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需要與被需要的是人類得以延續的本質,越接受這個本質,人與人的關係就會越謙卑、越尊重、越珍惜、越親密。
提問:
人與人關係是基於需要與被需要建立的嗎?
劉蕊平:
首先,我們需要做個區分:
第一、彼此需要不是彼此依賴。
彼此依賴,是彼此把照顧自己的責任放在另一個人身上,看上去相濡以沫親密無間,可這種依賴關係禁不起意外的考驗。最常面對的是一個人的離開或垮掉,另一個人可能因為彼此過度依賴,而沒有發展出獨自應對困境的能力和資源,一個意外就會讓自己陷入無力應對與無助感的災難。
第二、彼此需要不是彼此利用。
彼此利用是把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完全「物化」的外延。而「物化」人會把人性的複雜和人的價值給單一化了。
這種以利用而「物化」的人際關係的陷阱是我跟你交往是因為你對我有用,一旦你對我沒用了,我們就一拍兩散,聽上去乾淨痛快,可這赤裸裸的利用型人際關係人性所渴望的信任依戀,赤裸裸的利用會讓人彼此芥蒂冷漠心生自我防禦的壁壘。
而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有用」呢?
有顏?有錢?有才?有趣?有品?有愛?……
需要與被需要意味著萬物皆有價值、萬物皆有限、萬物皆相連,彼此需要彼此關照的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日常中當一個人因為口渴用錢買一瓶水來解渴的行為,是人類因為發現自己的有限而運用高度的智慧,創造出的一個個社會合作機制,讓人與人之間哪怕互不相識也在社會關係中彼此關照。
愛情,友情,親情,社群的都是人與人各種需要與被需要的動力驅動下的產物,是人類得以延續的本質,越接受這個本質,人與人的關係就會越謙卑、越尊重、越珍惜、越親密。
很多「自殺危機」本質是「信任危機」,病人希望通過他的痛苦感發出求助信號,期待得到來自朋友或家人真正的理解、支持、陪伴。
提問:
我感覺身邊的一個朋友最近情緒很不穩定,感覺有自殺的念頭,我可以怎麼幫助他?
劉蕊平:
在我們平臺上經常有類似的留言,身邊有朋友或親人有自殺風險的確讓人擔心。如果一個人長期地被自殺的念頭和願望佔據時他的內在痛苦也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也是有一定危險的。
作為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大致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幫助他。
第一種,我們發現TA只是很無助很絕望在用想自殺這件事來表達內在痛苦、尋求理解和幫助。這種情況的「自殺危機」本質是「信任危機」,病人希望通過他的痛苦感發出求助信號,期待得到來自朋友或家人真正的理解、支持、陪伴。這些帶有包容性的行為會讓病人絕望的情緒得到一定的穩定和緩解,然後看恢復情況專業醫生或心理師打開心結。
還有一種是真正危險的自殺信號。就是病人真的做了很多努力、掙扎,TA依然覺得不可能改變生活的困境,而導致的完全失去生活的信心,此時,病人的內在是覺得生不如死,很想以死來尋求解脫。
這種情況下,家人或朋友需立刻帶病人去專業醫院精神科用藥物先控制其因絕望而失控的情緒,然後在情緒穩定後可以約心理師一起找到內心無望的黑洞,一點點移除遮擋其能量發展的障礙。
#小編有話說#
「【則一】問答專欄」 是我們新上線的一個欄目。
這個欄目將用來分享諮詢師們對大家日常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的看法,
同時,歡迎你來後臺留言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