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重症患者寫下遺書,歪斜的字體能勉強認出:「我的遺體捐給國家!」寫遺書的時候,這位43床患者已經上了純氧。因為咳喘得厲害,他不能平躺,每天晚上都是坐著睡的。
9床阿姨去世的那天晚上,緊緊攥住我的手,攥了15分鐘。她力氣很大,眼神裡都是懇求和絕望。
有位80歲的老奶奶,不肯通知家人,一個人顫顫巍巍走進醫院,在我的再三說服下,她終於和家人聯繫上,最後順利出了院。
一位老大爺入院後,兩天兩夜不吃飯,也不配合治療,總想走出去。老人拿出了費力寫好的「尋子啟事」,顫顫巍巍地逢人就問:「知道我兒子在哪家醫院嗎?」
陳海燕是寧波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隊員,在武漢20多天,一直在武漢市第四醫院工作。
她說寫下這篇日記的時候,剛剛在網絡上看到一篇報導,裡面寫一位重症患者寫下遺書,歪斜的字體能勉強認出:「我的遺體捐給國家!」
陳海燕說這位患者讓她印象深刻,患者在2月13日轉到金銀潭醫院救治,在此之前,一直在陳海燕和同事們接管的武漢市第四醫院接受治療。當時看到這封遺書的時候她非常感動,所以立即拍下來保存在手機裡。
「寫遺書的時候,這位43床患者已經上了純氧,說明病情很重。因為咳喘得厲害,他不能平躺,每天晚上都是坐著睡的,就這樣靠非凡的意志力撐過許多個日日夜夜。所以當他寫下這樣的心願時,給我的感覺是震撼!」陳海燕回憶,此前這位患者還曾兩次拒絕服藥,說:「留給需要的人吧,不要浪費藥物」。那幾天,陳海燕每天都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他能挺過去,在不久的將來,和我們一起沐浴在新一天的春光裡!
「不過同一個病房的9床阿姨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去世的那天晚上,她緊緊攥住我的手,攥了15分鐘。從接管這個病區的那一天,就有人提醒我:留意這位阿姨,她隨時有可能離去。所以我格外留心她,時不時就去看看她的情況,問問她感覺怎麼樣。
那天我一走過去,她就向我伸出手,我趕緊去握住她的手,發現她力氣很大,眼神裡都是懇求和絕望。我試圖安慰她,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反覆對她說:不要害怕,我會一直在你身邊的!我們一起再努力一下,一定撐過今晚,明天請醫生再給你聯繫一下轉院的床位.」
陳海燕說,隨後的幾個小時,她時不時到阿姨床邊去轉一下,有一次,9床阿姨又拉住她的手,在她的手心裡拼命畫一個「轉」字。但這位阿姨沒有等到第二天,當夜12點多就去世了。當時陳海燕己經下班了,但因為擔心這位患者的病情,一直沒有睡。
「看到接班的護士在群裡發了這個消息,我難過了很久:做護士這麼多年,並非沒見過生死,但以往走到生命盡頭的患者,多是在親人陪伴的情況下離去的,而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孤獨而無助的患者身邊,只有我。」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陳海燕說,來武漢以後希望總會比失望更多一些。
「剛到第四醫院的時候,看到滿病區的病人,痛苦或焦慮,呼叫鈴此起彼伏,我的心也如墜深淵,對未來充滿迷惘。經過二十多天的奮戰,情況越來越好了,除了9床阿姨,沒有患者再離去,每天都會有患者穿戴整齊,整好行囊,滿面笑容地走出醫院,回到親人的懷抱。我和他們的喜悅,是同頻共振的。「
「每一位患者,每一個故事,都將留存於我的記憶裡,鐫刻在我的生命中:有位80歲的老奶奶,不肯通知家人,一個人顫顫巍巍走進醫院,在我的再三說服下,她終於和家人聯繫上,最後順利出了院;有本院的重症醫生,在終於撐過呼吸窘迫的難關之後,來和我們分享他的抗病心得,以及他對職業和苦難的反思;還有家屬們的感謝,當他們再三對寧波團隊醫護能力表示肯定時,我也感到無比自豪,無比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
陳海燕說,2月17日是她在武漢馳援的第24天,春天已至,但病毒未消。大雪之後的武漢已進入「決勝」時刻,大家正在背水一戰。但她相信,疫病終將退去,正如冰雪終會消融,因為愛與病毒同在。
2月17日,寧波市中醫院馳援武漢的護士虞蓓蓓收到9歲女兒的信和視頻:媽媽去武漢打怪獸了,我在寧波為她瘋狂打CALL。
小貝是個9歲的小姑娘,這個寒假,對她來說似乎特別地漫長。2月9日,她的媽媽突然拎著大大的行李箱告訴她:「媽媽要去武漢工作一段時間,你在家裡要乖乖聽話,按時學習。」年幼的小貝並不能理解媽媽此行究竟是去做什麼,但一聽說媽媽很久都不能回家,便傷心地大哭起來。
一開始,小貝每天都會因為想媽媽而哭一次。直到她在電視上看到穿的像太空人一樣的叔叔阿姨們正在忙碌得救治病人,她才漸漸明白了媽媽的工作是多麼地有意義。於是,小小的她收起眼淚,給媽媽做卡片、錄視頻、寫毛筆字,用實際行動為媽媽加油打CALL!
收到女兒的祝福與鼓勵,讓虞蓓蓓多日來一顆牽掛的心終於放下了。她說:「寶貝放心,媽媽一定平平安安回家,早日與你相聚!」
虞蓓蓓來到武漢已經整整一周了,她很快適應了那邊的工作和生活。雖然在隔離病房的工作充滿了挑戰和辛苦,但溫暖而樸實的她總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正能量的話題,比如明媚的陽光、美麗的雪景、生日數字相同的房號、抑或是可愛的女兒發來的各種祝福……一點點的美好都會讓她對戰勝疫情更加充滿信心。
2月17日凌晨,上完夜班的她久久難以入眠,在朋友圈寫下一段長文,引來同事和朋友們紛紛點讚。就在幾天前,她所在的病區收治了一位老大爺。入院後,老人家兩天兩夜不吃飯,也不配合治療,總想走出去。在醫療隊的耐心詢問下,老人拿出了費力寫好的「尋子啟事」,顫顫巍巍地逢人就問:「知道我兒子在哪家醫院嗎?」原來,老人被救護車接走的時候,病中的兒子還躺在家裡的沙發上,現在已經「失聯」。在疫情嚴重的武漢,這種失聯讓老人無比害怕。
得知老人的困境後,虞蓓蓓和醫療隊的其他小夥伴們發起了一場愛心接力,她們聯絡當地的醫生、志願者,將老人的「尋子啟事」發在網上,還想辦法聯繫了當地的社區。終於,一位隊員的微博朋友傳來消息,說老人的兒子很可能在武漢一家醫院。
由於正在病區上班的同事看不到手機,所以給老人傳遞這個好消息的任務就落在了即將進去上班的虞蓓蓓身上。她說:「當時真的迫不及待想進去告訴老人這個好消息。」隊長交給她一袋愛心物資讓轉交老人,說不能消耗醫療隊自己的物資。但蓓蓓還是從酒店拿了一些自己的洗漱用品、蛋糕等,跟隊長交給她的物資放在一起,準備拿給老爺爺。
為了表達祝福,每一樣東西她都專門拿了3份,因為寧波人有個習俗,看望病人的東西拿3樣,疾病「散」得快。15號晚上9點接班後,蓓蓓第一時間走到老人病床前,看到老人睡著了她就沒忍心打擾。
到了16號早上8點多,她趕緊去老人床前匯報了這個好消息,並把一大袋物資交到老人手上。老爺爺驚喜萬分,跟蓓蓓反覆確認了好幾遍後,躺在床上雙手合十一直說「謝謝」。在蓓蓓轉身離開病房的那一刻,多日來緊張孤獨的老人,感動得嚎啕大哭!
蓓蓓看到無助的老人感動成這樣,心裡非常地心疼,但是這一次為老人助力,卻給她帶來了很大的觸動,她說:「疫情之下,武漢人民真的很不容易。希望我們的出現,能夠真真切切地幫助到他們。我們一定會克服一切困難打倒病毒,武漢好了,我們的國家也就好了,到時候,我們就都可以回家和親人團聚了!」
北侖區人民醫院支援隊員張晶晶:
每天都有感動,一起加油!
2月16日上午,在寧波支援武漢的醫療隊的微信群,發出一條來自住院患者的手寫留言:
寧波醫療隊的同志們,您們冒著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風險,不遠千裡來為我們服務,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當下,時代需要我們回答問題?是您們這些90後,80後的年輕人。懇請醫生留下您的姓名,添加我的微信,如果有出院的那一天,我要用親身經歷回答這個時代提出的問題。您們這些年輕人才是最可愛的人,人民的脊梁,祖國的未來,未來的希望。在留言的末尾,這位患者還表達一份「小小的請求」:請轉交醫生及其組長同志,我身邊沒有筆記本,無法在人民網發表文章。這份留言發生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光谷院區支援寧波醫療1組群。這樣歪歪扭扭寫在一張藥物說明書上的一份「感謝」,讓寧波醫療隊的隊員們紛紛發出了:「感動」、「值了」、「很棒」這樣的感嘆。他們也對這位70多歲在院的老爺子印象深刻,「入院時就很配合和客氣」,「一位非常有心的老爺子,每次和我們說話總是不忘一句謝謝」。這位老爺子的感謝也深深印在北侖區人民醫院支援隊員張晶晶心間,帶給她很多日常的觸動:「老爺子特別暖心,前兩天武漢下雪天氣轉冷。因為不能開空調,我給他去添置棉被時,他就總是微笑著說謝謝。其實穿著防護服很悶,甚至剛開始會覺得呼吸困難,臉上也因為口罩上的金屬壓力有了壓瘡,但那刻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了,很值得。」張晶晶說,這位陳姓老爺子是幾萬武漢住院患者中的一員,他們很暖心也很普通,但對生命充滿希望。他們渴望「如果有出院的那一天」,也希望身邊「最可愛的人」能夠被更多人看到並了解,一起加油!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援鄂護士候靜:
這樣特別的生日真感動!
2月16日是寧波援鄂醫療隊侯靜的生日。在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董縐縐醫生和寧大附屬醫院王珊珊副院長的帶領下,全體醫療隊成員在駐地賓館,為「壽星」舉辦了一個特別的生日會。同事們說,雖然在武漢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但大家就是候靜的家人,一定要給她一個難忘的生日。慶祝生日的同事,大家把院內感染要求放在第一位,大家都保持一定距離。來源:錢江晚報微信公號、寧波晚報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郭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