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海鮮叻沙(laksa)

2021-02-17 料理魔法書

幾年前去過一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被南洋風味的叻沙迷住了:明亮的色調,厚重的酸辣調和了椰漿的濃鬱香醇的湯底,鮮甜的大蝦和各色海鮮,爽口的豆芽,入味的粗米粉...

今天忽然想吃點重口味的,就煮了這鍋laksa。美中不足的是偷懶沒放炸豆泡(但還是很推薦的,飽滿地吸足了叻沙湯汁的炸豆腐,一口咬下去,非常暢快...)

對了,這次用的叻沙醬是在逛blt超市時買的,個人覺得比之前吃過的其他牌子的味道都更正,香茅味道灰常濃鬱,在此小安利一下~

原材料:

萬福牌南洋咖喱叻沙風味醬120g(含蝦米、小茴香、香茅、薑黃、辣椒等),椰漿200g(一定要有!),清水800ml,泰式米粉(米粿)2人份,海蝦6隻,蛤蜊肉(熟)100g,綠豆芽150g,豇豆50g,魚露1茶匙,蔥花少許

其他可選食材:炸豆腐,魚蛋/魚餅,雞蛋,薄荷葉

步驟:

1.準備好所需的米粿、椰漿、叻沙醬、蔥花等。豆芽和豇豆洗淨、瀝水。2.湯鍋中加清水煮開,下入米粉煮熟,撈出,碼入碗中。然後焯燙綠豆芽和豇豆,碼在米粉邊上。

3.另起一炒鍋,倒入少量植物油,燒熱後放入海蝦,中火煎至兩面蝦皮起皺,用鍋鏟用力壓一壓蝦頭,讓蝦油充分煸出。蝦和蝦油盛出備用。

4.湯鍋重新加熱,放入叻沙醬、清水800ml,煮沸後倒入椰漿攪拌,同時下入蛤蜊肉、蝦、蝦油,再次煮沸時加魚露調味。

5.煮好的湯連同蛤蜊、大蝦一起倒入裝好米粉和蔬菜的大碗裡,浸泡兩分鐘就可以吃啦!

謝謝你的喜歡😘

相關焦點

  • 叻沙,其實不僅只有咖喱味.
    作為東南亞娘惹菜餚的招牌之一說到Laksa的起源,各個流派都各執一詞,但我更願意相信那個象徵家庭和睦並讚美勞動女性的版本:中國男子下南洋時在當地找到真愛,妻子在丈夫的煮麵條的湯頭裡混入本地特色香料與椰漿,並加以雞絲海鮮烹飪,豐盛濃鬱的Laksa應運而生。在上海,不管正宗與否,Laksa在各大東南亞風味餐廳裡均有售賣,其中不乏一些價廉物美的選擇。
  • 叻沙、肉脞面、肉骨茶……探尋新加坡之味
    海南雞飯、肉骨茶、肉脞面源起於中國南方;咖喱魚頭的家鄉在印度;沙叻、黑果燜雞是馬來人和華人共同創造的娘惹菜的代表。但在今天,它們的共同身份是新加坡。 跟嶺南地區的腸粉的多樣性很像,在新馬地區,流行著近10種叻沙,每種的原料和做法都有細微的區別。 最常見的,是咖喱叻沙(curry laksa)和亞參叻沙(Asam laksa)。
  • 新加坡 叻沙 濃濃娘惹味,片片星洲情
    而在眾多南洋小吃中,有一種麵食最為惹味,它就是叻沙(Laksa)。今天要推介的就是其中的人氣王—新加坡東海岸加東地區的328加東叻沙,實力老鋪—位於小印度邊上的結霜橋叻沙。提到新加坡,就不得不提一個詞—娘惹(Nyonya)。最初,娘惹指的是過去定居馬六甲海峽兩岸的華人與當地馬來人婚配的後裔中的女性。
  • 拾味劇場No.5期 | 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叻沙
    清香的椰漿味在鮮甜的湯底和濃鬱的酸辣咖喱味中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橙紅色的咖喱湯汁和白色的米粉在色調的搭配之中也顯得相得益彰,這是一碗叫做laksa(叻沙)的南洋料理。Laksa在馬來文中其實就是咖喱面的意思,是娘惹料理中的一道經典。娘惹是早期的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女孩就叫做娘惹,男孩則被稱為峇峇,他們也被稱為土生華人。娘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據說是當時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部分隨行人員和當地的馬來族通婚生下的後裔。中華文化和馬來文化碰撞融合 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娘惹文化。
  • 12年做一碗'娘惹叻沙面'是怎樣的味道?
    做娘惹叻沙面這件事對於佔叔來說簡直是『與生俱來』的技能作為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僑
  •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Laksa叻沙到底是什麼?
    叻沙在馬來語中指的是咖哩面(或香料面),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的代表小吃之一,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娘惹料理,因為娘惹料理通常都是私傳,因此各家叻沙做法不同,有著多樣的口味,最常見的是咖哩叻沙或亞參叻沙:前者在口味偏甜的南馬及新加坡相當盛行,一大特色是會加咖哩及椰漿;後者的口味偏酸辣,多見於中馬、北馬地區。
  • 吃一口娘惹的味道,回到馬來西亞
    圖省事的,到中午甚至晚上,再澆上一份咖喱牛肉或海鮮,那就是一頓單人份正餐。東方文明傳統都講究嚴父慈母。如果說椰漿飯是中正平和、中規中矩管你飽腹的「父王」,煎蕊(Cendol)就是風情旖旎、治癒系的「母后」。
  • 正宗馬來西亞娘惹叻沙風味泡麵,吃一口就上頭!
    (娘惹菜,圖片來自網絡)什麼是叻沙?(東南亞香料,圖片來自網絡)娘惹叻沙的之所以可以成為娘惹菜的代表,是因為它的配料種類眾多,烹調細節煩瑣,所需香料都是用純手工搗碎,並用土鍋炒制,這樣才能保持原汁原味。
  • 最近我與東南亞有個約~(附叻沙醬、娘惹醬做法)
    叻沙醬:叻沙(lè shā)是新加坡的一款特色美食,酷似中國的酸辣粉,其大致做法是將辣椒、黃姜、叻沙葉(又叫越南芫荽、越南香菜,帶有一股咖喱味,若購買不便可加少許咖喱粉代替)、檸檬葉等搗碎,入鍋炒出香味後加湯,以蝦膏、椰漿調味,放入粗米粉煮熟,配上魚肉、豆腐泡、鮮蝦等輔料,酸鮮辣香,有濃重的熱帶香草氣息。
  • 有一種新加坡式的浪漫叫「娘惹」珍寶海鮮
    很多人知道「娘惹」這個詞恰恰是從娘惹菜開始的,在這一道道濃鬱辛香的美味背後,是一個南洋特有的族群。自15世紀起,不斷有華人飄洋過海「下南洋」。定居南洋後與馬來女子聯姻所生的後代被稱為土生華人(Peranakan),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便是「娘惹」(Nyonya)。「娘惹」秉承了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所以「娘惹」們出嫁前就個個是烹飪能手。
  • 廈門吃貨︱這碗咖喱叻沙吃下去,可以從廈門感動到馬六甲!
    這是南洋叻沙。海鮮咖喱叻沙的辛辣風味,混著米粉的甘香和豆芽的鮮嫩,再加上小管(魷魚的一種)和花蛤的鮮甜口感,就是最正宗的娘惹風味。(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和馬來菜合併而來的,最注重各種香料醬汁,味道偏濃,以甜酸、微辣為主。) 小管是白灼過的,實在的一整隻擺在碗裡。
  • 京津冀食材包 | 咖喱叻沙口水橫流,神奇食材佛系度夏!
    「出門一身汗、進門一身汗,一天就想泡水裡」是這周帝都人民的真實寫照夏季暑熱難耐大動灶火是萬萬不要的尋常食物也一定滿足不了你們挑剔的味蕾所以本期三刻君為你準備了兩道個性鮮明人生必嘗美食之一「叻沙Laksa」源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峇峇文化,是一種傳統麵食料理。沒聽過峇峇?但「娘惹(Nyonya)」你一定知道。
  • 初次嘗試的新加坡口味 Laksa 叻沙
    ,第一次做,個人覺得口味還算地道,用了新加坡買的叻沙醬,不過最後還是加了點料,才滿足廚娘挑剔的嘴!* 自製蝦餅3塊,豆乾2塊,鮮蝦2隻,雞蛋1隻,米粉150g;* 叻沙醬60g,椰漿粉50g;* 叻沙醬&椰漿粉供參考,如需購買,可留言喲!PS: 廚娘的自製東南亞醬料&小食,將來也會出品喲,敬請期待!
  • 酸、甜、鹹、辣、鮮五味交織 | Nooseadles全新加東叻沙湯,感受獅城新加坡的滋味
    這就是新加坡去過新加坡的朋友都知道,南洋美食裡有許多經典之作——芒果糯米飯、沙爹烤串、咖喱蝦、冬陰功……但很多人都認為,laksa(也叫「叻沙」或「瀨沙」),無疑才是最具代表的南洋小吃。叻沙大致分為兩個門派:① 來自新加坡門派的         加東叻沙(Katong Laksa)② 來自馬來西亞門派的的   亞三叻沙 (Assam Laksa)這兩個門派就像中原的少林武當,各掌一片天地,既有淵源,又風格迥異!
  • 什麼是「性感」的新加坡叻沙
    而在眾多新加坡小吃中,有一款主食最為惹味,它就是叻沙 (le 四聲)。328加東叻沙的配料十分豐富除了各種蛋白質滿滿的海鮮外最上面還會配有切碎的叻沙葉米粉爽滑,配料多汁他家的湯頭的口感特別好給人說不清道不明的鮮甜口味在328加東叻沙店主的心中
  • 溫暖的治癒----叻沙風味湯麵
    我的微博:@紫色透明我的APP:小紫說菜(下載方式:Apple App Store搜「小紫說菜」)小紫愛叻沙,好無抵抗能力的那般愛著。機動食材我會根據手邊現有的食材,多搭配一樣,比如鮮蝦、蘑菇、豆芽、魔芋等,讓自己吃的更顯豐富些。
  • 菜系中的混血兒,神秘的東南亞「娘惹菜」到底是什麼?
    最近一部關於馬來西亞文化的熱播劇《小娘惹》再次在網上翻拍上線。不顧一切地追劇,沒曾想過自己還沒有等到家族大戲就被劇中的馬來西亞美食(娘惹菜)的鏡頭深深吸引住了,瞬間的小殼感覺到是在看美食科普片,我想追劇的小夥伴也和小殼一樣,也想嘗嘗鏡頭前的娘惹美食。
  • 《小娘惹》惹爭議?遠在南洋的娘惹,憑啥還要遵守「三從四德」?
    上次咱們講到了《小娘惹》背後那些移民南洋國人歷史,這些華人在當地紮根,有的會跟當地居民結婚成家,於是結合的後代,女孩子叫娘惹,男孩子叫峇峇。 (電視劇《小娘惹》無疑也透露出傳統儒家思想) 娘惹菜、娘惹瓷器,無疑凸顯出中華文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