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7歲之前都不學寫字……我不會給她安排很多補習班。」
近日,鄭希怡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分享自己的「放養」育兒觀,引起了網友巨大的爭議。
她提到,因為自己小時候上過各種興趣班,生活得一點也不快樂。所以,生完女兒之後,本著尊重女兒的天性,對孩子進行「放養」。不需要學習,每天種種田、種種菜就好了。
一旁的田亮顯然不同意他的觀點,說自己是在孩子出生之後,才意識到上補習班的重要性。培養孩子,還是需要隨大流,否則沒法承受因為放養,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所帶來的後果。
鄭希怡卻一臉困惑:「為什麼要跟別人比?別人會什麼不重要,你不需要跟別人比。」
到底該不該「放養」?
這一次,大多數網友都站在了田亮這一邊。
有網友表示:「人家的放養是有退路的,普通人還是好好學習比較靠譜。」
其實,像鄭希怡這樣,能頂得住壓力堅持放養的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的,其中不乏很多明星富豪。
比如前一陣子,應採兒就表示,對兒子規劃的是名校路線,目標是清華、北大和耶魯。
而明星們的孩子,也是一個比一個優秀:
森碟,小小年紀,第一次參加世界級的比賽,就榮獲了兩枚銅牌;多多7歲就用英語寫劇本、8歲翻譯了3本英語小說、10歲的時候為《小王子》等動畫配音;第一次正式鋼琴比賽,就拿了五個一等獎。繪畫、話劇樣樣拿得出手……
無底線的放養?不存在的。越是高知家庭,越是希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一邊是「精英式」教育,一邊是「放養」,普通家庭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01、不要用極端的方式育兒
無底線的放養,更像是在用孩子的未來試錯;而過分「雞娃」除了給孩子施壓之外,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好處。
我不贊同孩子7歲之前什麼都不學,甚至連正確的握筆姿勢都掌握不好,但同樣也不會陷在極端焦慮中,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
《親愛的小課桌》中,徐敬凱的媽媽就表示,自己的育兒觀念是「沒有快樂的童年」。
她給7歲孩子布置的寒假作業,多達376張試卷,其中包括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己列印的卷子……
學習上的不斷施壓,讓徐敬凱一點都不自信:
不是自己拿手的項目,絕對不會輕易嘗試;不敢融入其他小朋友的圈子,大家都表演節目了,只有他遲遲不敢邁出去;當別人表揚他的時候,他卻表示:「媽媽說我不夠好」。
當父母只在意成績,不注重孩子內心的時候,孩子就不得不承受更多的東西,變得壓抑和脆弱。
02、沒有孩子天生愛學習,自律也需要培養
海清的兒子蛋妞,是讓無數父母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8歲就能全英文寫作;10歲時的畫,能夠讓人出價三萬;在洛杉磯遊泳大賽中,拿到了自由式、仰泳、蛙泳三塊金牌……蛋妞的自律,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無論海清如何邀請他一起玩一會兒,他都會回答自己很忙,忙著寫作業、忙著寫小說。
羨慕嗎?說不羨慕那是假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有蛋妞這樣的自律。對於低齡孩子來說,他們玩心太重,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意識,所以需要父母幫忙規劃和監督。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曾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讓他們能夠即使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克制自己的衝動。
現在的自律,才能換來以後更大的自由。
03、不要忽略孩子的需求
或許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是「這都是為你好」。
「為你好」的理由很好聽,但它的背後,其實藏著父母深深的控制欲。
電影《泰囧》,講述了伊萬和母親,因為意外,不得不在一起度過六天六夜的火車之旅。
在火車上,母親的愛無處不在,比如隨時隨地往伊萬嘴裡塞東西:綠豆水,紅豆水,薏米水;蘋果、聖女果、雞蛋;比如控制他吃肉、督促他排洩……
這讓伊萬煩惱不已,甚至偷偷地把小番茄都扔出了窗外。
當矛盾不斷升級的時候,母親忍不住淚流滿面:「媽媽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你好。」而兒子的話,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難道你沒有發現,我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兒子嗎?」
父母的愛再多、為孩子規劃得再好,如果這一切不是孩子需要的,又有什麼用呢?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所以在為孩子好的時候,不妨問一問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精英式」教育,不是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放養」也不是一味地放縱。
因為:放縱,教不會孩子堅持和努力;而過多的壓力和控制,無法讓孩子真正體會尊重和快樂。
不盲目聽信「放養教育」,也不盲目焦慮,才能成就優秀、有個性的孩子。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