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美術館「時間的形態」常設展兒童導覽
據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期發布的上海市美術館名錄統計,截止2020年底,上海市美術館名錄內共計89家美術館,其中國有美術館26家,非國有美術館63家,與2019年相比新增美術館10家,「2020年上海市美術館展覽季」活動將聯動全市16個區的89家美術館,推出六大主題120多項展覽,其中免費展達70餘項,新展近40項。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展覽作品
探先鋒、尋海派、賞館藏,六大展覽主題聯動明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程十髮美術館即將舉行的「2020上海中國畫院年展」從中國夢、盛世風華、江山多嬌、崢嶸歲月、革命聖地、筆歌墨舞、文脈傳承等七個方面反映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壯闊的革命歷程以及如畫的祖國河山。這構成了展覽季「頌中華」的主題,這一主題下,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筆·墨」,從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的「筆墨」作為切入點,通過文獻資料與多媒體記錄呈現中國畫的筆墨衍變歷史,並在全球性文化視野下對中國筆墨問題進行現代闡釋,及對未來意義的思考。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筆•墨」展覽現場
在回顧和探討傳統「筆墨」的同時,另有一些展覽以「探先鋒」為主題,匯聚國內外當代藝術新勢力。包括上海靜安區明當代美術館「遊戲的人」、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等展覽。其中,
「遊戲的人」已於上周開幕,展覽從上世紀90年代最早創作網絡藝術的藝術家之一、工作生活於荷蘭的藝術組合JODI的作品,到曾在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曹斐的《我·鏡》,再到陸揚在今年疫情期間藉助先端數位技術的《獨生獨死》,展覽展現了電子遊戲進入藝術的歷史,探討遊戲、社會變遷與人之間的關係。
明當代美術館「遊戲的人」展覽現場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水墨緣——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第十一屆上海粉畫展」等以彰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和「兼容並蓄」精神為目標的展覽構成了「尋海派」主題。
「水墨緣——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作為中華藝術宮重要的學術項目,以每屆展覽展出卓有影響的八位名家的方式,呈現獨特的美術史敘述模式和文化史的思考語境。
已經推出的首展聚焦任伯年、吳昌碩、吳湖帆、黃賓虹、林風眠、劉海粟、吳大羽、倪貽德八位近現代名家及其代表作,他們中西兼容、雅俗共賞,體現了中西繪畫的矛盾與融合,海派文化的寬容態勢。
吳大羽,《公園的早晨》,油畫,75x70cm,上海油畫雕塑院藏
基於上海市美術館館藏精品,以深入挖掘和傳播藏品的文化藝術價值為目的的「賞館藏」主題,包括程十髮美術館「
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陸儼少藝術院「陸儼少『十分功夫』詩書畫文獻研究展(四分畫畫)」等展覽。其中,程十髮美術館以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鍊霞、龐左玉、吳青霞、陳佩秋、吳玉梅等12位女畫師的角度,梳理上海中國畫院的歷史,她們的繪畫作品從山水、花鳥到人物,從歷史典故到現代生活,從工筆到寫意,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各有千秋。作品背後,她們的人生故事也代表了20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
「畫院掇英——院藏女畫師作品展」展覽現場,12位展覽女畫師的照片(按年齡排序)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回眸——張樂平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帶領著公眾「品大師」。
中華藝術宮在「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中首次展出館藏《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 趙東陽 圖
「回眸——張樂平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首次展出中華藝術宮館藏《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還展出張樂平先生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小說插圖等作品400餘件,通過這些作品,讀出了「三毛之父」張樂平的藝術人生。
張樂平幼子張慰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講述了「三毛」、《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誕生,以及張樂平、葉淺予、特偉等7人在淞滬會戰打響後組成的救亡漫畫宣傳隊,到戰爭前線宣傳抗日的始末。他的講述與展覽對照觀看,看到一個豐富的張樂平先生——他不只是「三毛之父」,也是抗戰的鬥士,他的筆下呈現了人間百態,也顯示了張樂平對中國傳統和西方現代藝術的理解。
中華藝術宮「回眸——張樂平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中《三毛從軍記》(第86幅)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將於2021年1月1日對公眾開放,展覽將呈現沃霍爾1962年至1987年之間創作的72件作品,包括絲網版畫、膠印版畫、攝影、錄像等。屆時,沃霍爾最具標誌性的瑪麗蓮·夢露、金寶湯罐頭、鮮花、名人肖像、奶牛等系列作品均將亮相,並以此揭示日常生活之物如何突破藝術的藩籬,進而展示藝術家如何對消費社會、大眾文化和傳播媒介進行顛覆性的挪用。
安迪·沃霍爾在馬德裡,攝影,27 x 22 cm,1982
最後,以開展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展示當代全球文化藝術風採為重心的「望國際」主題,包括上海市徐匯區藝術館「第六屆『上海銅版畫展』——國際美柔汀特展」、上海西岸美術館「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等展覽。
「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是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的特展,其中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館藏。展覽將不同時代的國內外設計師作品置於相對開放的空間,構建起橫跨近百年的對話,並呈現自然與裝飾交織的設計史。觀眾可以在這些作品中探索設計的歷史與未來,以「設計」為線索遊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
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珍奇屋,展覽現場,圖片由西岸美術館提供
館藏作品「雲上觀」,觀展手冊「隨藝看」今年年初,美術館因為疫情曾短暫關閉,在此期間以及以後,在推動美術館的線下發展之餘,上海市美術館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時代美術館發展新模式,通過設立微信公眾號、數字美術館等一系列方式,為公眾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藝術資訊。
尤記得,在農曆新年之時,原本計劃為公眾呈上藝術大餐的美術館紛紛在第一時間推出了VR看展,其中包括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讓·努維爾展」「客人的到來」、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陸儼少藝術研究院的「紀念陸儼少誕辰110周年專題展」、明珠美術館的「慕夏」展等。通過二維碼掃碼呈現出美術館展覽的場景,除了成為疫情期間以藝術撫慰心靈一種方式、也成為推廣、也是活化館藏的另一種形式。
雲上館藏作品展
在展館恢復開放後,數字美術館的建設也依舊在進行中,在「2020年上海市美術館展覽季」期間,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陸儼少藝術院、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等20餘家美術館收藏的近300件作品首次通過線上主題展集中亮相,展覽季線上平臺則主打「主題展」、「新推薦」、「全名錄」、「隨藝看」四大版塊,全方位展示各美術館最新、最熱門的展覽,市民遊客可以足不出戶與藏品零距離互動,隨時隨地在線觀展,雲享藝術生活。
雲上館藏作品展
為了方便公眾附美術館看展,連續第三年推出的《「1+16」全市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觀展手冊》將繼續惠民發放。觀展手冊涵蓋最新的上海市美術館名錄,還收錄了各美術館地址、電話、開放時間等基本信息。活動期間,市民遊客在各美術館及人民廣場、陝西南路等10餘個地鐵站點均可免費取閱。
《「1+16」全市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觀展手冊》89家美術館名錄
本年度上海市美術館名錄內共計89家美術館,與2019年相比新增美術館10家,分別是:程十髮美術館、西岸美術館、上海市虹口區抱樸美術館、上海松江區國匠美術館、上海松江區賢禾美術館、上海國稷美術館、上海湫光美術館、上海市閔行區蔡兵美術館、上海半島美術館、上海吳宜恩美術館。
《「1+16」全市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觀展手冊》地鐵沿線的美術館
同時,融合「藝術+地鐵」主題概念打造的地鐵美術館創新展示空間,以陝西南路站為主陣地,形成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西藏南路站,3、4號線延安西路站,10號線伊犁路站等多個站點在內的地鐵「一站一館」,通過海報展示、視頻播放和文創產品陳列為市民遊客針對性、選擇性觀展進行推薦和導賞,打造從地鐵地下空間延伸至地上美術館的觀展新體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