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一座百年時光島,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成為如此獨特的國際歷史社區。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鼓浪嶼不僅被稱作「鋼琴之島」,還在2017年7月8日,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鑑的典範,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因其多樣的建築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
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鼓浪嶼的巨變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就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
19世紀初,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投資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比如著名的八卦樓、菽莊花園都已經有百年歷史了。這些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八卦樓的主人林鶴壽甚至因為耗資巨大而宣告破產,也是從一方面反映了當時這些建築的考究。他們大都到現在仍保存完好,有的轉型做了民宿,有的收歸國有開闢成各種博物館。「風琴博物館」、「鋼琴博物館」、「片仔癀博物館」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百年間,在不足2平方公裡的海島上,基督教各教派紛紛來此傳福音,來到島上的教派包括新教各宗派、天主教及各華人自立教會(小群會、真耶穌教會等)。一座座莊嚴雄偉的教堂,成為鼓浪嶼上萬國建築博物館中最珍貴的藏品。時至今日,部分教堂仍在從事教會活動,而有的比如福音堂改建為養老院,四縱松禮拜堂早已不見蹤跡。
歷史上鼓浪嶼曾經被定為「公共租界」,英、美、法、日、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道光二十三年,英國在廈門設立領事事務所,這是外國在廈設立領事機構之始。隨後,西方列強先後在廈門設立領事館、總領事館,保護該國在華既得利益。他們看中了鼓浪嶼的地列位置,先後共有十三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現在大部分領事館收歸國有,保存完好的有美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等少數幾個。這些領事館也是歷史的見證,而他們的建築風格也帶著濃鬱的時代特色。
在那些飄香花樹下,在萬國建築群邊的尋常巷陌中,也坐落著許多文化名人的故居。林語堂故居廖家別墅、林巧稚故居、黃家花園等等,如一位老人靜靜的展示著主人曾經的輝煌歲月。
鼓浪嶼的每棟房子都有故事可講,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外,不少鮮為人知的老別墅歷經鼓浪嶼黃金歲月的浸潤,也蘊藏著極為珍貴的人文情懷,見證著鼓浪嶼名人薈萃。
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見證了一段屈辱的歷史,卻也留下了無可估量的世界遺產。隨著時間的推移,鼓浪嶼上的歷史建築也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在島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二十多個,不同的主題和不同的歷史建築之間的時空交錯,被連接成知識的海洋。
如果有時間,去鼓浪嶼吧,不要打卡熱門景點,也不用去網紅小店,就在小巷裡穿行,看看那些老別墅,這才是鼓浪嶼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