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孔雀魚,很多飼養熱帶的朋友都知道。它們生性活潑、色澤豔麗、品種豐富,是最早湧入我國市場的熱帶魚之一。而很多喜歡熱帶魚的朋友也是從飼養孔雀開始的,筆者也在其中。
孔雀魚之所以很受歡迎,不僅因為他們外表美麗,而且容易飼養,繁殖簡單,所以頗受人們青睞。
孔雀魚養活很容易,但是要養好卻是十分的難,要培養出一條精品魚更可以稱得上是一門技術。
科屬
目
鱂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
亞 目
鱂亞目 Cyprinodontoidei
科
花鱂科 Poeciliidae
屬
花鱂屬 Poecilia
種
孔雀花鱂
分布
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巴貝多,巴西北部與蓋亞那,後作為觀賞魚引入新加坡、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以及眾多歐洲國家(比如俄羅斯、德國等)。
發展歷史
在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名)地方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於孔雀魚看來和Poecilia (魚名)family的魚類很相像,所以Wilhelm C.H. Peters就命名孔雀魚為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這個字意指孔雀魚身上部分重疊的鱗片形成蕾絲般的圖樣。1861年時,西班牙的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來自巴貝多(Barbados)的孔雀魚標本,由於他沒看到Peter曾經做過的描述,而誤認為自己發現新的「屬」。
Senior Filippi發現到孔雀魚看起來和Poecilia十分相似,於是將它稱作Lebistes poeciloides (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魚這名稱則是一直等到英國的傳教士Robert John Lechmere Guppy(文獻中提到的第一個發現孔雀魚的人)於1886年從特立尼達(Trinidad)帶回一些標本回去鑑定以後,經大英博物館的Albert Gunther博士鑑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為表彰Robert Guppy,於是就以guppy為孔雀魚的英文俗名,孔雀魚的英文名稱就此確立。孔雀魚的原產地是在委內瑞拉(Venezuela)、蓋亞那(Guyana)、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帶和一些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上的島嶼。由於原生的孔雀魚擁有多種的色彩花樣,所以也被大家稱為彩虹魚。孔雀魚會用它朝上翹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蟲,所以野生的孔雀魚曾在1930年代,被引進新加坡,來控制紅樹林沼澤地的蚊子數量(Herre, 1940)。
飼養
孔雀魚的原生環境水質PH值在6.8-7.2之間,但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中性至弱鹼性的環境較為適宜。飼養孔雀的黃金溫度為24度左右,最低不能超過20度,否則較弱的個體就會陸續產生死亡。孔雀可以耐受30度的水溫,並且在高溫環境下生長速度較快。但是迅速發育的孔雀卻不能得到較好的成長,且會讓它們的壽命迅速衰減,在高溫環境下成長的孔雀,壽命會比普通溫度下的減少3分之1左右。
孔雀對水質與溫度的要求雖然不高,但是如果環境驟然變化也會讓它們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3度左右的水溫突變就會讓孔雀魚產生不適,最終導致死亡,PH值的突變也會給它們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危害。
長期不換水,會導致水質的PH值逐步下降,餌料的殘渣和排洩物也會使得水質逐步惡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孔雀將變得呆滯且不再積極進食,久而久之便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最終將會死亡。所以應當及時清理掉魚兒的糞便以及餌料的殘渣,讓魚兒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才是對它們最好的呵護。
繁殖
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產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5餘尾,多則一百餘尾,有的魚會產出200尾以上的幼魚。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產的徵兆,此時可將母魚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水族箱中還應當種植一些水草提供幼魚躲避,否則剛剛出生的孔雀寶寶便會被成魚吃掉。孔雀魚剛出生的子魚,當天是不餵的,因為一是先使其適應環境,二是有卵黃囊還未吸收完。從第2天開始,最好是以活豐年蝦幼蟲開口,其營養豐富並易於吸收,又有促進排便的功效。
下面來欣賞一下孔雀魚的悅目之美吧
部分文章與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美麗熱帶魚公眾號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國粹金魚公眾號
熱帶魚水草水陸造景QQ群148933094,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加入
國粹金魚QQ群148933224,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