畫起一直到現在都被認為是中國畫的主要線條了。「用筆」既熟,所以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不自覺地隨著情意在活動,而使所畫線既不專以渾樸勝,也不專以娟媚勝,到達所謂「神化」即通俗稱「一片神行」的境界。
  • 《斯文在焉》:畫壇大家帶你深入淺出地欣賞中國畫
    看中國畫除了看個「熱鬧」外,我們應該如何欣賞?日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畫壇大家陳玉圃新作《斯文在焉:陳玉圃談藝錄》為你一解其中奧妙。書中收錄了陳玉圃與學生就《富春山居圖》等十幅經典畫作進行賞析和探討的過程,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學術水準,可謂一堂精彩絕倫的中國畫賞析課。作者在書中還深入探討了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等諸多問題,是一份深入淺出的中國畫「觀看之道」。
  • 【同心同行】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美國中國畫學會學術推薦名家——楊遠威
    北美畫院畫家,美國中國畫學會榮譽會長,現居美國芝加哥。曾任江蘇省裝潢設計協會秘書長、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擅長以中國傳統筆墨表現城市風光與異域風情。曾赴歐洲、美洲、澳洲、日本、東南亞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寫生和舉辦個人畫展和聯展。2013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楊遠威中國畫寫生集》。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文章從「美在意象」與「美」的本體建構、如何理解「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如何理解「醜」作為「審美意象」存在三個方面論述了「美在意象」說的理論價值, 並回應了學術界對於「美在意象」說的一些質疑。文章認為, 「美在意象」命題的提出, 不僅僅是出於一種美學知識體系建設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審美活動對於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 意象的雙重性
    對於詩的這種審美特徵,歷代詩論家都有認識。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的這種說法最為經典:「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之所以有這種審美魅力,按照歷代詩論家的看法,其秘密在於意象。
  • 集天地精華 呈豐富多彩——淺談琥珀中的意象畫面
    ,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琥珀中自然形成的美麗的意象畫面,堪稱天工神筆。琥珀中的意象畫第一幅我稱之為金蟬,第二幅稱之為玫瑰金金蟬,雖然都冠以好聽的名字,但是,視覺效果有很大的不同,琥珀襯底有黑顏色的參與就顯的高貴典雅。使我想起了中國畫墨與紙的融合演繹出中國畫的輝煌歷史。琥珀流淌紋形成的圖案,很像中國寫意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