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得皮膚問題的朋友日益增多。專家表示,這是因為冬季乾燥,一些中老年人及乾性皮膚人群的皮脂分泌不足,易得上「乏脂性溼疹」(乾性溼疹),而小孩冬季易發溼疹也主要與其天生肌膚柔嫩敏感以及氣候相關。
冬天溫度降低,人的皮膚調節功能減弱、出汗少,不易形成皮膚的油脂保護膜,天氣乾燥,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少,洗完澡後清潔走了對皮膚具有保護作用的油脂也消耗了身體的水分,更容易導致皮膚瘙癢、脫皮等現象。
所以,冬季洗浴次數過多、使用強鹼性肥皂、洗面奶或洗浴水溫過高等,也可引起人為性的皮膚脫脂。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要小心防護,不要一癢就撓。因為皮膚撓破後,很容易引發感染,越抓越癢,最終導致破損處的皮膚快速擴散引發頑固溼疹,一旦形成溼疹,瘙癢惡性循環,破損處就會發展成滲液、乾燥、結痂、粗糙肥厚與裂口,瘙癢變成鑽心的癢,甚至夜裡難以入睡並影響日常生活。
冬季怎樣預防溼疹?
減少洗澡次數控制水溫常護膚
專家建議,在冬季洗澡的頻率最好減少,此外,洗澡的水溫應控制在40℃左右,不要搓澡,選用中性護膚浴皂。
在洗澡後,趁皮膚潮溼時塗上含油脂較多的護膚品。護膚品可選擇維生素E霜、凡士林、甘油等,保溼劑要長期使用。
避免空氣乾燥
乾燥的空氣是引發皮膚問題的重大因素之一,尤其是乾性溼疹。冬天室內常使用暖氣,容易影響健康,應儘量保持其室內溫度,考慮在每個房間放加溼器,且室溫不宜過高。
外出時要注意防曬,可以打傘來遮蓋陽光,做一些其他防曬措施。如果是寶寶的話,勤給嬰兒換衣服,衣服寬鬆些,不能太厚太緊,細布全棉織品的衣服最好。
避免交叉感染
避免黴菌交叉感染是預防溼疹是重要措施之一。我們的身體存在很多黴菌,黴菌可以在皮膚表面、胃腸道、指甲內等地方大量繁殖。
如果家人或自己得了足癬、灰指甲等,就容易造成黴菌交叉感染。所以提醒朋友們,要注意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習慣,儘量穿棉質的衣服,注意平時衛生,避免因交叉感染引起的溼疹。
避免外界各種刺激
外界的刺激無疑是誘發溼疹的關鍵所在。外界各種刺激因素如搔抓、熱水燙洗、洗澡時間過長、肥皂擦洗等應儘量避免。
飲食方面,儘量少吃或不吃易過敏與刺激性食物,如海鮮、咖啡、辣椒、酒等。
如果是敏感者應減少或避免接觸環境中的塵土、塵蟎、花粉、寵物皮毛等常見的過敏原。
皮膚剛出現問題時,一定要及時到皮膚健康機構進行檢查,確定溼疹類型。溼疹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型。不同類型的溼疹選擇相對應的產品,才能確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