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海首家蔦屋書店在「上生新所」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正式開業。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上海報導城市更新除了追求老建築的改造更新之美,還應重視空間、景觀、人、功能等各方面的優化交疊。12月24日,上海首家蔦屋書店在「上生·新所」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正式開業,通過將老建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使城市更新煥發出鮮活生命力。
這家蔦屋書店所在的「上生·新所」,位於被譽為「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的新華路歷史風貌區,園區由萬科集團更新後在2018年對外開放,形成了集辦公、娛樂、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業態於一體的國際化文化藝術生活圈。園區內不斷更新的文化藝術與生活方式業態,讓這一區域再度成為上海都市中充滿活力、具有影響力的地標。
書店的主體是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在1924年設計建成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經歷從早期社交休閒場所到科研基地的歷史積澱,如今在城市更新之後又用博物館般的場景設計,構築起一個2000平方米左右的全新藝術文化策源地。
「城市品質的構建將決定城區未來發展的能級、可持續性乃至競爭力,決定長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的目標實現。」長寧區委常委、副區長岑福康表示,長寧區始終致力於以城市更新和精細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品質,遠不止步於工程意義上的城市物質更新、環境更新和空間更新,而是「人本價值」、「共建共治共享」、「五個人人」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等城區定位中的重要部分,這是長寧城區發展軌跡中最有溫度的一條脈絡。
作為新店開業的第一期主題,「城市美學踐行者」與上海城市更新「網紅」案例上生·新所契合程度極高。與其它書店不同的是,蔦屋書店內不另設暢銷書展臺,取而代之的是特別主題展臺,在舒適的整體空間氛圍裡,為來店客人構築「令人憧憬的生活方式」。
在布局設計上,上生新所蔦屋書店的一樓與建築的歷史底蘊相得益彰,完整保護與展現了原有建築中的壁爐、柯林斯柱等特色部分,呈現極具古典建築美學的空間。這裡以「磨練知性」為主題,提供雜誌、文學、歷史、人文類書籍,設有文創周邊、咖啡飲品等專區。近期將限時展出日本雕刻家名和晃平的雕塑系列《Particle》,以及收錄在其作品集《METAMORPHOSIS》中的視覺圖像。
而書店二樓營造出的則是一個現代感的空間,與歷史感形成強烈對比。這一層的主題為「收穫感性」,設有酒吧、畫廊、藝術品等專區。讀者可以邊走過長達33米的藝術長廊,邊欣賞中國書法家許靜的書法作品展「凝」,還能找到世界各地的藝術書籍和周邊,將以繽紛多彩的藝術形式與風格帶給藝術愛好者多元化的觀賞體驗。
「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萬科上海區域事業集團執行長張海表示,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改造,讓歷史文脈得到傳承,片區特色得以發揮,讓居民能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年輕人有奮鬥的空間,讓「上生新所」成為有生活、有文化、有溫度的活力社區。
目前,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入店實行預約制,預約通道已於12月21日開通,市民可以通過「蔦屋書店」微信小程序和「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