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泛指老百姓家中的必需品,是舊時中國平民百姓每天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為中國的諺語。時至今日,「開門七件事」的意義已與古時有別,主要泛指與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備事情。彼時,一般的平民家庭每天為生活辛苦奔波,主要就是為了這「開門七件事」。 很多文人雅士也以「柴米油鹽醬醋茶」入詩,讀來別有妙趣,茲集錄幾首供暇時欣賞:
其一,元雜劇《劉行首》中主錄著一首詩:「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教育後輩當家不易,也含生活艱辛之意。
其二,明代中期王德章有口佔詩一首:「柴米油鹽醬醋茶,七般都在別人家;我也一些憂不得,且鋤明月種梅花。」一雅一俗選擇間,表達了作者淡泊高雅之情。
其三,唐伯虎也曾借一首詩《除夕口佔》點明了此「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裡看梅花。」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也曾過著閒情逸緻的富裕生活,但後來淪落到為吃飯而奔波,面對清苦生活,怎能不長籲短嘆!
其四,清康熙時湖南湘潭人張璨有一首《戲題》寫到:」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事事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琴棋詩酒花」代表高雅趣味,「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世俗生活,兩相對比,表面作者當年的追求雅趣已經被現在的生活實際取代了,生活就是這樣無奈,吃飯穿衣是根本。
其五,有無名氏作有一首題為《避債》的詩:「前門索債亂如麻,柴米油鹽醬醋茶;我亦管他娘不得,後門走出看梅花。」有打油詩的風趣。
其六,還有一首題為《百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今件件費綢繆;吞聲不敢長嗟嘆,恐動高堂替我愁。」這首顯然與前幾首不同,窮得發愁而不敢嘆息,深恐驚動年老的父母,只好自己苦捱了。讀後不覺讓人體會到作者的一片孝子之心。
最後,一位主婦以《開門諸事》為題寫給丈夫的一首詩,讀起來讓人產生另一種感受:「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當家;開門諸事都交付,柴米油鹽醬與茶。」很顯然,這位主婦對丈夫納妾十分不滿,但又不敢明示,只好做此詩發發牢騷。所謂「開門諸事」,自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但說「都交付」卻只「交付」了六件,唯獨少了一件———「醋」。這絕不是這位主婦大意而丟了,而是專門留下自己「吃」了。真可以說是此時無「醋」勝有「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