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越
看到孩子咬指甲、拔頭髮、撕嘴皮……家長們只是認為這些是不好的習慣,其實,家長仔細觀察的話,從這些動作中還可以看到孩子背後的問題。
受訪專家:山水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心理部心理諮詢師張贇
咬指甲可能是焦慮的表現
小藝(化名)今年9歲了,動不動就咬自己的指甲,小藝的媽媽鄭女士制止了她好幾次,並且告訴她,咬指甲非常不衛生,可是小藝還是改不了。
張贇說,咬東西是每個孩子都會經過的一個生理過程,這就是口腔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喜歡用嘴去探索世界,他們會咬手、啃腳、咬玩具等。如果3歲之前,孩子愛咬指甲,這屬於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發展,3歲以後的孩子依然愛咬指甲,首先考慮是不是體內缺鋅造成的。其次,這是焦慮的一種表現。「一些父母管教孩子過於嚴格,限制孩子的東西很多,這樣會引發焦慮,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學業壓力比較大,有時候沒辦法宣洩時,可能會通過咬指甲、咬鉛筆等方法來緩解焦慮。」
咬指甲畢竟是不衛生的行為,咬的時間長了,指甲、甲床可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話,還會引起甲溝炎、指甲變形等。另外,經常咬指甲還可能會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
應對方法:父母制止孩子咬指甲後,若得不到改善,最好帶他們前往醫院檢查。如果是體內缺鋅導致的,應遵醫囑補充鋅元素和治療。如果是焦慮造成的,父母要多跟孩子做高質量的交流,平時多跟他們互動、聊天,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了解他們的狀況。對孩子過於苛刻的父母,要降低高要求的標準。父母不要覺得小孩子沒啥可焦慮的,父母更多的是理解孩子,並且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緩解焦慮。
拔頭髮是對自己不認同
市民張女士發現11歲的女兒樂樂(化名)特別喜歡拔自己的頭髮,說了很多次可是她都聽不進去,這讓張女士非常著急。
經常拔自己的頭髮可以歸結到一種對自己的暴力傾向。張贇說,兩歲半的孩子開始發展自我,對自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時候,孩子會對別人說:「這是我的!你不能碰!」等話語,父母覺得孩子說這些話太自私或者不懂得分享,其實這個階段孩子不和別人分享是正常的。如果父母不正確引導或者經常被制止,孩子不能向外散發能量,長期壓抑的情況下,就可能發生對內、對自我的攻擊,如拔頭髮、撞頭等。
從心理層面來講,經常拔自己的頭髮可能是對自己的不認同、否定,當孩子再大一點兒,人格無法統一的狀況下,主人格和子人格還會產生衝突和矛盾。「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點是反叛、多變和創新,以心理發展的視角,青少年是在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完成心理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的情緒發展比較豐富和強烈,容易出現兩極發展的特徵,也就是常常會有反抗情緒的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理解、尊重和關懷。如果缺乏這份支持的話,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內在衝突,而拔頭髮有可能就是這種內在衝突的行為表現之一。」張贇告訴記者。
應對方法:父母首先要多關注孩子。一些父母比較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忽略他們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沒能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其次,拔自己的頭髮算是一種發洩,可是這個動作不是宣洩的好方法,經常拔可能還會引發毛囊炎,損傷髮根。因此,對於經常拔頭髮的孩子,父母要隨時留意他們的言行舉止等,若有變化或者拔得禿了一塊,父母一定要重視。最後,提高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孩子遇到事情不能解決時,大都依賴父母,有的父母直接包辦、代替,這是要不得的。
撕嘴皮是一種強迫行為
周末,記者和朋友一起吃飯,看到朋友5歲的孩子一直在撕自己的嘴皮,我讓朋友的孩子多喝水,朋友說:「這和多喝水沒關係,他動不動就撕嘴皮,勸了也不聽。」
撕嘴皮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父母通常只是把孩子的這種動作當成不良習慣,並沒有放在心上。張贇說,有的孩子愛撕嘴皮,可能是因為好玩,他們不允許嘴上起皮,所以不停地撕。一旦撕的程度加重,也許是一種強迫行為。這種強迫行為折射出來的狀態是追求完美、不允許犯錯等。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在撕嘴皮,都會阻止,但如果孩子處於逆反期,這時候讓他們改正,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經常撕嘴皮,對嘴唇的傷害不小。如果把嘴皮撕破,吃東西時不但要小心翼翼,還不敢張大嘴,害怕嘴皮再次裂開流血。情況嚴重的話,還會患上慢性唇炎。
應對方法:第一,生理原因造成的撕嘴皮,父母要給孩子及時補充水分,多吃新鮮果蔬。第二,對孩子太過嚴苛的父母要改變,允許他們犯錯。第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不要訓斥孩子,可以帶他們參加一些健康的娛樂活動,或者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孩子就沒有太多時間撕嘴皮。
「如果以上應對方法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父母就要帶著孩子諮詢心理專家了。」張贇說,對孩子來說,一些小動作可能會帶來大問題,所以父母要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