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鄭希怡和田亮兩人作為嘉賓同時出現在一檔綜藝節目裡,作為孩兒他媽和孩兒他爸的兩個人,在育兒觀點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鄭希怡的女兒今年已經5歲了,但是沒有上過任何興趣班,並且她女兒現在就讀的學校在7歲之前都不會教孩子寫字,只學習如何種菜,主要是為了啟發孩子的天性。
作為曾經的世界冠軍,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跳水的田亮表示不能認同。田亮認為每個孩子一生下來就站在了起跑線上,需要學習更多的技能,才不會被別的孩子比下去。
鄭希怡也不甘示弱,她認為家長不應該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其他的孩子比較,家長要教育孩子「別人會什麼不重要,你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看完鄭希怡和田亮的爭論,我不禁感慨,有錢真好!
這明明是教育觀的問題,怎麼又扯到錢上面去了?
我們先看看鄭希怡的教育觀,鄭希怡是香港人,之前一家人都住在香港。鄭希怡因為《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檔綜藝翻紅之後,就打算留在大陸發展。所以她們之後舉家搬到了上海。通過鄭希怡的描述,她女兒念的學校是一所理念超前的小眾學校,這樣的學校鎖定的目標家長群一定不是普通的工薪階層,而是一些學歷較高,甚至有留洋經歷,思想前衛,有較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因此學費一定是不便宜的。
好在有這樣觀念的家長,只需要把孩子的教育經費花在這一所學校上面就足夠了,並沒有參加其他興趣班的額外花銷,現階段看來,有些普通家庭,父母雙方再努努力,使勁兒往上跳一跳,或許也能把孩子送進這樣的學校。但是以後呢?你想過沒有,有底氣說「我的孩子不需要跟別的孩子比較」這樣的話的家長,即使嘴上不說,但他們的心裡大多是篤定的:我將來能給孩子的未來,是足夠他們過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的未來,即使孩子只是普通人,也沒關係,因為他們不需要為生活奔波,完全有時間有精力有條件享受所謂普通人的小幸福。
再看田亮的教育觀,要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學習技能,別人家孩子會的,我的孩子要會,別人家孩子不會的,我的孩子也要會。家長的能力是有限的,想要學習眾多的技能,就只有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養過孩子的家長一定都深有體會,孩子的興趣班,哪一樣都不便宜,一個普通家庭能承受幾樣?
我想不評價鄭希怡和田亮的觀點誰對誰錯,每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但這是在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才能擁有的相對自由。
作為明星,在育兒這件事情上,他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那麼作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田亮的有一個觀點,我是認同的,每一個孩子一出生就站在了起跑線上,只是這個起跑線,不是跟其他孩子賽跑的起跑線,而是孩子自己人生賽道的起跑線。因為出身的不同,每個孩子的人生起點都不一樣,這個事實雖然很殘酷,但我們必須面對。
我們不能否定出身的作用,這並不代表出身好的孩子,就一定能有幸福的未來,出身不好的孩子就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但是,起點低的孩子,想要跟起點高的孩子跑到同樣的高度,就必須付別人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提倡素質教育,而詬病傳統的應試教育。我們應該看到,正是應試教育給了大多數孩子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讓那些沒有條件搞素質教育、甚至是連素質教育都不知道的家庭裡的孩子,能夠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走進高等學府,看到更精彩更廣闊的世界。並不是說素質教育不好,只能說素質教育並不適合所有的中國家庭,對於素質教育,大家應該量力而為。
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別人的經驗觀點,聽聽就好,畢竟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盡相同。自己的孩子沒有必要去跟別人的孩子比較,但是每個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應該是有追求的。即使在他們小的時候,可能對追求這件事情還比較懵懂,但孩子總會有長大的那一天。千萬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替他們說了不在乎,即使是真的不在乎,也要等孩子長大成熟以後,自己去做這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