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_新聞中心_中國網

2020-12-16 中國網新聞中心

核心閱讀

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時下,許多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探索推出發放運營補貼、減免租金、免費提供運營空間等多種支持政策。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

「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

「下樓就能吃飯,一日三餐不重樣。」

…………

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這種食堂往往面積不大,但價格實惠、用餐便利,有效解決了附近居民的就餐問題。社區食堂能覆蓋哪些人群,價廉的同時能否做到物美,與其他餐飲的運營模式有何不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調查走訪了多處社區食堂。

滿足用餐需求

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老舊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滋啦滋啦的油煎聲中,黃澄澄的油條出鍋了!11月30日一大早,記者在北京朝陽區勁松北社區食堂裡看到了這樣一幕。

「這油條是用麵粉、黃油、牛奶和雞蛋做的,成本是普通油條的3倍,已成為這一帶的『明星早點』。」主廚孫洪偉介紹說。看著酥脆,聞著噴香,吃著健康,看下價格,只要兩元一根。

12月2日中午時分,深圳龍華區元芬村的「微棠食」社區食堂,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趙萌買了份套餐,雞肉配空心菜,一葷一素,只要10元。雖然不住在這個社區,但趙萌每天中午都在這兒用餐,「又便宜又方便,吃完還能回辦公室打個盹。」

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價格實惠是社區食堂的重要特徵。在「微棠食」社區食堂負責人上官夏宇看來,這是由社區食堂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社區食堂是什麼?「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有著完全不同的服務場景和運營邏輯,主打的就是性價比。」上官夏宇列舉了社區食堂的三大特點:從選址看,位於社區內部或周邊,租金成本比大多位於商業區的餐廳低很多;從客群看,面對的是社區居民這一相對固定的顧客群體,做的是「回頭客」生意;從定位看,口味更家常,環境、服務更注重親切實在。

同樣叫「食堂」,社區食堂與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也有不同。社區食堂對外開放,雖有固定客群,但不限於這一客群。有些社區食堂服務半徑覆蓋周邊好幾個社區,還有些經營好的甚至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食堂。「與單位食堂相比,我們面臨的競爭更激烈一些,社區裡還有『夫妻店』、小餐館等經營者。」上官夏宇說。

同樣是替代日常做飯需求,社區食堂比外賣又多了一定的社交功能。「隔壁鄰居、社區熟人、公司同事,三五好友相聚食堂用餐聊天,能找到過去鄰居們聚在大院裡一起吃飯的感覺。」退休的王教授是「微棠食」的常客,不僅常在這裡會老友,還結識了一些新朋友。

性價比高、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種種優點讓社區食堂滿足了相當一部分居民的用餐需求,在多種餐飲方式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也在越來越多的社區裡落地生根。

「沒想到,根據對2000多名小區居民的問卷調查,成立社區食堂、解決吃飯問題居然在林林總總幾十項需求中排第三。」勁松北社區黨委書記陳波說。

陳波介紹,勁松北社區四成居民是60歲以上老人,有的要幫子女照看孩子,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做飯,有的獨居老人年事已高,自己做飯不僅麻煩,也不安全;還有37%的社區居民是年輕人,平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往往沒空進廚房……「滿足實惠便利的日常用餐需求,社區食堂的確是不錯的選擇。」陳波說。

「社區食堂建起來後,老人們更愛下樓了。」「晚餐基本都在社區食堂解決,降低了生活成本。」「社區食堂解決做飯耗時費力的難題,我們一家三口交流的時間變多了。」不少居民反映,小小的社區食堂撬動了整個社區的活力。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專家分析,當前各地社區食堂根據運營主體不同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由地方政府部門統一為有需要的社區建設,有利於集中資源、快速推進;二是由社區自己建設運營,優點在於能夠比較精準地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三是由居民自發建設;四是由開發商等市場主體直接規劃運營,規划水平較高、成本控制較好。

依靠多方支持

許多地方探索對社區食堂發放運營補貼、減免租金、免費提供公共空間

酸辣土豆絲4元、青椒炒肉7元、花卷0.5元……走進山東青島市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看到牆上掛著的菜單價目表,炒菜、麵食、湯粥一應俱全,價格實惠,老年人就餐還能打折。「建這個食堂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負責人康保蘭說。

10年前,上流佳苑社區還是一個城中村。2011年,舊村治理改造完成後,村子變社區,環境好了、空間大了、社區集體經濟也逐步發展壯大。不過,一些民生問題也隨之而來。

「社區居民一共1200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360多人,越來越多年輕人上班後照顧家庭的時間少了,老年人吃飯問題就凸顯出來。」康保蘭說,為了更好照顧老人、減少年輕人後顧之憂,社區決定籌建食堂。2016年11月,一座400多平方米的食堂在社區落成,可同時容納150人用餐。「價格實在,一頓飯不到10塊錢就能吃得很好!」80歲老人李義周剛在食堂打了午飯,餐盤裡盛著炒豆腐皮、滷雞脖、豆角拌扇貝和兩個火燒。在這裡,60歲以上老年人每個月夥食費300元,其中由社區出210元,個人只需交90元,相當於打了三折。

如此物美價廉,食堂運營會不會虧本?「建設社區食堂是民生工程,社區集體經濟發展了,自然要改善民生,讓每一個居民受益。」康保蘭介紹,去年上流佳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過7800萬元,用在社區居民身上的民生支出有5500多萬元,其中就包括對社區食堂的補貼。

事實上,不少社區食堂在成長初期單憑自身運營很難做到盈虧平衡。實現價廉物美,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及社會力量的支持。

——政府部門出招,優惠政策支持。

午餐12元、晚餐8元、老人還能再優惠。去年6月建成的蘇州姑蘇區雙塔街道裡河社區食堂由社會化養老機構——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運營,菜價十分優惠。據介紹,去年裡河社區從街道拿到10多萬元補貼,給食堂運營帶來很大支持。

補貼不是隨便給,而是建立在考核結果之上。雙塔街道每年會根據居民滿意度對機構運營情況進行考核,視情況發放補貼。蘇州市民政局養老處副處長羅林告訴記者,目前蘇州市民政部門對社區食堂的支持政策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食堂建設補貼,根據規模不同,每年補貼4萬至8萬元不等;二是運營補貼,比如服務一個老人一年給予500元補貼;三是保險補貼,比如為食堂購買居家養老護理責任險等。

「給錢」之外還能「給場所」。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各地除推出社區食堂運營補貼、食堂服務人員獎勵、減免租金等資金支持政策外,有的地方還將社區公共空間免費提供給運營企業,減輕其出資負擔。

——集合社會力量,公益捐助出力。

今年1月,山東萊西市河頭店鎮龍泉湖新村助老大食堂正式營業不久,每天就有近200人用餐。食堂由政府部門出資建設,日常運營則由一家公益組織負責。

「我們長期從事幫扶老年人等群體的公益工作,共有1000多名志願者,食堂建好後,政府部門第一時間想到由我們來承接。」負責運營助老大食堂的萊西市小雨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董金輝介紹。

在助老大食堂,五保老人、低保戶等每人只需掏2元錢就可享受六菜一湯的午餐,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餐只需5元。不過,每頓飯成本就要10元左右,食堂如何可持續發展?

「成立初期,食堂每月大約虧損1萬元左右。」董金輝告訴記者,後來食堂得到了各方支援,「企業、社區居民紛紛捐款捐物,全都納入食堂運營的專項基金,很快實現了收支平衡。」除此之外,小雨滴還發揮公益組織優勢,由專業社工發起線上特殊群體關愛項目,計劃募集20萬元資金用於食堂運營。

市場化是趨勢

通過開源節流、專業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

「單純依靠外部『輸血』並非長久之計,自我『造血』才能長期發展。」這幾乎是社區食堂運營者的共識。受訪者紛紛表示,社區食堂雖然規模小,經營門道可不小,引入更專業、更有效率的市場化運營力量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你看,這個南瓜形狀不太好看,但很新鮮,不妨礙質量和味道。」一大早,上官夏宇就扎進菜市場採購食材,一邊挑挑揀揀,一邊告訴記者,「賣相好的食材更貴,但對於社區食堂來說沒有必要,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精打細算中降低成本的。」

菜品不必過於考究,新鮮安全即可;裝修不必豪華,簡約溫馨即可;服務不必繁瑣,親切舒適即可……社區食堂運營自有一本節約「寶典」。

「節流」的同時還要「開源」。上官夏宇介紹了「微棠食」增加營收的經驗——從規模化和精細化兩個方向著手。

擴大客流,發揮規模效應。一是延長供應時段,覆蓋早中晚餐及夜宵。二是延伸客群範圍。「社區附近有工業園,我們就與園內一些企業合作,定製團餐、送餐上門。」上官夏宇說,客流擴大後,採購、運營、管理等環節的成本就能有效降低。

細分需求,增強顧客黏性。細分口味——「微棠食」的客群主要是當地居民和來自湖南、四川等地的外來人口,因此粵菜和湘菜、川菜是主打菜。按需推薦——「向拿了葷菜的顧客推薦素菜,給小朋友推薦蒸蛋,給女孩子推薦燉品,在這種交流互動中加深對客群的了解。」上官夏宇做過測試,單是小碗菜,做好「推薦」這個小細節,一周銷售額就從300元漲到5000元。

「開源節流」的小帳本很奏效,去年底深圳新開業的兩家「微棠食」社區食堂,如今日客單量過千,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已經實現盈利。

算細帳能夠實現盈利,算總帳也能做到資金平衡。負責北京勁松北社區改造項目的北京願景集團員工鄭旻硯介紹,建設食堂是小區改造工程中的項目之一,食堂的小帳本被納入改造和物業管理的大帳本中,包括社區食堂建設在內,改造運營項目的收入來源有社區閒置空間租金、物業費、停車費等,「算總帳,公司10年左右可收回改造和管理的大部分成本。」鄭旻硯認為,經營社區食堂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一樣,是本細水長流的帳,「雖然不能賺快錢、賺大錢,卻有『微利可持續』的可能。」

調查中許多案例表明,社區食堂在保持物美價廉的同時,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商業邏輯,實現盈利。「引入第三方餐飲企業或物業公司來運營社區食堂能夠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升效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說。

未來潛力很大

既需要政府部門扶一把,也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更科學高效地運營

社區食堂市場化發展道路能否走得好?不少企業認為,社區食堂盈利周期較長、利潤相對有限,但長期經營仍有吸引力。

一方面,社區食堂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市場規模不小,持續運營有空間。

「城市發展模式已經從快速擴張更多地轉向有機更新、精細管理,城市管理要下『繡花功夫』,社區食堂就是一個細緻的『針腳』。」北京願景集團董事長陶紅兵認為,「微利可持續」、細水長流地掙錢也是重要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社區食堂可以扮演社區流量入口,以此撬動更大的社區服務市場。

蘇州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劉俊秋說:「社區食堂帶來了客流,也讓我們更了解居民需求,今後我們打算引入理療、康健、看護、家政等服務項目。」

「社區是『金礦』,食堂是『入口』。通過對社區居民精準『畫像』,食堂服務場景可以拓展到社交、養老等更多場景。」上官夏宇說,「微棠食」為企業運營的微棠社區提供了一個近距離了解居民需求的窗口,「根據我們的走訪,微棠社區居住的青年群體平均年齡25歲,具有較高學歷和專業能力,職業發展願望強烈,普遍追求優質的社區公共場地、更大的社交圈,這就是我們今後經營的努力方向。」

市場主體的嗅覺往往是敏銳的。在蔡之兵看來,目前社區食堂尚未形成足夠規模,今後發展潛力還很大,「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54億人,已佔總人口的18.1%,同時,一些大城市平均單程通勤時間超過40分鐘,部分城市甚至超過1小時。」他認為,社區食堂受益人群較多,「政府部門應努力增加此類公共產品的供給。」

如何挖掘潛力、增加供給?調查中,不少專家和企業建議,社區小食堂承載著民生大文章,應多方出力,助其行穩致遠。

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蔡之兵認為,政府部門可從兩方面入手加強扶持: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在經營場地供給、租金減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城市發展情況規劃布局社區食堂及相關產業鏈,「比如整合原材料選擇與培育、收購與運輸、加工與出售等各個環節,如此既能保質保量,又能有效降低社區食堂的生產經營成本。」

另一方面,社區食堂自身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專家分析,雖然餐飲業技術門檻不高,但有其運營管理規律,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有利於社區食堂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鄭旻硯觀察到,無論是政府部門主導、社區主導還是居民自發建設的社區食堂,絕大多數運營比較成功的,往往與第三方品牌餐飲企業有深度合作。

「社區食堂發展既需要政府部門扶一把,也要通過市場化方式更科學高效地運營,這樣才能保障社區食堂運營既有質量又有效率,實現長期經營。」蔡之兵認為。

當然,建設社區食堂也要因地制宜、穩妥推進。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企業運營的社區食堂在開張數年後因客源少、收入低而難以支撐。

蔡之兵建議,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在打造社區食堂時,都要把握好投資和建設的節奏、力度、方式,對食堂運營的成本、收益作出科學全面的評估,「考慮周全、推進穩妥,才能真正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好事辦好。」

相關焦點

  • 深度觀察: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核心閱讀  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  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社區食堂要實現長期健康運營,市場化的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社區食堂能夠實現「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
    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  「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  「下樓就能吃飯,一日三餐不重樣。」
  • 社區小食堂惠及大民生
    老年食堂整潔清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到試運營食堂吃飯的老人們都採用了「眾人籌菜費用平攤」的方式。  經過6個月的試運行,2017年2月,安公社區老年食堂在華陽音樂廣場附近選定了近50平米的房子進行裝修後,正式開業。老年食堂不僅用餐環境得到改善,針對的人群範圍也擴大了,適用於小範圍的眾籌模式不再適應全新的老年食堂,前期「眾人籌菜費用平攤」的模式變為現場收取一定費用。
  • 芝罘區:社區小食堂,書寫民生大文章
    對此,芝罘區建成了17處市民社區食堂,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減輕了上班族的負擔,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用餐的便利。  截至目前,芝罘區各社區食堂已累計服務市民人次近80萬,其中累計服務老人達到22萬人次。
  • 社區小食堂:面積不大但用餐便利 有效解決周邊居民就餐問題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面積不大,但價格實惠、用餐便利,有效解決了周邊居民的就餐問題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圖①:在山東萊西市龍泉湖新村助老大食堂,老人們正在點餐。社區小食堂,承載民生大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專家認為,今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社區食堂堅持市場化方式更高效地運營,科學穩妥地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
  • 加裝電梯、社區食堂……市人大代表到徐家匯樂山關注了這些民生問題
    加裝電梯、社區食堂……市人大代表到徐家匯樂山關注了這些民生問題 2020-06-08 0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雖說「民以食為天」,但餐飲的學問卻不少。
  • 社區大食堂——真正的民生食堂
    2019年7月2日中午,合肥市電視臺的記者來到了城東街道的老樂福隆崗護養院,對城東街道隆崗村社區大食堂這一民生食堂進行採訪,城東街道副主任韓永勇和社會事務部部長靳慶梅全程配合記者採訪,就社區大食堂的就餐人群及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相關的惠民政策進行了介紹。
  • 青海西寧:「小食堂」裡的大民生
    央廣網西寧5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陶然 李玉良 王夢鐲) 青海省西寧市今年持續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將「愛老幸福食堂」作為一項重點民生工程,通過設立中央廚房、幸福食堂、幸福餐桌,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 【地評線】渤海潮評論: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 探訪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 紅火了四年為什麼這麼香
    10月26日,晚報記者來到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探訪。上流佳苑社區便民大食堂自2017年設立以來,名氣越來越大,社區老人吃飯3折,不少居民成了這裡的常客,附近單位職工也紛紛前來「蹭飯」。社區通過壯大集體經濟,讓居民得到實惠,社區食堂是一個小窗口,折射出服務民生的溫度,體現著社區居民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 「地評線」渤海潮評論: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雖說「民以食為天」,但餐飲的學問卻不少。要建社區食堂,覆蓋哪些人群,價廉的同時能否做到物美,又如何與其他餐飲區別開?諸多細節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 ...社區食堂行業協會成立 引領打造有溫度、受歡迎的「民生品牌」
    煙臺市民社區食堂行業協會的成立,將更好地服務煙臺民生事業,進一步推動市民社區食堂向規範化、精細化、連鎖化和品牌化發展,讓市民社區食堂成為更有溫度、更受歡迎、知名度更高的煙臺「民生品牌」。2019年起,煙臺市在創建為老服務助餐點的基礎上,啟動了「市民社區食堂」建設新模式。  截至目前,煙臺全市已建成市民社區食堂73處,日均服務社區居民1.5萬餘人,其中老年居民4000餘人。市民社區食堂 「敬老愛幼,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公益屬性日益突出,已成為百姓心中響噹噹的「民生品牌」。
  • 我市試點規模化經營社區食堂 毓西市民社區食堂中心店正式開業
    大小新聞客戶端11月28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曉陽 攝影報導)11月28日,我市試點規模化經營社區食堂---市民社區食堂毓西社區中心店 正式開業。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午11點剛過,市民社區食堂毓西社區中心店 內就熙熙攘攘,前來就餐的居民根據自己喜好選擇可口的飯菜,隊伍排到了大門口。食堂運營商負責人宋文洋表示,政府鼓勵有意願參與社區食堂的餐飲企業,在社區內按照社區食堂建設和服務標準要求獨立打造,由企業自主規模化經營,市民社區食堂毓西社區中心店 就是試點之一。
  • 做足實字文章 真情力保民生
    大疫如大考,如何答好「民生答卷」,既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環,也是治理能力的實際檢驗,更是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養老、救助、社區、殯葬……處處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主管部門,我市民政系統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承載的重任可想而知。面對硬仗,如何發力有效應對?關乎民生,如何擰緊責任「發條」?
  • 漫畫·提案·公開|關於進一步推廣社區食堂模式,解決社區老人就餐...
    漫畫·提案·公開|關於進一步推廣社區食堂模式,解決社區老人就餐難的建議 2020-12-17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區小食堂要在公益與市場化中找到平衡點
    (12月16日《人民日報》)在高度市場化的行業生態下,社區小食堂也算是「細分化」的又一業態創新。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微利惠民」是其主要特徵,既是最大的差異化所在,又是關鍵性的生存之道。與機關食堂的大量補貼相比,社區食堂又屬於市場主體之一,同樣需要在市場的競爭中找出路、謀發展。
  • 各地試水「社區食堂」:家門口的食堂如何帶來便利、安全和美味?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老年群體的衣食住行越發引人關注,如何讓城鄉空巢、獨居、留守、高齡等一些生活有困難的老人吃飽、吃好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探索開辦社區、農村小食堂。
  • 「一元公交」惠民,「市民食堂」暖心!煙臺加大民生投入,持續增強...
    為做好「惠民公交」文章,煙臺市建立完善公交補貼長效機制,按照「成本核算、績效評估、據實補貼」的原則,將公交投入納入公共財政預算體系,對照公交服務質量信譽考核結果,對公交企業運營虧損進行補貼。「實踐證明,公交必須姓『公』。公交優先就是百姓優先、民生優先。『一元公交』的實施,不僅能有效降低市民出行成本、提高公交分擔率,而且能提升老百姓對政府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