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娘惹的味道,回到馬來西亞

2020-12-21 澎湃新聞

吸引人的旅行目的地分兩種:別人的生活而令你神往,但深度體驗過一次就可以,因為那終究是別人的,本質和你無關。而另一種,生活著一群熟悉的陌生人,那裡的人間煙火透著濃濃的人情味,讓你欲罷不能。

馬來西亞,顯然屬於後者。那裡最令我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叫做娘惹。

檳城峇峇娘惹(僑生)博物館 馬來西亞旅遊局 供圖那是北京奧運前夕,獨立戲劇剛剛起勢,一位圈內朋友拉我去看一部新戲。「導演、編劇是位馬來西亞華人才子,中戲的第一位該國博士。」而這位顏永祺博士的戲,就叫做《娘惹艾美麗》。乍一聽,我以為這戲講親子矛盾和代溝。結果濃濃的南洋風情把我迷上了。

這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長著你熟悉的黃色面孔和黑眼睛,語言卻在國語、馬來語、粵語或閩南語、英語間不斷切換、偶爾夾雜並用。他們把中華民族的生活搬到千裡之外的南洋,又對當地馬來人、印度人、印尼人以及後來歐洲殖民者兼收並蓄。他們守著明朝傳下來的正統華夏禮法,卻又接受了英式教育,其中的上層更是善於享受與接受各種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潮……

馬六甲大伯公廟,各族人民都把鄭和奉做神明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為 黃哲 攝之後,新加坡華語電視劇《小娘惹》再度火遍華人世界。這次與其說是被迷上,不如說被饞壞了。片中出自她們巧手的各種娘惹美食,再加上事無巨細的過程演示,讓眼睛大快朵頤。

娘惹美食讓華人美食家蔡瀾為之「站臺」。如果沒有這場改變世界的疫情,也許此刻我就在馬六甲17路終點站的葡萄牙村,喝著新鮮的椰子、吃著魔鬼魚,度過換季時空氣品質最糟糕的這一陣。

五六百年前來馬六甲定居的葡萄牙後裔。娘惹美食吸取了包括土生葡人在內的各族美食精華。疫情在全球範圍尚不樂觀,還好馬來西亞旅遊局攜手北京的14年馬來西亞老店——馬六甲傳奇,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娘惹美食節,讓旅行和美食愛好者在這個心比天更涼的寒秋,在眼球和舌尖有了一份熱辣並溫柔著的慰藉。在娘惹美食節的菜單上,有一道菜赫然寫著「馬來西亞國飯」字樣,這就是椰漿飯(Nasi Lemak)。雖然聽上去平淡無奇,絕對優勢成分也只是米飯和椰漿,但作為低調卻絕不簡單的娘惹美食一份子,除了班蘭葉、香茅、薑黃這些增香的,起碼得加了小鳳尾魚、烤花生、炸蕹菜、全熟蛋、叄峇醬和黃瓜片,才能叫做椰漿飯。

馬來西亞國飯(椰漿飯)就像燒麥之於呼和浩特各族同胞,每個馬來西亞人無論民族,都習慣用這份奶白色的清香開啟一天的味蕾,無論它是被大城市的報紙、小鎮的麻漿紙或香蕉葉包住賣的。圖省事的,到中午甚至晚上,再澆上一份咖喱牛肉或海鮮,那就是一頓單人份正餐。東方文明傳統都講究嚴父慈母。如果說椰漿飯是中正平和、中規中矩管你飽腹的「父王」,煎蕊(Cendol)就是風情旖旎、治癒系的「母后」。

雖然菜單上它按大馬華文的普通話寫作「珍多冰」,我還是習慣按包括柯以敏和李宗偉在內的檳城人的叫法,稱它為煎蕊,只因這一譯名更為形神兼備和信、達、雅些。

煎蕊的名字來源於這道甜品特有的粉條,以粘米粉加入大量班蘭葉汁打製成,形同嫩綠待放的花蕊,而且必須每天現做、保證其味道如同花蕊般沁吐芬芳。

煎蕊(珍多冰),是最具娘惹特色的冰飲。先打半碗刨冰,然後放入紅豆、紅糖,舀一勺軟Q的綠色粉蕊,再滿滿澆上新鮮椰奶,這才是一碗合格的煎蕊。椰奶的醇厚鮮美、煎蕊的軟糯溫香、紅糖和紅豆的厚重甜膩,再配上無數粒刨冰碴在唇齒間爆裂溶解。地處熱帶核心,終年烈日的馬來西亞,覓一陰涼處捧上這麼一碗吸溜著,實在是人生剛需。

國王和王后只能各有一位,文武百官卻是各顯神通、步步登「糕」——這就是在2008和2020兩版《小娘惹》中都一下子徵服吃貨觀眾的娘惹糕們。這些妖豔、口感卻不過分奇淫的糕點,或許也正是娘惹生活哲學的擔當。

九層糕、曼煎粿、紅龜粿、烤木薯糕、阿榜糕、蜂窩餅……其實在馬來本土的歷史都不會早於鄭和下西洋,都能從中國尤其華南各地找到原型,然後被娘惹們吸納了不同族群的「糕」招之後,被自主研發成了娘惹糕家族的一員。

娘惹糕的主要材料並不多,更是就地取材的平易貨——無非椰子、班蘭葉、糯米、木薯、豆類,最多鹹味的再加上一點魚肉和蝦醬。

馬六甲雞場街,正在現場製作娘惹糕的峇峇和娘惹但就是靠這麼幾種有限的大路貨,小娘惹們在婆婆奶奶們的指揮和傳授下,就生生通過不同的搭配和調製手法,能做出樣式豐富、色彩斑斕、甜味正好、口感更是對沒牙的老幼都無比友好的娘惹糕。但在大多數民族的料理尤其是糕點中,同一品相搭配不同的元素,看上去總是大同小異。靠幾樣材料變出無數賣相,娘惹們難道都是魔術師?某種程度上是的,她們點石成金的「魔水」,其實還是就地取材——班蘭葉、蝶豆花、洛神花、拉米葉……都是馬六甲海峽東岸俯首皆是的廉價植物。

但這些植物的汁液,加入米麵之中,除了帶來不同的色彩外,還會附贈這些花草的特殊香氛,甚至糕已下肚,但依然口有餘香、吐氣如蘭。

但有一種顏色,是絕不會出現在娘惹的糕點盤甚至整張餐桌的,那就是藍色。在峇峇娘惹文化中,藍色尤其深藍色是喪葬的專用色。只有在葬禮的招待會上,才會出現以深藍色為主的娘惹糕盤。而大部分歡聚的場合,原本藍色的蘭花類汁液,也要和別的汁液調合成別的顏色。

至於這個門道,還是我第一次去馬來西亞時,在舊版《小娘惹》的重要取景地、馬六甲娘惹博物館裡學到的。在那座飛簷鬥拱和文藝復興花窗兼容、卻沒用一顆釘子的華麗大宅,有著關於娘惹生活的一切。

峇峇娘惹的大宅裡,西式建築和傳統中國禮法布局和諧統一。娘惹美食節當天,馬來西亞駐華大使夫人帶頭、在場的全體馬方女性,無論老少和族裔,全都身穿傳統娘惹服裝紗籠。也是拜那座包羅萬象的娘惹博物館所賜,我得以禮貌而準確地稱呼她們——紗籠上只以一根精美長胸針固定的,是未婚的Miss,至於同樣位置上是一大數小「子母」扣的,則準確地表明了她的家庭角色,理應毫不猶豫地稱之為夫人。我很喜歡椰漿飯,每次去馬來西亞都必吃,但每次旅行只吃一頓也就夠了。因為各地的椰漿飯配料味道,總是大差不差。在大馬,無論走到哪個城市,我必須吃一碗當地的叻沙(laksa)。別看在該國地位低於椰漿飯,但叻沙就像是最棒的演員,到一處就換了個人設,卻永遠閃耀全場。

雖然是娘惹的發明,但Laksa這詞卻源自於古印度梵文,指意數量非常多的意思。

每座馬來西亞城市都有自己的那碗特色叻沙雖然,至今印度本土和大馬當地的印度檔並沒有一樣食物和叻沙有關,但這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叻沙有數不清的口味:數百年來,不計其數的華人不斷下南洋,包括飲食在內的生活習慣上,與不同民族的當地土著以及殖民者不計其數地雙向交流,同時必須根據每個落腳地那千差萬別的物產基礎因地制宜。

馬六甲和檳城是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兩大土生華人佔據主導地位的城市,自然也是峇峇娘惹文化一南一北的兩大代表。

辛亥革命離不開檳城(舊稱檳榔嶼)峇峇們的大力支持兩者的瑜亮情結可謂是全方面的:檳城那份《光華日報》曾是孫中山宣傳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陣地。二戰抗日時期,馬六甲的峇峇群體是海外華人中公認出錢出人出力最大的一群。到了和平年代,南北馬華人之間的互不服氣,更是集中體現在一碗叻沙上。在馬六甲為代表的南馬叻沙,會默認為椰奶加咖哩口味。1960年代才從馬來西亞獨立建國的新加坡人,也是吃著這樣的叻沙長大的。

只不過更為西化的新加坡華人,習慣把瀨粉切成小段,這樣就可以只用湯匙而不必用筷子了。而檳城為中心的北馬人,對此會莫名其妙:加了大量椰奶的咖哩湯頭,配雞絲、豆芽、血蚶、蝦、水煮蛋……那哪裡是叻沙?分明是咖喱面麼!

在檳城人看來,酸酸的亞叄叻沙才是人間正道。亞叄(Asam)在馬來語中即表示酸味,又是酸豆樹、也就是羅望子的果實。這一果實和美味的多種淡水魚一起,再加入姜、香茅、紅蔥頭、辣椒、馬拉盞醬等吊湯,煮熟瀨粉,再加入黃瓜等蔬菜配料,最後切不能忘記一滴入魂的蝦膏,這才是一碗正宗的叻沙。

當然,這碗亞叄叻沙在北馬各地的出品也因地制宜,但總是大同小異。比如靠近內陸中央山脈的重要華埠怡保、會用更酸辣的湯底來去溼氣,而最北的小城玻璃市的湯底則公認更加鮮美,因為那裡用盛產的鰻魚來吊湯。美國ABC新聞網曾在2011年,把亞叄叻沙評為年度全球top50美食中的第七名。

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上,馬來西亞大使夫人用亞叄醬親手烹製了大蝦,果然美味異常。而巧的是,曾在檳城行醫和策劃革命的中山先生,同樣是這一味道的鐵桿粉絲,如今他廣東中山翠亨村的故居,還有一棵國父於少年時手植的酸豆樹。

孫中山也被寫在了馬來西亞國家的歷史裡。所有關於娘惹味道和馬來西亞的記憶,因為一場娘惹美食節,就這樣被旅行家兼老饕們像拼圖一般清晰復盤。(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的「娘惹王子」來襲東莞,邀你嘗「皇族菜」!!
    在東莞,有一家馬來西亞餐廳的廚師長不得了,他幫馬來西亞皇室煮了8年的菜,是皇室御廚其中一員。老闆告訴小編:「馬來西亞有9個皇室,陳師傅是給其中的一個皇室做菜。」想不到,在東莞也能嘗到「皇族」吃的菜。馬來西亞菜,以顏色鮮麗豐富見長著稱,以蒸、煮和炒為主。但是,這並不等於馬來菜就全是濃味菜,「南洋老爹」就是個特例!
  • 邂逅馬來西亞 暢享娘惹風味 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在蘭州開幕
    11月27日,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開幕式在蘭州凱悅酒店舉行。此次美食節為期十天,將持續至12月6日。馬來西亞美食素有「最亞洲美食」的美譽,而娘惹菜更是馬來西亞美食的特色菜系之一,融合了中國菜與馬來菜風味的娘惹菜具有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的同時又不失清爽。「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是疫情發生以來,馬來西亞方面聯合中國地方政府部門舉辦的首次大型美食節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娘惹菜是中巴友誼最好的見證之一。
  • 《小娘惹》被評為美食節目?馬來西亞取景只為了拍正宗娘惹美食
    後來這部劇被引進國內,熱度也很火爆,堪比《還珠格格》,舊版的《小娘惹》成為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為新版播出帶去了很大的觀眾緣。新版《小娘惹》,劇情完全照搬原版,甚至劇中飾演山本洋介的演員戴向宇,都是舊版演員,這雖然讓觀眾有了一絲熟悉感,但是還是感覺有些怪異,男主一樣,劇情一樣,這樣的翻牌有何意義?
  • 馬來西亞帥小夥在廈門核心商圈開了家娘惹菜,4元就能吃飽
    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合併而成的馬六甲菜餚,傳統中國菜與馬來香料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在廈門有家小店也能吃上正宗的娘惹菜,店名就很直白,就叫「小娘惹廚房」,位於美麗的篔簹湖畔,狐尾山腳下。這裡是有名的濱北中央CBD商務區,是外國人聚集的官任社區。
  • 探店 | 吃馬來西亞菜怎麼能不穿著娘惹服?!
    不妨來這裡看看玖雲馬來西亞餐廳主廚還是個酷酷的馬來西亞人哦(女主廚)聲明一下:下圖是我,不是女主廚 = =我朋友很了解我,她問我:你什麼時候來我們店,可以安排你穿娘惹服拍照哦!!我立馬就跟她約了周末是的!吃東西已經不能吸引到我了,只有說拍照的時候,我才會兩眼放光不過,你們不要以為穿娘惹服是我的特權,因為我要寫微信推送?其實並不是所有到店裡吃飯的小姐姐,如果想穿,都可以跟老闆說。
  • 《小娘惹》火遍華人世界,各種娘惹美食,令你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
    大家好,我是小七,前段時間火遍整個華人世界的電視劇《小娘惹》,讓很多人都不由得饞上了娘惹的美食,這裡除了美食就是令你欲罷不能的煙火味道,走吧,和小編我一起去這裡看看吧。馬來西亞顯然屬於後者。那是我最喜歡的煙火味,叫娘惹。這個團體怎麼樣呢?它們有著你熟悉的黃色臉龐和黑色眼睛,語言卻在國語、馬來語、粵語或閩南語、英語之間不斷轉換,偶爾夾雜並用。它們將中華民族的生命帶到了千裡之外的南洋,並將它們與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印尼人和後來的歐洲殖民者聯繫起來。
  • 12年做一碗'娘惹叻沙面'是怎樣的味道?
    佔叔是在娘惹菜系的香料氤氳中長大如今,年近60的佔叔已從事餐飲行業12年之久對娘惹菜系各種香料運用輕車熟路『好面講湯』這是佔叔做面最講究的原則每碗麵湯都是用30多種香料研磨成粉熬製而成「麵湯所用到的香料全部是從馬來西亞運來,每碗湯保持絕對正宗的馬來西亞娘惹菜系味兒
  • 正宗馬來西亞娘惹叻沙風味泡麵,吃一口就上頭!
    (2015年第4名;2016年第3名;2017年第4名;2018年第4名;2019年第5名)熱愛東南亞風味的梨子在榜單中發現了它,買回來吃的第一口,就有種挖到寶藏的感覺。先把洋蔥、南姜、黃姜、香茅、紅辣椒炒出香味,再加入煮熟去骨的魚肉和椰漿一起熬製,這樣叻沙湯汁就煮好了,吃的時候加入蝦、魚片和粗米粉,然後撒上麻瘋柑葉、姜花和酸柑汁,就是一碗正宗的娘惹叻沙了,烹煮叻沙湯汁很需要些功夫,但是如今有煮好的湯包可買到,只需要加入椰漿和自己喜歡的配料,就能享受娘惹美味了。
  • 娘惹是什麼意思?娘惹文化是什麼?《小娘惹》?
    娘惹指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也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新加坡都比較多。馬來西亞娘惹文化裡娘惹是對女性的尊稱,現在還有娘惹嗎?娘惹是什麼意思?娘惹文化是什麼?娘惹的由來1、在明代有一批來自大陸的移民定居在馬六甲,也有一說是陪同漢麗寶公主下嫁馬六甲國王的五百童男童女繁衍的後代,他們融入了當地社會、語言及習俗受了當地文化的影響,但他們仍堅持中華傳統,信奉佛道,沒有被穆斯林化
  • 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娘惹菜:中國走向海外的見證
    01峇峇娘惹(baba nyonya)是馬來西亞地區對於土生華人的稱謂。這種文化的形成,承載了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中華文化與南洋土著文化交融的見證。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甚至非洲等地重要的經貿路線。
  • 68元就能吃到米其林三星大廚做的地道馬來西亞料理,三店通用,終於等來這家小娘惹廚房的福利!
    專做地道馬來料理的小娘惹廚房來自馬來西亞的米其林三星的主廚把正宗的馬來風味帶來廈門誘人娘惹菜,濃濃異國風味要有人推薦才找的到的低調高品質好店 小娘惹廚房 頭牌粉絲福利娘惹是早期馬來西亞人與華人通婚的女性後代,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合併而成的馬六甲菜餚。在廈門的大學路、官任路、呂嶺路都能見到這家小娘惹廚房,在眾多店鋪中不算特別亮眼,卻是最特別的存在。
  • 甘肅蘭州舉辦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美食為「媒」掀起「一帶一路...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11月27日,以美食之名塑起蘭州與馬來西亞的文化橋梁,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在蘭州凱悅酒店盛大開幕。同時,還舉辦了中國(甘肅)—馬來西亞商貿、美食、文旅推介會。近年來,甘肅省大力弘揚隴原餐飲文化,提升甘肅餐飲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精心打造隴菜體系,促進甘肅餐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把「甘肅好味道」和甘肅飲食文化不斷推向全國,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餐飲業已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中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
  • 在蘭州品味舌尖上的「大馬」,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強勢來襲!
    11月27日下午,由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事館、甘肅省商務廳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共同主辦的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在蘭州凱悅酒店舉行,本次活動將持續至12月6日。活動現場馬來西亞是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國家,馬來西亞美食素有「最亞洲美食」的美譽,而「娘惹菜」也是融合了中華美食和馬來當地風味,是中馬深度交融的歷史寫照。
  • 藏在廈門沙坡尾天台的娘惹餐廳,味蕾帶你去馬來西亞,好吃又好拍
    不能出國的日子,再加上近日《小娘惹》的熱映,想吃大馬料理的心啊,蠢蠢欲動!在廈門沙坡尾,有加天台餐廳,就是主打娘惹菜系,店名也很可愛,就叫「小娘惹廚房」!這個位置真的是藏得很深,在服裝店裡面,跟著導航後抬頭才發現招牌。
  • 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昨開幕 為期10天 滿足吃貨的味蕾
    11月27日,由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事館、省商務廳、省政府外事辦主辦,蘭州凱悅酒店、中國馬來西亞商會西安分會、甘肅駐馬來西亞商務代表處承辦,為期10天的馬來西亞娘惹美食節在蘭開幕,以「一帶一路」串聯起蘭州與馬來西亞之間的美食文化交流。
  • 5種經典馬來西亞娘惹菜,你吃過哪一種?
    可以確定的是:每一道娘惹菜的背後,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香料調配而成。以至於每一次的嘗試,都像一場味覺的冒險,為了加深大家對娘惹菜的認知,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道經典的娘惹菜系,看你知道幾種?3、沙爹串:它的味道是偏甜的,而非想像中的鹹香微辣,非常好吃。
  • 去馬來西亞必吃的6種小吃,能吃到第3種是幸運,吃不到是沒緣分
    第二種:檳城麻芝(明星推薦)麻芝有點類似於我們常見的驢打滾,區別在於我們吃的驢打滾外面裹著的是黃豆粉,麻芝外面裹著的是芝麻、黃豆等各種食材磨成的粉。很多有名的藝人和主持人都非常愛吃這個美食,據老闆說,一些香港藝人去到馬來西亞工作都會專程飛到檳城吃麻芝,可見這是一款多麼令人吃過就會掛念的美食啊!
  • 舌尖上的馬來西亞!
    每一民族的菜式,依據它本身的分支,在大同之中又展現些小異,而土著民族也擁有各自獨特的佳餚。一般馬來餐和印度餐在味道上較為辛辣,而中餐則較為清淡,日本料理和中東美食逐漸受歡迎,而西餐則隨處可見。所以說馬來西亞是吃貨們的極樂天堂,任何地方都可以吃到美味的小吃,無論是吉隆坡、檳城還是雪蘭峩隨處可見的美食,保證你一個星期不重樣!風味早餐椰漿飯是一種既香又辣的飯食。
  • 一口吃出半張世界地圖——叻沙,華人創造的馬來西亞美食經典
    第一次吃叻沙是在澳門,幾乎滿座的一間小餐廳,依靠「群眾的智慧」:人多的食肆味道差不到哪兒去,點了一碗,濃鬱香辣,異常開胃,便記住了「叻沙」這味美食。要吃地道的叻沙得去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檳城號稱小吃之城,它在大馬食客心目中的位置,就像四川成都於中國食客那樣。
  • 小娘惹,除了好菜還有漂洋過海的鄉愁
    雖然價格不菲,但百年古宅的芳容仍然值得一看。檳城喬治市集中保留了不少珍貴的土生華人文化遺產,2008年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這裡也是馬來西亞家喻戶曉的知名景區,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檳城喬治市保留了不少珍貴的土生華人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