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洗手為進入隔離病房做準備的丁淑怡,忽然聽到鼻梁上方傳來細微的輕響,緊接著,眼前的世界出現扭曲。她取下眼鏡,發現鼻託的螺絲掉落了。當時是2月21日晚上10點,這個班次她要上到凌晨3點。
丁淑怡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武漢的護士,這是她來武漢8天後,遇到的第一個棘手意外:此時的武漢,哪裡能修配眼鏡呢?
沒想到,第二天中午,她就收到了一副新眼鏡。這一副小小的眼鏡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老公半夜接到求助電話
一夜沒睡他忙開了
丁淑怡是300度近視,加50度散光。她不知道自己的眼鏡怎麼突然會壞,這副眼鏡是她去年新配的。也許是和護目鏡有關,之前很多戴眼鏡的醫護人員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護目鏡太重,時間久了,近視鏡就被壓壞了。
無奈,丁淑怡只能找到一根縫線稍稍固定住鼻託。她很忐忑,怕出意外。在給一位阿姨抽血時,她低頭準備進針那一瞬間,眼鏡歪了。那一刻,她全憑感覺進針,還好多年的技術發揮作用,見血成功。
接下來的時間,丁淑怡度日如年,「本來戴上護目鏡就影響視力,眼鏡再不給力,那就如同瞎子了……整個班下來,都提心弔膽。」
回到酒店的丁淑怡焦慮得睡不著覺,給在杭州的老公褚陳恩打電話。老公安慰她,「別擔心,有我呢。你趕緊去睡覺,其他的事交給我。」
出發去武漢前,老公送別丁淑怡。
接完老婆的電話後,褚陳恩再也沒睡著。他先在朋友圈求助,雖然聯繫到了在武漢的人,因為出不了門,也沒辦法;他想過在杭州配副眼鏡快遞到武漢,但往武漢的快遞也不太暢通;他在微博上尋找武漢志願者,未果……
「我突然想到,大眾點評上不是可以送外賣嗎?我就在她住的酒店附近查找眼鏡店,可以通過外賣送一副眼鏡。」
那天後半夜,褚陳恩搜索到四五家丁淑怡所住酒店附近的眼鏡店。
第二天早上,他打出了第一個電話:「我老婆是浙江過去支援的護士,眼鏡壞了,能不能幫忙修理?」老闆非常熱心,但他現在出不了小區,店鋪也開不了。不過給了褚陳恩一個電話,說這是位眼科醫生,可能有辦法。
20多年沒配過眼鏡的董事長
視頻學習配眼鏡
褚陳恩打給的這名眼科醫生,是45歲的陳慶豐。他是溫州人,在武漢生活了十多年,和哥哥開了一家眼視光醫院。
接完電話的陳慶豐被褚陳恩感動,「覺得他是位好老公,他在那麼遠的地方,牽掛著老婆。他老婆又是到武漢來支援的,而我們就在當地,肯定要幫這個忙。」
丁淑怡不是第一位因為眼鏡求助陳慶豐的醫護人員。從大年初一到現在,陳慶豐和哥哥陳慶申已經為20多位從外地來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修配眼鏡。
早上10點左右,丁淑怡接到了陳慶豐的電話。
「她問能不能再配副新的,做備用。」陳慶豐滿口答應,「答應後我就覺得自己應得太快了,因為我只會驗光,配鏡磨鏡片要靠我哥,而且我哥也20多年沒做過了。」
眼視光醫院員工此時都不在,配鏡師傅自然也沒有。
「我20多年前磨鏡片都是手工,現在是電腦操作。」陳慶申也有些犯難,他是公司董事長,多年沒上手了。雖然之前在配鏡師傅的視頻指導下配過一次,但他依然不熟悉。最後還是要師傅再次視頻教學。
配眼鏡的陳慶申
48歲的陳慶申有些笨拙地打開電腦儀器,現學現做,「師傅平時三五分鐘就完成一副眼鏡,我那天做了快半個小時吧。年紀大了,學得有點慢。」
在配鏡之前,他還和丁淑怡視頻通話,「根據她的臉型配色、選框,我要給她配一副既舒服又好看的眼鏡。」
陳慶申為她選了一副不帶鼻託的眼鏡,避免再出意外。
中午12點一刻,陳慶申帶著配好的眼鏡和朋友王金國一起趕往丁淑怡所在的酒店。
那天,是王金國讀高中兒子的生日。出門前,他對兒子說,要去給一位阿姨送眼鏡,生日蛋糕先暫時不買了。
兒子知道事情原委後,說:「爸爸,我不買蛋糕了,我買下這副眼鏡!我要把它送給支援我們武漢的醫療隊阿姨。」
一個小時後,那副壞掉的眼鏡也被修好,送到酒店。細心的陳慶豐還留下了幾個螺絲釘和一個小小的螺絲刀。
丁淑怡給陳慶豐兄弟寫了一封感謝信,她說:「很多人都說我們醫護人員很辛苦,給了我們很多讚美。但是我覺得武漢這裡有很多像他們這樣普通的英雄,在默默付出,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已回溫州的他又返武漢
「我不能做旁觀者」
收到丁淑怡感謝信的陳慶豐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事實上,陳慶豐兄弟也是「逆行者」。
在武漢生活多年的陳慶豐,認識不少當醫生的朋友。他們的眼視光醫院就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附近,相距也就三四百米。
去年年底,陳慶豐就聽從一位醫生朋友的建議,取消了1月初的迎春年會,並在臘月二十七和哥哥帶著家人返回溫州,「我們從來沒那麼早回家過。當時覺得是逃出來了。」
然而在家待了兩天,陳慶豐就坐不住了。
「看朋友圈,我覺得武漢那個時候就像一個內熱外冷的開水瓶,突然爆炸了。我看了很多視頻,哭了一次又一次。外人可能永遠體會不到這種心情。」
年三十晚上,陳慶豐和老婆商量,想重回武漢,「我覺得我逃出來了,但逃不過自己的內心。讓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在外面看著武漢,我肯定做不到。如果很多年後,孩子問我,在那場災難中,你做了什麼,我說我只是旁觀者?我一定要做點什麼。」
哥倆摘下自己戴的護目鏡
送給了女醫生
年初一一早,陳慶豐和哥哥在台州採購3萬多副護目鏡。兩人帶著這些物資,下午3點出發,年初二一早趕到武漢。
「原來生龍活虎的武漢,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就像一個人,昨天還好好的,現在就躺在觀察室,一動不動了。」陳慶豐形容那種感覺:悽涼。
陳慶豐發了個朋友圈:醫護人員可以憑介紹信和工作證免費領取護目鏡。
這個消息在朋友圈炸開了鍋。
初二上午,他的門診室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3萬多副護目鏡很快發完,但依然有很多人在排隊。「我當時就覺得很內疚。」
領取護目鏡的醫護人員
人群漸漸散去後,還有3位醫生趕來。
「其中一位是女醫生,看起來很疲憊,走路都不太穩。我永遠記得,她的眼框黑黑的。她一進來,就把醫生的工作證給我看,說領護目鏡。我說全發完了,她眼眶一下子就紅了,開始掉眼淚。」陳慶豐的心被揪住,「我知道他們肯定也是崩潰了。我把我哥兩人戴著的護目鏡取下來,給了她。」
回到住處,陳慶豐和哥哥商量:留在這裡,繼續籌集護目鏡和其他急需的醫用物資。
從那之後,兄弟倆就開始連軸轉:籌款、採購、運送、分發。兩人的診所成了一個臨時中轉站。
他又發了一條朋友圈:
給醫護免費修配鏡
2月9日,陳慶豐發了一條朋友圈:如果有醫療救援隊的醫護人員,眼鏡損壞了,我可以提供免費維修、配鏡服務。
「當時,有4個朋友輾轉找到我,說外省來武漢的醫療隊醫生,眼鏡損壞了,找不到地方修。我當時就想,我們可以做這件事啊。」
來找陳慶豐的醫護人員越來越多,有的是眼鏡腿被護目鏡壓壞了,有的是鼻託壞掉,有的是鏡片碎了,需要重新驗光、配鏡。
陳慶豐準備了一個工具箱,可以隨時帶出去維修眼鏡;配鏡的工作則交給哥哥陳慶申。
很多人都說要付費,陳慶申一概拒絕:你們冒著這麼大的風險為湖北人民服務,我們非常感恩,非常樂意為你們服務。
在寫給陳慶豐兄弟的感謝信裡,護士丁淑怡寫道:武漢這座城市,有許多可愛的人,我們一起看過了2020年武漢的初雪,也一定能攜手看櫻花飛舞。
有一天晚上,陳慶豐回到家,看到曾經繁華的城市如今變得悄無聲息,不甘心的他打開窗,大喊「武漢加油!」
幾秒鐘後,對面大樓傳來同樣的高呼聲。他瞬間淚奔,「我知道,我們都在一起,一切都會好起來。」
(原標題《一位馳援武漢的杭州護士,眼鏡壞了,引出一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愛心接力——一副眼鏡和六個人的故事》,原作者吳朝香 王群。編輯陸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