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閱讀連年翻倍增長,對擁有眾多實體店的蔦屋衝擊不可謂不大,而相對低頻次的書籍購買也絕不是蔦屋的終極盈利目標,不斷大膽嘗試的新業態——T-SITE才是它的野心所在。
所謂T-SITE就是指以蔦屋書店為核心的一整套文化、生活、購物城,2016年5月16日在大阪府枚方市京阪電車枚方市車站旁「枚方T-SITE」正式開業。「枚方」正是蔦屋書店的創業之地。「
枚方T-SITE」是繼代官山、湘南之後的第三家T-SITE,也是目前為止最大的一家。枚方T-SITE的定位是「生活提案型百貨商城」,和普通的購物中心有很大區別,它的核心業務還是書籍買賣和音像製品的租賃,但希望藉由書店的人氣,讓持續低迷的地方百貨得以重生。
在京街道枚方宿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中,現代風格的枚方T-SITE顯得非常驚豔。地上8層地下1層的建築,總面積約1萬7千平米,以音像製品和圖書出售的TSUTAYA和蔦屋書店為核心,涵蓋了時尚、雜貨、美食等品類的約43家店鋪,營業時間為7:00~25:00,全家老小可以說都是它的目標客戶群。
「如果你要買書,去亞馬遜買一本書就可以了。你要去找信息,可以去谷歌找信息。而如何在書中發現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 —— CCC集團CEO、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 「真正的場所並不存在於大樓之間,而是存在於人們值得記憶的體驗中」(美國著名建築師Curtis J.Scharfenaker),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場所製造」理念,而蔦屋書店就是這個理念最為典型和生動的體現。
在社會學家雷恩·奧爾登博格看來,那些家庭和工作以外的地方屬於「第三空間」,那是一個人們能和同樣社會團體的人進行交流的地方。
「有了好的體驗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回到這個場所。即使離開,過了五六年後,他們還會回來,因為這個地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和體驗。」
傳統的購物中心發展得越來越生硬、了無生機,而蔦屋書店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在城市裡享受一個地方,這樣的「體驗式」場所才是人們精神的真正嚮往。
人類的精神充滿激情,渴望得到滿足和共鳴,而蔦屋書店不受時間限制,靈活、持久,且變化萬千、激情洋溢。用書籍和文創充實和裝點人們的環境,作品和人類的激情在此碰撞,人們的精神得到滿足,美妙的體驗由此產生,場所便融入了人們的記憶。
如何尋求與表達人與作品之間這種美妙的平衡關係,如何創造「能夠提供記憶體驗的場所」,將成為「體驗時代」現代化場所的成敗關鍵。
這個空間的提供也使得消費者之前站在櫃檯前「非買即走」的尷尬消弭於無形。線下商業講求「人流、物流、財流」,書是一種特殊商品,它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引流,也可以留人。
「書店+」的空間。以往單一靠賣書生存的書店實在太難支撐,轉型的過程中,借鑑最多名氣最大的正是蔦屋書店。
蔦屋被稱為日本顏值最高的書店,也是最具人氣的生活形態跨界店,實現了將電影、音樂、書籍融合的複合店模式,更是加入了咖啡吧、麵包房等組成「第三空間」,甚至還擁有如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等眾多設施,為當地人營造出一處複合式的文化生活場所。
建築的每一面都裝上玻璃,使得室內與室外的邊界變得模糊。設計時就已經考慮到將顧客作為場景的一部分納入構圖。可以想像,路人在窗外行走,看到消費者坐在窗前認真閱讀的神態,會帶來一種很幸福安定的暗示。這是將流動的人群當成了類似百貨店的玻璃櫥窗展,顧客成為免費的模特。
蔦屋書店將書籍進行了再分類,以消費者的不同應用場景來陳列商品,分為汽車、旅遊、人文、料理、建築、藝術6個主題。比如「旅遊」的主題下,消費者可以看到與旅行相關的圖書、唱片、地圖甚至用品擺放在一起,這也是一種「一站式解決方案」。
現代人需要多樣的選擇,但同時又懶於「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長鞭」。這種看似「雜亂」的表象,本質是提供一種目的性不那麼強的休閒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