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有些是數百年來約定俗成的,有些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佐證,是人們生活的寫照。尤其在北京地區,許多地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如典故、民俗、城鄉變革、文化等,其地名在形成過程中猶如一部小的《史記》。許多消逝的古蹟風物、滄桑舊事及舊日的生活形態,可以從地名中找出蛛絲馬跡。了解北京,特別是老北京的地名,可以傳承文化,知曉歷史,因為地名是歷史的重要密匙。
㊀「各」、「家」、「垡」、「營」有千秋
在北京的地名中,尤其是郊區中,帶「各」字的特別多,如龐各莊、嶽各莊、張各莊、南各莊、夏各莊等等。一般意義上講,此類地名中的「各」與「家」是一個意思。以大興區的龐各莊為例,《大興區地名志》稱龐各莊「曾名龐家莊、龐哥莊,因姓得名」。除大興區外,朝陽區內稱「各」的村莊也不少,如崔各莊、善各莊、曹各莊、馬各莊、豆各莊、石各莊等。以石各莊為例,按《朝陽區地名志》雲「據傳該村原石姓居多,故以姓氏得村名」,並稱「『各』為家的南方讀音,故石各莊意為石家莊」。
但是,朝陽區的康各莊則是諧音地名了,因為康各莊「相傳遼時為皇家果園,守園人在此繁衍成村,故曾名看果莊,後諧音為今名」。善各莊本為單各莊。據考,明初燕王朱棣出兵漠北時,不少單姓移民到此居住,天長日久,單就演變成善了。
在歷史上,通州地區的村莊中有「各」的也不少,如馮各莊、孫各莊、邢各莊、紀各莊、金各莊等,其形成也與村中多數居民的姓氏有關。因與朝陽區相鄰,有些帶「各」的村落可能與朝陽區有關,如朝陽區有馬各莊,通州則有東馬各莊、西馬各莊,朝陽區有何各莊,通州有東何各莊、西何各莊、北何各莊及東張各莊、西張各莊等。
「各」與「家」是一個意思,諸如某家莊之類的地名就更多了。城區內,胡同的名稱中就有不少「家」字,如汪家胡同、李家胡同、史家胡同等等,其中史家胡同較為有名。如今,東城的史家胡同闢有博物館,很是引人注目。眼下有人稱史家胡同與史可法有關,但查無實據。明末清初,史可法在揚州一帶抗禦清兵,離北京很遠。史家胡同內確實住過許多文化名人和歷史名人,唯獨沒有史可法。
與郊縣不同,城區的某家胡同不是某姓的人多而命名,往往是此胡同裡住過姓某的名人。史家胡同也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其他稱某家的胡同也大多源於此。
在北京的地名中,有不少帶「垡」的,而外地此類地名很少見。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垡是「翻過的土塊」,而《考工記》記載的更為詳細:「兩人耕為耦,共一尺;一尺深者謂之畎,畎上高土謂之伐。伐,歲也,以發土於上,故名伐也」,伐也是垡。自古以來我國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離不開土地,垡自然會在地名中有所表現了。
據不完全統計,僅大興區內帶垡的地名就有24處,通州有16處,房山等區也有帶垡的地名,如葫蘆垡等。在垡之前的文字則含義不同,有的是姓氏,如張公垡、朱家垡等;有些可能與當地土壤的顏色有關,如黑垡、黃垡等;有些與當地的植物樹木有關,如桑垡、松垡、蘆垡、蒲落垡、榆垡等。有些還與動物有關,如大興的狼垡。狼垡已是居民小區,而在百餘年前則是雜草叢生的荒丘野地,是狼群出沒的地方。通州永樂店的東垡、西垡原為一村,稱栳栳垡,而栳栳又稱芭鬥。除上述外,有些垡還有特殊的含義,如研垡(鹽垡)、頓垡(囤垡)、塵垡等。
朝陽區稱「垡」的地名最著名的是垡頭。今天垡頭有地鐵站,是當年焦化廠、化工廠所在地,是北京化工區的重要組成。
北京帶「營」的地名也不少。幾年前《北京晚報》曾刊發《北京的「營」,營營有故事》,對營的歷史沿革有所介紹,在此就不多言了。北京的營大多來源於駐軍兵營和外地移民的村落,不僅近郊區有,遠郊區亦有,如延慶有張山營、屯軍營、王木營等;密雲有檀營、鹿哨營、兵馬營等,都與當地駐過軍有關。
㊁說墳道墓史悠長
北京是五朝古都,歷史悠久,生老病死是常態,因而墳地不少。從明皇的十三陵到大大小小的王爺墳、公主墳,數不勝數,而且有專著敘述。至於一些居民區或稱「園」「莊」的,有些與墳地有關。北京到底有多少以姓氏命名的墳地,很難統計。僅《朝陽文史》初步統計,在朝陽地區至少有23處稱墳的村莊,仍保留在地名中。而將墳改為莊或園的也不少。像朝陽區十八裡店鄉的五鬥村,原稱五鬥墳村;六裡屯鄉的道家墳,是東嶽廟逝去老道的墓地,如今改成了道家園。在朝陽區還有李縣村,北京沒有李縣這個縣,原來此處是明代一個叫李憲的達官貴人墓地,後來被訛傳成李縣了。1982年此地改稱「立先村」。朝陽區還有一個稱韃子墳的地方,有人稱「騷韃子村」。因對曾南侵的遊牧民族有歧視之意,1982年改為了達理莊。
將墳改名在其他區縣也普遍存在,海澱區的鐵家墳便是一例,鐵家墳「因有明將鐵大人墳地得名」,今改稱鐵家園。
有些墳墓主人在歷史書中有所記載,不易改名,就保留了下來。北京有十幾處公主墳、皇姑墳,但具體哪座公主墳的主人是何許人也,就需要認真研究。像長安街西延線上的公主墳雖早被拆毀,只是個地名了,但仍有人道聽途說,說什麼是清降將孔有德女兒孔四貞的墳。
當然,王爺墳和公主墳也有改名的。朝陽區的勝古東裡,原稱六公主墳。六公主系康熙之女,額駙是蒙古超勇親王策稜。因為此地在北京化工學院院內,1962年「發掘平覆」。勝古北裡與勝古南裡曾是太陽宮鄉的自然村,稱皇姑墳。後來皇姑墳演變成「勝古」。勝古東裡、西裡、南裡地名是建了大型居民區、學校、工廠之後才出現的。
豐臺《地名志》稱,新發地農貿市場「原名新墳地,住房集中在海子牆故址土坡上,最早居民為看墳戶,守護連片墳地。1958年填平墳地闢為農田,新墳地隨之改為新發地」。前不久,有人質疑這種提法,認為新發地一名早已出現。不過,從歷史常識而言,此地在南海子牆邊,清代一直是禁區,沒有人敢於在此開墳地的。從清廷垮臺到1958年只有四十多年,看來確實是新墳地。在多年前,新發地附近還有稱二甲地的村子,而二甲地也是墳地,據說是某二甲進士的墳地。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
與墳有關的村莊,其最初的居民是看墳戶和守墓人,有些人延守著對墓主人的承諾,一代又一代為主人守墓看墳。京郊那些由墳演變成村、莊的地名也是印證。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各區縣相繼出版了地名志,書中保留了不少墳墓內容的地名。地名中的墳墓是歷史陳跡,具有一定的文史價值。有些雖做了適當的改動,但基本史實保留下來了。
㊂京郊處處是村店
在北京地名中稱「店」的很多。最為著名的是周口店和長辛店了。所謂「店」無非有兩種含義,一是村落的意思;一是鄉村小店(商店、旅店)的意思。城區內稱店的地名不多,但東城的車輦店、鹽店大院和蔥店還是給人很深的印象。西城有獅子店,獅子店與獅子無關,是柿子店轉音。也有人稱因此地的車馬客店髒亂,蝨子很多,便有了蝨子店之稱,後來演變成獅子店了。郊區稱店的最多,如關東店、高碑店、十八裡店、黃杉木店、半壁店及小店、長店、麥子店、大魯店、小魯店等,每個店都是歷史的「密碼」,內中有許多典故、淵源。
長辛店比較著名,因為它是「二七」運動發祥地。永樂店是鄉的名稱,也是村名。「永樂店始建於遼,遼主遊獵多經於此,形成三個很近的聚落,始稱前村,後店和北店;明初,三村取吉語統稱永樂裡。」後來,此地日漸繁盛,形成集市,店鋪日多,改稱永樂店。清代,在永樂店鎮還建了圍牆,開四門,門外有吊橋。
覓子店是通州最東的一個鄉,覓子店的來歷源於民間傳說。當年此地有盛大廟會,來往人多,一個外地財主的兒子在此走失,財主在此「覓子」,最終找到後,舉家遷居該地,故而有了覓子店之稱。
北京稱「半壁店」的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有十二三處。昌平區的半壁店與別的區不同。據《昌平區地名志》云:「明初徐姓從山西遷來,在村東建房開店,因店鋪東側靠直立土壁無牆,過往客商稱該店為半壁店,後村以店得名。」在昌平回龍觀鄉還有東、西半壁店村。其實此地原來是一個村,因自然流水切割,東邊的稱東半壁店,西部的稱西半壁店。
半壁店在北京有一種普遍說法,是「半邊店」轉音而來,一般泛指一家小店內或「前店後廠」(小作坊),或是一半是鋪面,一半是店主的居所,總之是由「半邊店」演變而來。鄉鎮的小店,在歷史上不只是村民購貨、旅人投宿的地方,往往還是當地居民傳播信息、聊天說古的地方,所以到處都有帶「店」的地名了。
因北京方言的原因,北京郊區一些地方稱「莊子」的不少,本來是口語,但留在地名中了。莊子前的姓氏是村裡的大戶或原始居民之姓。莊子沒有特殊含義,就是村或莊的意思,它與店一樣是北京地名的特色和重要組成。
在北京,還有稱居和裡的,如五路居、和平裡等,在郊區裡與居往往是村落名稱,與村、莊同義;在城區則是居民匯聚之地,如平安裡。
明代北京坊巷圖(選自(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
㊃人名地名總相宜
以人名命名地名在世界是通例,北京亦是如此。據《北京的胡同》介紹,北京「直接以人名命名的胡同兒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幾朝的歷史人物、達官貴人,還有不少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名字命名的。」其實在明清時代,與人名有關的地名少有具體人名。尤其在官本位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地名很少有老百姓的真名實姓,有的以達官貴人為主,如什麼馬大人、班大人胡同等,普通百姓大多記的是綽號及所從事的行業名。明代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一些與人名有關的地名。書中所列的人名很耐人尋味。如唐神仙胡同的唐神仙,可能是個綽號或外號。汪紙馬胡同是以製作「燒活」的工匠命名,後來汪紙馬演變成汪芝麻,與人名無關了。羅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在書中確實記述有真名實姓的地名,但是姓名之後加了個家字。如耿喜家胡同、陳昂家胡同、史剛家胡同、李浩家胡同、李友家胡同、安成家胡同、陳信家胡同、劉漢家胡同等。由於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在清代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就不再出現。那些直呼姓氏的胡同,像今天已經消逝的崔姥姥胡同、剛太監胡同、楊刀兒胡同、姚鑄鋦胡同、楊狗頭胡同、沈篦子胡同、盛老兒胡同、張善家胡同等,都是有典故和故事的,雖有姓無名,但也是歷史史料。
民國之後,全國許多城鎮都出現了以革命先驅孫中山命名的街道,也有以抗日英雄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命名的街道。北京是首都,有人會問怎麼不像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等大城市有中山路呢?其實歷史上北京有中山路。北京中山路是北伐勝利之後才出現的,據《燕都叢考》等史籍記載,北京的中山路是東西走向,是長安左門至長安右門一線,長不過千米。北京的中山路是真正的路,兩旁既無民宅又無商戶。在中山路出現的同時,北京還曾有中華路,即從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至長安街一段。上世紀50年代擴建天安門廣場和拓寬長安街,中山路與中華路不復存在。
順義有以中山命名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通州區有中山街,也與孫中山有關,還有佟麟閣街和趙登禹大街。
㊄諧音地名妙趣多
從古代到近現代,北京對地名的改動一直沒有停下來。其中重要的改動是利用諧音、轉音將地名文明、雅化,使其更符合首都的文化形態。改地名往往出現在「改朝換代」之際,民國之後有兩次改地名,但範圍不大,影響也不大。1949年之後也改動了一些地名,如清除了有迷信色彩和反動內容的地名。1965年又系統改動。改革開放後,在地名上也「撥亂反正」,大多恢復了原貌。
利用諧音或轉音改地名是智慧的表現。現今的北京人都知道高義伯胡同是狗尾巴胡同、抽芬廠是臭糞廠、禮士路是驢市路、高臥胡同是狗窩胡同諧音過來的。還有人知道王廣福斜街原來稱王寡婦斜街,大覺、小覺胡同原是大腳、小腳胡同。至於屎殼郎胡同改為「時刻亮」的事,知道的人也不少。
諧音、轉音地名在今天的東西城最多,主要有棺材胡同改光彩胡同、追賊胡同改垂則胡同、苦水井改福綏境、雞爪胡同改吉兆胡同、臭水河改秀水河、臭皮胡同改壽比胡同、糞廠大院改奮章胡同、燒酒胡同改韶九胡同、悶葫蘆罐改蒙福祿館、褲子胡同改庫資胡同、褲襠胡同改庫藏胡同、野雞大院改葉家大院、大小砂鍋胡同改大小沙果胡同、牛蹄胡同改留題胡同、劈柴胡同改闢才胡同、轎子胡同改教子胡同、打動巷改大吉巷、打狗巷改大溝沿、找子營改棗子營、石虎胡同改珊瑚胡同、豬營改珠營、牛血胡同改留學路、鬼門頭改為貴人關、兔兒山改圖樣山、豬市口改珠市口等等,例子很多。
用諧音改地名改得好的很易讓人們接受。但有些改動則讓人不敢恭維,像民國期間將牛街的熟肉胡同改為輸入胡同就很令人費解。北京的地名多為具象,很少有抽象,雖輸入與熟肉音相似,但改得不貼切。像羊尾巴胡同改「洋溢」胡同,也是這種毛病,太抽象了,因為「洋溢」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利用諧音改地名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改地名最多的是徹底大改。李閣老胡同改力學胡同、閻王廟街改迎新街、王八坑改手帕胡同、菜幫子胡同改白廟胡同、餑餑房改博學胡同、六鋪炕改青年湖西裡、千佛寺胡同改千福巷、鑼鍋巷改鑼鼓巷、馬杓胡同改民安東巷、送姑娘胡同改頌年胡同等。舊京有四五處胡同稱老虎洞,後來都改得比較文雅。民國期間將清末的墳拿兒路、英國路、協和路合併稱正義路。當年王府井、臺基廠都曾有洋名,先是稱莫裡遜路,後來稱馬可·波羅路,在1947年後改回原名。
東城區安定門街道北鑼鼓巷攝影 孔繁綱
㊅京城有四個妞妞房
自元代在大都建都城以來,各個朝代都會增加、調整、更改和消失一些村莊與街道。而一些今天已消失的地名,同樣也是一個時代的反映。如近代消失的妞妞房(胡同)就是例證。《京師坊巷志稿》和《燕都叢考》等典籍中,記載了清代北京的四個「妞妞房」。
妞妞是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地區對小女孩的暱稱,聽著就很溫馨、親切。但妞妞房則是另一回事了。東城景山地區的東板橋西巷曾稱西妞妞房胡同;東華門地區的騎河樓南巷稱妞妞房。西城府右街地區有南妞妞房;廠橋地區的愛民三巷曾稱北妞妞房。四個妞妞房都離紫禁城不遠,不難看出妞妞房與皇家的關係。據《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在解釋騎河樓南巷妞妞房時稱:「據傳,此地為清朝宮女居住之所,故名」;在解釋東板橋西巷妞妞房時稱:「據傳,明朝時由外地送來的民女,先在此地訓練,然後送進宮去,故此地稱妞妞房」。
這四個妞妞房的消失或改名稱都是1965年的事。在清宣統年前,清宮「選秀」每三年一次並沒有中斷。按清代的典制,清代皇帝的後、妃主要來源於秀女,每三年在八旗內部挑選一次。史載,「凡八旗女子,不論是屬於官員或兵丁的家庭,及歲時均應報部應選」,當年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制度。應選的秀女年齡在十一歲至十六歲,而且「凡未經選閱的,不得私自相聘嫁」,否則「違者交部治罪」。因秀女來自全國各地,來京後便集中住在妞妞房裡,由太監和老年宮女做些基本調教和訓練。妞妞房就是為選秀女服務的,為此西城區還曾有秀女胡同。
秀女與宮女不是一回事,宮女是留在宮中侍候人的使女,而秀女則是為皇上及其子孫、近支王公配親用的,故而對秀女挑選很嚴格。人們從電影或電視劇中看到選秀女的情節是一個個秀女花枝招展,穿得花花綠綠,好像在選美。殊不知,主導選秀女的是后妃們,她們不會去選競爭對手,很多時候是在「選醜」,中選的往往是些其貌不揚的人。
在東板橋妞妞房附近,還有地名與清宮有關,即吉安所右巷、吉安所北巷、吉安所左巷,這三個地名都與吉安所有關,不過,吉安所北巷原稱鐵匠營,1965年才改成吉安所北巷。今天有人認為吉安所是宮女死後「以衾被從宮中裹出,於此殯殮」之處。清代有不少女子的命運是悲慘的,她們被選中秀女後成為后妃的機會很少,宮裡品級低的女孩選中後就當了宮女,生老病死全操控在帝後和太監手中,病死後在吉安所暫時停放幾天,就被送往阜成門外的倒影廟埋葬,倒影廟又有靜樂堂之稱。在吉安所附近有安樂堂胡同,清代是安置生病太監的地方,名字與吉安所一樣,很好聽。不過,去過安樂堂的太監大多回不去宮裡,死後則埋在恩濟莊了。如今,倒影廟、吉安所、安樂堂都消逝在塵埃之中了。
後記
北京地名如果一一加以鉤沉、考證和溯源,將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也是有趣的事。
像諸如北京城的外地地名(蘇州街、山西街、四川營、陝西巷、蒲州館……);北京以忠孝仁義善為名的地名;以花草魚蟲命名的地名;北京有顏色的地名(紅土廟、青塔胡同、白堆子、藍靛廠、黃瓦門……);以及已化為歷史煙雲的寺廟、衙署的地名(大佛寺街、弘善寺、兵部窪、戶部街、理藩院夾道……)和一些有「怪味」的地名(奤夿屯、醉葩胡同、大耳胡同、嘎哩胡同、嘎嘎胡同、五根檁胡同、迎門衝、怪村、岢屯……)等都是有意思的話題。
那些以市場、商品、食物命名的,以建築物和名勝古蹟命名和地形景物河湖命名(八道灣、十八半截、三裡河、七裡渠……)等也使北京地名更加豐富多彩,如認真挖掘,對豐富北京文化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