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薇
「我們受小區500餘名居民的委託,向中國安能集團陳伯智、民政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劉瑾夫婦表示感謝。這兩位來自首都的志願者兩個多月為我們全心全意服務,封閉的生活多虧了他們。孤寡老人和患病的居民說,是這夫妻倆救了他們的命;幾位居民含淚說,不把他們為大家辦好事、辦實事的事跡宣揚出去,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4月12日,離家80天後,劉瑾一家終於從武漢回到北京。而一封武漢市武昌區宏城金都小區業委會和物業的聯名感謝信,則先於他們「飛」來了北京。
「我們也沒做什麼,就是幫小區居民採購生活物資、代買藥品,等等。」看到鄰居們情真意切地寫感謝信、寫送別詩,劉瑾覺得很不好意思。她口中的「沒做什麼」,卻解決了居民生活的頭等大事。「夫妻倆共採購蔬菜3.5萬餘斤,採購魚、肉類3000餘斤,採購水果類5000餘斤,採購米麵5000餘斤,採購食用油300餘斤,採購雞蛋2000餘斤,採購豆製品300餘斤,還有無法計數的零食、調料、藥品等等。」細心的居民統計出了這組驚人的數據。
1月21日,劉瑾一家回武漢探親,疫情暴發後,他們響應當地政府號召減少出行,可幾天後,他們坐不住了,「應該為武漢抗擊疫情做些事」。他們主動申請當志願者,被編入物資保障組,主要為宏城金都小區居民採買物資。小區封閉管理,居民不能外出採購,該小區住戶採購需求不統一,團購經常達不到起送標準,居民的所有物資需求只能由志願者保障。「他說他身體好,跑外做採購員,我在群裡做客服。」劉瑾說,兩人就這樣分工,「一主外一主內」,保障物資供應暢通。
「主內」辛苦。每天發布採購信息、整理匯總各類清單到凌晨,還要保證不漏掉一戶、不輸錯一個名稱,「種類真的太多了,小到一包酵母、2節電池,大到幾十斤的米麵,還有指名要蕪湖青椒、綠帝無核金絲棗的。」劉瑾笑著說,「我媽都不樂意了,說他們怎麼要求這麼多啊。可我們想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大家封閉在家不容易,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平時吃的用的在這個特殊時期也能吃上用上。」
「主外」更不容易。每天上下午各一趟出去採買,為了買到新鮮的、便宜的、特定的,陳伯智有時要跑好幾個超市精挑細選,聽到哪裡有平價儲備肉供應,更要早早排隊去搶購;十幾個慢性病患者的藥更不能含糊,有時為了買到一種緊缺藥,要跑數十家藥店。「你買的東西比我自己挑的都好,還便宜。」「你幫我買到這藥就是救了我的命呀!」居民們這樣說。回到家,陳伯智默默坐在角落吃完飯,不敢多親近愛人和孩子,獨自回到小屋休息, 因為「天天在外面跑,不敢保證一定安全。」知道危險為什麼還這麼拼?「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黨員,也是湖北女婿,全國人民都支援武漢,我在這裡更不能落下。」陳伯智這樣回答。
劉瑾細心,對著居民名單看看有哪戶沒有參加採買,然後電話聯繫或走訪了解情況,「通過這種方式發現了3戶特殊家庭,是高齡獨居老人、殘疾人和重症病人家庭,我們就專門打電話,問他們需要什麼,然後送貨上門。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有了這個念頭,可能是『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給我們民政人烙下的職業敏感吧。」
民政人的職責讓劉瑾還牽掛著另一頭——兩岸婚姻家庭群體中的大陸配偶。在武漢抗「疫」的同時,劉瑾還要應對兩岸婚姻家庭關懷服務熱線突然暴增的諮詢電話,「疫情把很多回鄉過節的大陸配偶的返臺計劃打亂,有湖北的高齡孕婦沒趕上第一趟包機的、有證件過期著急補辦的、有因臺灣當局的政策不能帶孩子回去的,甚至有臺商不知道出口貨物怎麼運輸的都來諮詢。」她和同事24小時無休地提供服務和幫助,協調多地臺辦、出入境、交通管理等部門和臺灣為大陸配偶服務的團體,給當事人提供最大限度的協助和支持,化解他們的難題。
3月初,按照中央和民政部安排部署,劉瑾作為下沉黨員到社區報到,在武昌區北環路社區第6網格,劉瑾又和丈夫陳伯智一起協助社區工作人員為網格內康復回家的新冠肺炎患者、期滿回家的隔離人員等家庭開展消毒、送物資等服務。疊加的工作任務更繁重了,但他們越幹越有勁。
武漢這段經歷對劉瑾觸動很大,居民取菜時偷偷放下一盒草莓、一包巧克力的感恩,大家團結互助的溫暖,鄰裡關係從淡漠到關懷的轉變,成為劉瑾夫妻克服恐懼、樹立信心的源泉,也讓他們見證了人性中的美好,「很多人覺得我們做志願者是在付出,給予我們很高的褒獎和評價,其實我們就是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跟大家一起攜手度過,鄰居們也帶給我們很多感動和收穫。武漢人真的挺了不起!」劉瑾由衷地感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