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浪姐的時候,米粒媽就覺得鄭希怡很颯,為此還特別寫過《別光追寧靜張雨綺了,這個姐才是真的乘風破浪》來贊她。
點頭殺、眼神殺、颱風、身形、生活態度都是濃濃的港風御姐氣質。
沒想到,前天和米粒爸追《小巨人運動會》,本來是衝著看看兒童運動競技去的,竟然發現這姐在孩子教育上,是佛系老母親?
更巧的是,現場還有「雞娃屆的戰鬥機」田亮。
眾所周知,田亮家的森碟是在大家關注下長大,米粒媽之前也和大家分享過很多次他們家的教育方法以及觀點。
森碟被全方位培養成了多才多藝的長腿少女,而她的弟弟森碗也慢慢地走上和姐姐差不多的成長之路。
田亮VS鄭希怡,3分鐘的對話信息量滿滿,大有看頭。
先讓孩子玩夠了
事情的起因是鄭希怡看著孩子們休息時候熱鬧地做遊戲,十分羨慕,有感而發說自己小時候都沒有時間玩。
要在家練琴、去學校上興趣班,為了不讓遺憾再現,她現在不給孩子安排這些課外班和太多學習活動。
聽到這,旁邊的劉翔很認同,田亮坐不住了。
他直接反駁劉翔,沒有孩子的人體會不來這種感受:「當家長,首先要學的是讓孩子去跟大家一樣上補習班。」
不隨大流的壓力家長承擔不起,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他們自己也承擔不住「和別人不一樣」的壓力,會質問家長為什麼別人會的東西自己都不會。
鄭希怡觀點恰好相反:「為什麼要大家一樣?」
她5歲的女兒梁浸浸,上的學校天天教種菜,7歲以前都不教寫字,不用手拿筆,看起來 「奇葩」。
要告訴孩子,別人會什麼不重要,如果這麼小就跟別人比較,會很累。至於特立獨行帶來的壓力,自己能頂住就行。
辯論到這裡就被周圍人制止了,但這倒是很典型的兩種理論正面交鋒。
米粒媽簡單瞅了瞅彈幕,不少留言很同意鄭希怡的觀點。
鄭希怡事業鼎盛期因為表演意外在眾人面前顏面盡失,受盡嘲笑。
後來又在應採兒生日會上意外滑下山坡,被樹枝從背部貫穿肺部,頸椎嚴重位移,昏迷了兩天一夜。
好在男朋友不離不棄,結婚生女,可是女兒出生後又因為呼吸系統問題在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住了好幾天。
經歷了這麼多生死關頭,鄭希怡對一切都很珍惜,尤其是希望女兒在年紀小的時候輕輕鬆鬆也是有跡可循。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過猶不及。
之前在《不可思議的媽媽》裡,面對只顧玩耍不配合節目流程的女兒,鄭希怡也就是用糖果引誘,並沒有正確給孩子講道理,引導她配合。
到後來更是因為心疼女兒情緒爆發,直接放棄任務。當時米粒媽就想說,這樣的一味遷就,有點太過了。
總覺得她這種心態,也延展到了對女兒的教育上。
不學寫字之餘,真的只種菜?
鄭希怡說著不讓女兒隨大流很輕鬆,看客們聽起來也很輕鬆。
友情提醒,對於大部分能看到這番言論的觀眾們來說,最好是聽聽就得,千萬別走心。
雖然鄭希怡不算大紅大紫,也不算嫁入豪門。
但她生女時的狀態已然是事業有成,家境圓滿,擁有優渥的物質條件和資本,自然頂得起這壓力。
且不說她是不是能給女兒扛一輩子,就放開手腳讓孩子玩兒這幾年的底氣,已經是很多家庭無法企及的了。
況且,她嘴裡「只有一塊田」的學校帶來的教育,也沒有說的那麼簡單。
年齡漸長的梁浸浸,越來越討喜,表現大方,進退有度,在雜誌封面綜藝接連出鏡,見過世面的樣子完全不是普普通通小女孩。
鄭希怡嘴裡的「快樂」、「不比」、「沒壓力」跟屏幕前觀眾朋友們的認知,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你只聽到了她說的relax,沒看到她背後已經擁有的資源。
突然發現這點和米粒媽在《葉一茜,承認吧,你一點都不佛!》裡說到的田亮太太葉一茜異曲同工,嘴上卻說快樂教育,行動用「別人家的孩子」標準養娃,只不過一個有意一個無心。
(自稱「順義媽媽」的葉一茜可能也沒想到,被自己老公暴露了她家教育本質)
其實很多熟悉的豁達人設女明星,說著不在意沒所謂,雞起娃來比誰都帶勁。
就比如鄭希怡的好姐妹,「人間小甜豆」jasper的媽媽應採兒,看似大大咧咧,在兒子的求學之路上可是不手軟。
從香港轉學到臺灣,再到上海,每所學校都是精挑細選,有意規劃。她還在採訪裡直言,希望 Jasper將來能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讀書。
再往遠處看看,前代美帝公主伊萬卡,老爸商政兩屆都有涉足(幹的好不好放一邊),沒吃過苦長大,美貌、錢、地位啥都有,英俊老公三個娃,快樂一輩子大概都可以。
相反的是,她活得無比努力,輔助家裡、經營公司,雞娃手段更是花樣百出。
三個孩子都安排進華盛頓最棒的私立學校,幾乎是啥都學,她女兒穿戴整齊用中文拜年的視頻還有人沒看過嗎?
在她們眼裡,不管是讓下一代輕輕鬆鬆,還是讓他們接力向前,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歇著有後盾,跑著有助力。
他們在公共場合高談闊論,說著她們的教育觀點,並不強求別人認同。
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真正必須結合自身情況去判斷的,反而是聽眾。
教育也是在取捨
米粒媽不是想反對或者抨擊誰,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家庭、每對父母、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擁有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成長方式。
我們來看看數據。
2020年北京參加高考的京籍考生有5萬人,這些孩子是在2008年左右幼升小,當年的入學總人數約為10萬。
也就是說,只有一半孩子上到高中,順利參加高考。
2019年,京籍幼升小已經飆升至15萬人,按剛剛的比例估算,12年後,高考考生將有7.5萬人左右。
2.5萬人的增量,50%的漲幅。
塔尖的人自有精緻與豁達,更多人,是站在地上掙扎,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才能不掉隊。
誰也不想逼死誰,可走入大環境不可規避。
如果你不能給孩子搭建一個世外桃源,還是要想想怎麼才能讓他穩穩噹噹地在現實中行走。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一定會捕捉到種種聲音,有時可怕的是陷入種種聲音裡,變得盲目和迷失。
都說人雞娃我雞娃不可取,與之對應的,人不雞我也不雞更不可取。
當站在頂峰的人告訴你「不用費勁往上爬」的時候,你尤其要想想。
千萬別眼裡看著人家有資本地讓孩子「不學習」,也放養家裡娃,等到真的拼成績拼特長被氣到無以復加,忍不住喊著「別人家孩子什麼都會,你怎麼這麼笨!」
全網閱讀千萬的《海澱家長有多恐怖?跟他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又跟海澱家長吃了頓飯,這一次我內心毫無波瀾!》裡,每次和米粒爸的同學吃飯,都是一場心靈的震顫和激蕩,但緩過來之後,又總覺得暢快。
在他們身上,不僅可以看到優秀的人還在持續努力,最可貴的就是那股不斷超脫自我的勁頭。
人生贏家們在體會過勝利滋味後,並不一定會繼續想贏,但至少,誰也不想輸。
牛娃無上限,可能一輩子也追不上,但總要不停地奔跑,才不至於望塵莫及。
就像法國小說家加繆說的那樣:「攀登頂峰,這種奮鬥的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英文和數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