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幾十甚至上百股東,每人最低只要出資2000元,就能開個咖啡館?
2012年8月25日,媒體報導《50人合開一家店,這事靠譜嗎?》,激起巨大反響。報導刊發2天後,就有370多人有意向成為股東。但在叫好聲不斷的同時,也引發質疑:這樣的咖啡店能開起來嗎?開起來後又能生存多久?
奇遇雪球越滾越大,股東累積到110個
9個月後的今天,第一個問題有了答案:110個股東集結成的杭州第一家很多人咖啡館——「聚咖啡」5月26日開業了!
前兩天的經營情況還不錯,但首任董事長李想並沒有鬆一口氣,他們要想努力顛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模式,讓「聚咖啡」走得更遠。
歷經9個月,很多人咖啡館終於在眾人的期盼中開張了。但在咖啡館遍地開花的杭州,它能生存下來嗎?
昨天下午,記者走訪了幾家杭城的咖啡館,多數經營者都不看好這一模式。
「很多人合開的咖啡館或許會在短期內成為吸引點,但就長期經營來看,客人更在意味道、價格、環境、服務。」已在杭州咖啡業做了七八年店長的徐先生說,咖啡店並不是一個盈利的好項目。正常來說,3年裡能保本就不錯了,能否收回投入還不好說。
而在徐先生看來,多股東也是把雙刃劍。「也許會給咖啡店帶來人氣,但也很有可能會讓咖啡店成為110個人自娛自樂的地方。」
武林商圈某連鎖咖啡店的店長Lily也坦言,在房租、薪資、原材料「三高」的情況下,咖啡店想要盈利非常困難。「我們店已經開了4年了,只有短暫盈利,目前還在虧損狀態。有些咖啡店一年要換好幾個招牌。」
對於「聚咖啡」的未來,Lily也有些擔憂。「我們是連鎖店,公司會用盈利的店去填補虧損的店。但像聚咖啡,如果長期虧損就只能由股東再補錢進去。虧損時間長了,股東肯定會有意見。」
而和六七個朋友合開了幾家咖啡店的昊陽(化名)則對「聚咖啡」的前景表示樂觀。「多少股東不重要,只要大家齊心,分工明確,各自做好份內事就行。」
波折生存OR追夢?發起人在公司成立前夕退出團隊
不過,也有人退出這個團隊,其中就有兩個最初發起人,比如董事會選舉中得票最高的陸奇恩。
「初估50人的會議來了100多人。但因我們沒有準備好比較成熟的團隊和計劃,會議效率特別低。」退出後轉而籌備個人咖啡館的陸奇恩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
吸取經驗後,9月23日召開了第二次股東大會。在陸奇恩的建議下,股東們初步確定要做杭州第一家電影主題的文藝咖啡館,接著選出了董事會和監事會,通過了章程。
不過,兩位曾有咖啡店經營經驗的股東加入後,也帶來「咖啡館可以偏藝術化,但要生存必須得商業」的觀點。
是走商業運作路線還是走文藝路線?曾經一派和諧的股東們,出現了巨大分歧。「股東們爭論是常有的事,但爭完還能一起去吃宵夜。吵得最激烈的時候,我直接把桌子掀了。」來兼亦說。
「如果每天的經營成本是2000元,有公司願意出2300元包場辦年會,而另一個樂隊也想來演出,但只能出1700元。如果是一家文藝的咖啡館,就會選擇後者。我相信這個選擇會為咖啡館帶來口碑。」陸奇恩用這個例子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而李想心裡卻有另一本帳。「若前期經營不善,資金鍊一旦出現缺口,就需要下一輪集資。這容易磨滅股東對咖啡館的信心,也事關咖啡館的生存。」李想說,商業並不意味著拒絕文藝。企業一旦在市場內運作,就必須去適應市場競爭。「如果公司和樂隊同時想要包場,如果開的價格都高於經營成本,我願意選擇樂隊。如果一個開價高於成本,一個開價低於成本,那我一定會選擇前者。」
2013年1月2日,董事會又緊急組織了一次股東大會,陸奇恩等十幾位股東選擇退出。
1月13日,公司成功註冊。4個月的裝修籌備後,杭州的第一家很多人咖啡館「聚咖啡」在黃龍雅苑開張了。
而記者也了解到,退出的十幾位股東正在籌備另一家很多人咖啡館。或在不久的將來,因為理念差異,杭州或將出現多家「很多人的咖啡館」。
疑問很多人咖啡館會不會「曇花一現」?
「看了你們的報導,才被『忽悠』過來的,現在連女兒都顧不上管了。」咖啡館的四位常任董事之一肖傑,笑著「控訴」記者。
去年8月,做銷售的80後肖傑看到報導後,「瞬間被擊中」,抱著「隨便看看」想法的他,參加了第一次線下會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越做越來勁的他被股東選舉成了常任董事,大部分業餘時間都耗在了咖啡館的籌建上。
蕭山姑娘來兼亦和咖啡館的結緣更奇妙,要找人共同經營會所的她,沒想遇到了咖啡館選址小組成員,結果也對這個全新模式「一見鍾情」,後來索性把自己的會所搬到了其他地方,給咖啡館騰地方。
「我打定主意要把店鋪租給很多人咖啡館。」鐵桿的來兼亦成為了咖啡館的第100位股東。
第101位股東王志洪,原本是來給咖啡館做室內設計的。「本來想賺設計費,沒想反而把自己的錢投了進來。」
設計過多個咖啡店的王志洪對杭州的咖啡店經營情況很熟悉。「三成虧損,三成收支平衡,三成微盈利,只有一成真正實現盈利。」王志洪坦言,「但是我很看好這個團隊。」
廣東、天津、湖北、福建、江蘇……很多人咖啡館的股東版圖差不多已經能畫出半個中國地圖,甚至還有來自尼泊爾等地的外國友人加入。
「大多數股東在此之前並沒有交集,這意味著,不少股東要把資金交給一個近乎陌生的合伙人。」李想說,很多人咖啡館的奇妙之處在於,這是一群陌生人以「信任」為名而實現的夢想。
未來希望股東能化「輸血」為「造血」
面對同行的質疑聲,「聚咖啡」的董事會成員們已經為咖啡店繪好了藍圖。
「在咖啡館籌備過程中,這個模式也暴露了它最大的瓶頸——決策效率不夠高。雖然有董事會、監事會,但為了保證民主和提高參與度,重大決策仍舊需要徵詢所有人的意見。」李想說,一項建議從提出到落實,往往要耽誤不少時間。
在選址上,決策效率不夠高的弊端就體現得很明顯。
「好商鋪都很搶手,需要當機立斷。但等我們統一意見,往往是幾天後的事了。」李想印象中,團隊也錯失了很多心儀的商鋪。董事會也從這些事上吸取了不少經驗,「我們會通過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兼顧民主的基礎上,有效提高效率。」
但很多人模式帶來的好處也不少。在李想看來,110位股東以及他們帶來的朋友就能為咖啡店帶來不少人氣。「正如我們的廣告語:很多人讓『我』變成『我們』。聚咖啡會成為股東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而且也是一個社交平臺,可以讓大家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人脈資源。」
但董事會並不滿足於此。「股東來咖啡館屬於『輸血』,未來我們希望股東能為咖啡館『造血』。」李想解釋說,110個股東來自法律諮詢、文化媒體、藝術設計、市場營銷等各個行業,如果大家能把自己的專長帶到咖啡館的經營中來,就更好了。例如做心理的可以開設免費的心理諮詢,做電影的可以定期安排電影分享。「咖啡店需要養人氣,豐富的活動對吸引人氣很有好處。」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模式究竟能否被顛覆?超百位股東究竟將帶領「聚咖啡」走向何方?這一切值得我們去期待。
本文轉載來自:浙江在線,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