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群裡給新手媽媽們上新生兒護理課,課後有位媽媽私信我詢問寶寶皮膚問題。說自己家孩子才兩個多月,溼疹反反覆覆,真得很苦惱。
溼疹和孩子自身皮膚狀態以及護理都有關係,於是我就問了問她日常護理的細節。
才發現這位媽媽很「潔癖」,她說孩子出生後看起來「髒髒」的,因為臍帶沒有脫落,所以忍著一直沒好好洗澡。孩子臍帶一掉,她就每天都給孩子洗得乾乾淨淨的。我告訴她:「這或許就是孩子溼疹的原意。」這位媽媽很不理解,為什麼愛乾淨反而會引起寶寶溼疹呢?
新生兒洗澡並非越多越好
很多媽媽大概都和上面那位學員媽媽一樣,喜歡給寶寶洗得乾乾淨淨,甚至每天給娃洗一次澡。但是寶寶真的需要那麼頻繁地洗澡嗎?我們先說結論:
《中國皮膚清潔指南》中建議1歲以內的嬰兒,在開始爬之前,每周最好洗兩次澡,最多兩天洗一次。
這是由於嬰兒的皮膚比較薄,油脂分泌也沒有大人那麼旺盛,如果洗澡太過頻繁。容易破壞掉孩子皮膚上的油脂層,皮膚失去保護,容易變得乾燥。接觸到細菌就會感染,導致溼疹等問題。
新生寶寶洗澡這些雷區要避開
給新生寶寶洗澡,對於很多新手媽媽來說都是挑戰。如果在洗澡時能夠注意細節,就能讓他充分享受洗澡的過程,從此愛上洗澡。然而在我的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新媽媽的在給寶寶洗澡時,還存在著下面這些「雷區」下面就給大家一一講解一下。
1、水溫不能過高
在做育嬰諮詢時,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溼疹案例。這位媽媽洗澡的頻次倒是控制得很好,但是她的寶寶出生在十一月份,那個時候南方已經很冷了,並且沒有暖氣。她擔心孩子冷,就擅自把水溫調高了一點,結果把孩子弄得渾身通紅。長時間如此,破壞了皮膚的穩定性,導致了溼疹的產生。
對於小寶寶,夏天洗澡水溫37℃即可,冬天也不建議超過40℃,孩子皮膚薄,和我們對水溫的感知不同,我們覺得合適的溫度,對於小寶寶而言,就會很燙。Tips:如果怕寶寶著涼,最好的做法就是放熱水時讓水蒸氣充滿浴室。用浴霸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的眼睛。
2、洗滌用品要節制
在給寶寶洗澡時,我們往往會覺得孩子每天吐奶、屎尿很髒,於是就每次洗澡都給娃用沐浴露、洗髮露。其實媽媽們不用每次都給孩子用這些清潔用品,差不多一周一次就夠了。
即便是再溫和的洗滌用品裡,還是會有一些化學成分,用的次數過多或者沒有掌握好量,會刺激到孩子的嬌嫩皮膚,引起種種問題。
3、一刻也不能離開
《西爾斯育兒百科》中建議媽媽們,在嬰兒盆浴洗澡時,儘量和孩子保持一個手臂的距離。
這是為了在寶寶不慎滑落溺水時,能第一時間把孩子抱起,降低風險。寶寶洗澡時,我們最好提前準備好要用的東西,別抱著「我就離開一會會兒」的心態。因為事關孩子的安慰,即便是百分之一的風險也要杜絕,你說對嗎?
4、用淋浴頭衝寶寶
有陣子閨蜜的1歲寶寶耳朵裡突然開始流水,去醫院檢查後,醫生說是因為孩子的耳道被感染了,而且現在裡面還有水呢。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閨蜜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怕身上的沐浴露衝不乾淨,就直接用蓬蓬頭去衝孩子,導致耳朵進水。
除了容易讓寶寶耳朵進水外,直接用蓬蓬頭給孩子衝洗還可能會因為水溫調節問題,誤傷孩子。因此建議還是以盆浴為主,用舀水勺輔助給孩子衝洗,小心避開寶寶的耳朵。
5、強行去汙
強行去汙說的是有些寶媽比較潔癖,看到孩子頭上的乳痂、鼻子裡的鼻屎、耳朵裡的耵聹,甚至肚臍眼裡的髒東西,都想要扣出來洗乾淨。往往弄的寶寶很疼,大哭大鬧。
但這些「髒東西」並不需要強行清洗,就拿乳痂來說,不必特別處理,也會在幾周後消失。寶寶的鼻屎更是會隨著呼吸自然脫落,如果引起了孩子呼吸不暢,用一些海鹽水軟化後,棉籤粘出來即可。
凌晨媽媽來叨叨:
在護理新生寶寶時,細心和耐心很重要,了解相應的知識也很重要。媽媽們需要記住的是,除了要把寶寶洗乾淨,洗澡也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愉悅過程,並且還是培養寶寶親水的好機會。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最近流行的「躺贏家長」,真是無為而治嗎?功夫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家長的語言,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深刻,這幾類話最好少說
男娃缺少男子漢氣概,是這兩個原因,家長應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