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博物館日
/
一座承接過去、
現在與未來的建築博物館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生活在當下的時代,有些歷史記憶被人們封存在腦海深處,但又似乎快被忘卻。越來越多人渴望了解過去,人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會翻閱書籍,觀看電視劇,尋找歷史的痕跡,於是,許多人開始將逛博物館視為一種能夠直接觸碰歷史的方式。
當然,很多人會意識到,其實泉州也是沒有一座具體形態的博物館的,但是泉州本身就是一座龐大的、特殊的、包羅萬象的建築博物館。它將古往今來所有建築細節都收納在其中,在踏入這個特殊博物館的那一刻,便是你承接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一個啟口。
所以今天,不妨就先跟著我們的步伐,走入泉州石獅永寧古衛城這座建築博物館。
燕
1燕尾脊
「雙燕歸脊 」
屋頂正脊,也稱中脊,正脊兩端線腳向外延伸並分叉,即燕尾脊,按照閩南民間的說法,只有舉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地域上,泉州地區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現象十分普遍,至漳州、同安一帶民居則使用相對較少。
「皇宮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稱「雙燕歸脊」。
在泉州永寧古衛城這座建築博物館內,「燕尾脊」是一件數量居多的展品,它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城內的廟宇、祠堂、些許斑駁的民居,它都張揚地高高翹起,同時,也將數百年前的建築工匠技藝全數呈現。
2瓦當
「簡瓦之端」
瓦當是屋簷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簷),覆蓋建築簷頭筒瓦前端的遮擋,是古建築的重要構件,主要功能是防水、排水,起著保護木製飛簷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
瓦當部分多雕飾有各種圖案,蘊含各種意義。
古人先輩的傳承,凝結於簡瓦之端。
行走在這個收錄萬千的建築博物館內,若能有幸拾得一片瓦當,便相當於拾得了古人的思想延續。
3剪粘
「剪」與「粘」
剪粘是閩南古建築上的一種裝飾工藝,主要技法法為「剪」與「粘」。
剪粘由泥塑與剪粘兩道工序組成,一般以鋼絲、鐵絲紮成骨架,再以灰泥塑成坯,在坯表面黏上各種已經剪好的瓷片、貝殼等。
剪粘中經常可以看到由胎薄質脆的彩色瓷碗碎片做成的作品,足見閩南工匠技藝之高與節約材料之高明。
凝固在屋頂上的最美一隅,你要抬頭看。
4山花
「美麗冠冕」
在古建築中,「山花」多富特色。古大厝的山花與番仔樓的山花,在這座建築博物館內,又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古大厝的山花裝飾感較強,而番仔樓的山花,結構感與裝飾感並重,多為歐式,也有一些番仔樓會將中國古代五行山牆融入山花的形狀之中。
番仔樓的各種山花是早期工匠的苦思之作,同時也是建築博物館內,一件件名為「番仔樓」展品的美麗冠冕。
5石砌
「無序與有序之美」
▲ 人字砌
▲ 亂石砌
閩南泉州民居以石材為建築基底,塊石的砌法主要有平砌、人字砌、番仔砌、亂石砌等。
人字砌用方形石塊以45°角斜砌如人字狀,這樣一來,石塊的四面均能受壓,較好地發揮了石材的耐壓性能。
平砌即石塊以順砌為主,上下不對縫,且石塊需打磨,屬於交耗材費工的一種砌法。
對稱從來都不是這座建築博物館中唯一一種美,亂石砌的存在便說明了這點,它以不規則的石塊自由砌成,看似散漫隨意的砌築方式隨自然而變,成了無序中的有序之美。
6磚
「無序與有序之美」
▲ 拼磚
▲ 疊磚
紅磚是建築博物館內最出彩的顏色之一,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依舊不影響紅磚的鮮豔。
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
7雕刻
「藝術神韻」
在這個博物館內,幾乎每件建築展品上都運用到了雕刻技藝,隨著材料的不同,雕刻的技藝也愈發能夠看出其中的精湛。
相對應的建築展品,所雕刻的圖案也會以不同的形態呈現。
▲ 影雕
▲磚雕
▲木雕
磚雕和木雕講究立體形態的美感;影雕則根據黑白成明暗的成像原理,來將圖案的輪廓描繪出來,構成了一幅幅極具藝術神韻的平面雕刻作品。
8天使抬厝角
「憨番抬厝角」
櫃檯腳是各式建築展品的重要構件之一,閩南傳統建築的角梁或塌壽櫃檯腳常常雕有「憨番抬厝角」的形象,多為苦力(力士)形象,且其貌不揚。
但仔細觀察之下會發現,漢林樓處的櫃檯腳,所雕的卻是捲髮赤腳人物,且背上負著一雙翅膀,與天使形象十分相似,也被稱之為「天使抬厝角」。
這處需低頭細細找尋才能望見的特別之處,為整件建築展品增添了一抹與老建築風格大相逕庭的建築色彩。
9女兒牆
「睥 睨」
女兒牆在古時候稱作「女牆」,包涵著窺視之義,也叫女垣,還有一種叫法是「睥睨」,在過去為了保護待字閨中的女子,所以也被稱作「女兒牆」。
閩南一帶,女兒牆多採用的是鏤空做法。
10滴水獸
「雨 漏」
這座建築博物館內的展品,雖在外觀上極其講究細節,可謂是挖空了心思,但是實用性卻未因此而大打折扣。
其中的排水系統便是一處抬頭便可舉的例子。
滴水獸,其實是用來替代雨水排水系統的雨漏,雨水通過滴水獸從屋頂向牆外排出,在雨天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景觀,同時也能保護屋頂和外牆。
參觀的同時,不妨數數,永寧建築博物館內的滴水獸,有著幾種形態。
11彩繪
「五福朝堂」
天花板的彩繪裝飾,為番仔樓的獨特工藝。圖案多為「丹鳳朝陽」、「桃獻千年壽」、」五福朝堂「、」四季景色「等吉祥圖案,色彩鮮明,生動逼真,可見當時技藝巧妙之處。
▲ 天花板裝飾
12水車堵灰塑
「牆上斜垛」
水車堵一詞由閩南語演化而成,「水」與閩南語的「美」同音,「車」與閩南語的「斜」同音,也指美麗的牆上斜垛。
由於水車堵的位置較高,為了令觀賞者不在仰頭觀賞的時候因角度問題而產生視覺反差,因此水車堵中的彩繪裝飾一般呈斜狀。
這一處巧妙的設計,也能看出早期的工匠的心思尤為細膩。
以上的建築局部,呈現了永寧建築博物館的展品多樣性,這座博物館,將一件件建築展品拆分、又拼裝上,組成一幢幢技藝精美的古大厝、番仔樓、石頭民居。
在這座博物館內,你可以看到各個時期不同的建築展品的呈現,站在現在看過去的人築起他們的未來,永寧,恰恰是一座以時間概念為主題的博物館。
如果你也感興趣,不妨在國際博物館日,來逛逛泉州的永寧古衛城建築博物館,感受古城文化的滲透。
但不僅僅只是永寧,你甚至還可以慢慢走進泉州其他角落。在泉州市博物館,浸入式體驗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又或是在海交館,感受一次海上絲綢之路的重現...
只要你願意來,泉州便一直在這裡等候著你,背負著她對於歷史的敘述,懷揣著在古城裡時代流淌的影子,只要你來。
/
5.18
/
希望能在泉州這個城市遇到你
·END·
發布:泉州影像
來源:永寧古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