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內向,老好人,怎麼辦?認清1個社交真相就夠了

2020-12-14 騰訊網

點擊上面的「關注」,為你解決情感難題

作者:愈姑娘

常常有人問我,敏感內向,不懂社交,怎麼辦?

的確,當今社會,社交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課題。懂社交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成為人群中最閃耀的那個。

而不懂社交的人,只能坐在角落,看著別人的狂歡。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為你們解決這個難題。

01

我們為什麼會有人際關係的煩惱?又是什麼讓我們變得敏感內向?

一個關鍵點是,我們大多數人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

如此一來,我們就活在了別人的價值體系中,從而忘記了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久而久之,我們就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作自己的情感。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提出過一個理論,想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是要區分什麼是你的事,什麼是我的事。

你負責把你事做好,我負責為我的事做好。

那麼如何判斷什麼是你的事,什麼是我的事呢?很簡單,你看一件事的後果由誰來承擔,就是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深陷人際關係的難題,就是因為我們沒認清這個本質。

當你背負著別人的評價和期待,你在人際關係中必然束手束腳,甚至為了迎合別人犧牲自己。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朋友和你借錢,你不知道怎麼開口向他要?別人手機外放太大聲了,你不知道怎麼提醒他?

替同事背黑鍋了,不知道如何為自己伸冤?於是,我們隱忍妥協,甚至心生怨恨,久而久之離人群越來越遠。

想一想,我們為何不敢表達需求?

因為我們有很多害怕和擔憂:催朋友還錢,我們會擔心朋友覺得我們小氣;提醒旁邊人,我們會擔心被拒絕;為自己發聲,我們擔心對方覺得自己矯情……

有沒有發現,我們做這些事感到如此困難,是因為我們總是依據想像中別人的回應和看法,來決定我們應該不應該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

我們需要明白一點,表達我們自己的想法是我們的事,而對方怎麼評價和回應是別人的事。

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這部分就好,無需為別人的那部分負責。

02

社交中,有人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成為隱形人。有人不敢拒絕,成為老好人。

《三十而已》裡面的鐘曉芹就是一個典型的老好人,她在公司就像一個為所有同事服務的人。

同事要列印資料,叫鍾曉芹;同事要喝咖啡,叫鍾曉芹;公司的咖啡機壞了,還是叫鍾曉芹。

總之,不管任何人有任何事,只要讓鍾曉芹幫忙,她都責無旁貸。很多人以為,熱心幫助別人,就能得到回報。

別傻了,適當的幫助是恩惠,過分的幫助就是在養白眼狼。

老好人是最不能當的,很多時候,你的幫助不僅不會得到別人的感激,還會讓自己心生怨恨:我上次幫他做了什麼,他卻這樣對我之類的。

老好人為何不敢拒絕別人?說到底還是擔心別人對她的評價,比如怕別人說她自私小氣。

還是回到社交本質,別人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是別人的事,可是你是否拒絕是你自己的事。不能因為自己害怕拒絕,就抱怨別人不該提請求。

如果我們選擇拒絕,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別人怎麼做,怎麼說,不是我們能控制得了的,所以別人的看法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行事準則。

03

還有一種社交弱者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

我有個朋友的弟弟,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性格也是敏感內向,不愛說話。畢業後,大家都忙著找工作,但是他卻選擇家裡蹲,甚至簡歷做好了,都不敢投遞。

我問他在擔憂什麼?他告訴我,感覺自己的簡歷不好,怕公司不要他。

這種擔憂很多人都會有,但是這種擔憂根本無意義。

投簡歷是你自己的事,判斷你的簡歷是否符合要求是HR的事,而你作為一個求職者卻操著HR的心,有意義嗎?

更可怕的是,你還沒走出第一步,就先在自己心裡給自己判了一個死刑,難道你比HR還要專業?就算被拒絕了那又怎樣呢?

拒絕你,是HR的工作,你仍然可以繼續擴大選擇範圍。打破自己的社交魔咒,沒什麼訣竅,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交給上帝。

很多人太容易被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束縛了,別人一點否認和拒絕,都會刺痛你那敏感脆弱的內心。當你把別人當成自己人生的標杆,你就只剩下猶豫和迷茫了。

那些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的人,從來不把別人的評價看得很重。

比如《歡樂頌》裡面的小曲,她朋友很多,也很容易就和陌生人熟識。她的社交能力,給她的人生和工作都帶來了很多好處。

認真觀察,你會發現,她並非有什麼超能力,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至於別人她根本不在意。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關我什麼事呢?」

再看關雎爾,在人多的地方,她連大氣都不敢出,遇到喜歡的人連眼神都不敢多停留一會,就是因為她太看重別人的評價了,她害怕說錯話,害怕別人的拒絕。

所以,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需要你有多少才華,也不需要你有多少能力,你只需要記住:我的事我自己負責,別人的事別人負責。

學會表達需求,學會拒絕,學會嘗試,就是讓你擁有更廣闊人生的秘訣。

參考資料:陳海賢——《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

END.

今日話題:

你在人際交往中,最害怕的是什麼?

歡迎留言討論。

愈姑娘:情感作者,專注新時代女性的成長和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相關焦點

  • 《內向高敏者》告訴你,「內向敏感」是一種溫柔的天賦
    《內向高敏者》是德國作家西爾維亞·洛肯所寫,書中幫我們解答了「什麼是幸福」、「如何變得幸福」、「如何創造快樂」等問題。而正如書名所表達的,書中內容主要面前內向高敏者。所謂內向高敏者,就是性格上既內向又敏感。根據調查數據,內向群體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這三分之一中又有70%的人是高敏感者。
  • 內向敏感的孩子,父母逼著外向,逃不出這三種後果
    事情起因是粉絲在他微博的評論區留言想讓費曼格錄個視頻表演一下自己的才藝。然而費曼格給拒絕了,為了不讓粉絲傷心,他說出了自己不想表演的原因。他平時比較內向,具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在別人面前表演的話會感到害怕和恐慌,所以請求粉絲們不要在逼著他表演才藝了。提起內向敏感的人,同事小張絕對是我身邊一個代表性的人物。
  • 《內向高敏者》:內向敏感的人發揮這10個優勢,幸福人生盡在眼前
    我們常愛自我批評,自我反思;我們總是忽視自己的需求,以他人為中心;我們不會拒絕,永遠是大家眼裡的老好人。這一類人在心理學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內向高敏者,即同時擁有內向性格和敏感特質的人。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位內向高敏者,總是放大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可言,直到看到了這本《內向高敏者》,我才發現原來內向敏感的人身上有那麼多的優勢,我也終於找到了自己這麼多年過得不快樂的原因。《內向高敏者》由德國知名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西爾維亞洛肯所著。洛肯博士本身是一個安靜內向的人,多年來,她用自己的經歷和學識幫助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走向成功。
  • 性格內向的人有多累,天秤被說老好人,巨蟹難理解,天蠍更尷尬
    為什麼說性格內向的人更累一些,因為她們不擅長表達,同時還放過了解釋自己的機會。並不是單一缺乏了的情緒輸出,更多的苦惱是來自那些沒有辦法化解掉的誤會。性格內向的人只是更喜歡把事情藏在心裡,過於內向的性格真的很容易憋出內傷。很多情緒都無人知曉,內心也會感到愈發孤獨。
  • 內向的人在工作崗位上該怎麼辦?沒有必要能說會道
    導語:歡迎來到情感的世界,內向的人在工作崗位上該怎麼辦?沒有必要能說會道。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內向的人該怎麼混職場,在正式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需要充分了解一下內向的人在職場中是怎樣的表現?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內向的人就是不善表達、喜歡獨處、不喜歡與別人接觸,也不太願意參加社交活動、性格比較孤僻、怪異的一類人,很多人認為只有那些性格外向、能說會道的人才能做出一番成就,性格內向的人註定一生平庸,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 社交恐懼症和靦腆內向的本質區別!
    主要的區別:1. 內向是天生的,而社交焦慮更多是後天環境引起的。比如說童年或者青春期遭遇的一些社交拒絕會讓你覺得其他人很刻薄的,導致你在成年後迴避社交。或者你的父母從小教育你不要向他人尋求幫助,不然其他人會看不起你,會讓你從小缺乏社交技能的鍛鍊。
  • 你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社交恐懼症的5個細節
    首先,要知道社交恐懼症和內向羞怯是不同的許多人認為社交恐懼症不過是膽小和羞怯不習慣參加多人聚會,而更願意待在家中,事實上,社交恐懼症患者不敢與他人交談,也不喜歡參加多人聚會,但這種情況不是因為他們膽小害羞,而是他們真的害怕和焦慮社交,試想一下,你是否會因為僅僅是從隔壁同學借了一個橡皮擦而全身緊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不斷模擬如何表現自己的小劇場,甚至連手都在發抖
  • 內向者如何克服社交恐懼?試試這5個方法
    那麼是不是內向的人就沒有機會了呢?對於那些在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適,不喜歡跟陌生人有太多交集的人,社交活動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不代表這些內向的人就只能與社交活動絕緣,錯失讓自己成功的機會。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些技巧,來克服最初的恐懼。
  • 性格敏感內向,在職場上會吃虧嗎?
    股神巴菲特曾經也是個內向的孩子,他能數小時沉迷在畫有火車模型的目錄中,或者安靜地盯著一把母親給他的牙刷,一盯就是兩個小時。 國內也是一樣,馬化騰就是個內向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20 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程式設計師,我唯一的資本是我寫過幾萬行C語言代碼。」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二、內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兩類完全不同的能量獲取方式,各有優勢 至此,你可以看出,性格內向者與性格外向者,無論從外在行為還是思考模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從日常最明顯的個人社交生活來說一說。
  • 從《內向高敏者》中:走進性格內向、神經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
    你是否常做錯事就神經敏感,性格內向不敢傾訴,總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結在自己身上,無法發現自身的優勢,只會關起門來抱頭痛哭自己滿身的缺點?你是否總在堅持自我與做出改變中猶豫不決?《內向高敏者》是一本涉及人性發展方面的書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走進內向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認識許許多多不太有名的內向高敏感者,刷新以前對性格內向人群的刻板印象,得出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用自己安靜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 8個表明你不是一個內向的人,但卻可能擁有社交恐懼症的跡象
    另外,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內向」和「社交恐懼症」的概念是相同的。這其實並不正確,它們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針對這個話題,今天安迪將帶來了,8個表明你不是一個內向的人,但卻可能擁有社交恐懼症的跡象。1、狹小的舒適區如果一個人只希望與一小群熟悉的朋友交流,那這就是內向的一種標誌,但也可以成為社交焦慮的先決條件之一。
  • 性格內向,不愛社交怎麼辦?別急,生完孩子你會變
    從4個月開始,寶寶的個性差異就表現出來了,害羞的寶寶面對所有不熟悉和挑戰性的情景和人的時候會表現出來焦慮、緊張和謹慎。非害羞性格的寶寶則會自然舒服。科學家認為這是大腦覺醒闕的不同導致了這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會遺傳。性格會遺傳,並不代表不能改變。
  • 內向者的社交溝通技巧
    而且,由於內向型的人通常傾向於讓對方說得更多,在交談結束後,與內向型的人交談的人往往會覺得此人非常善於溝通。內向者本身是有很多溝通優勢的,他們通常是非常好的傾聽者,能夠注意到細節並記住重要的事實。而且,由於內向型的人通常傾向於讓對方說得更多,在交談結束後,與內向型的人交談的人往往會覺得此人非常善於溝通。
  • 性格內向,內心敏感真的不好嗎?才不是呢!
    文:谷聲熊「性格內向,內心敏感真的那麼不好嗎?」後臺有位姑娘給熊留言說,自己是個超內向心思超敏感的女生。小時候常常因為這種不大方的個性被父母責備,老師給她寫的評語,最後一句總是:「要是性格開朗些就更好了!」
  • 社交恐懼症與內向性格不一樣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己的弱點,性格不一樣所面臨的困難也有所不同,性格開朗的人天生喜歡社交,而性格內向的人,在參加社交場合時畏手畏腳,不敢展示自我。社交恐懼症患者有所不同,他們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只是他們不知道罷了。
  • 《內向心理學》:內向的你,可以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自我認同,意味著明白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是不同的,所需要的東西不一樣。比如,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外向的人很喜歡交流。自我認同,意味著了解到內向和不合群、害羞或高度敏感是不同的。害羞是指人在社會互動中所出現的感到焦慮或不適的情況,而內向是指人在社會互動後,需要獨處的時間來恢復消耗的能量。高度敏感是指神經系統對外來影響超乎尋常的感受能力,而內向型的人情緒起伏不會像他們那樣極端。自我認同,意味著明白溝通是一種需要,與內向、外向無關。內向者不要覺得自己不善溝通,就覺得內向是缺點或不足。
  • 我一直以為兒子是內向,沒想到是「高敏感」
    在親戚們的眼裡,言寶是一個愛生氣、膽小、內向、愛哭以及不講禮貌的孩子,是我把他養得「太嬌氣」了,是我太「嬌慣」他,所以他像個「女孩子」。言寶被貼上這些標籤,說實在,我心裡也是難過的。作為一個老母親,也的確是每天遭受到來自親兒子的生氣N次,哭鬧N+1次,也可謂是心力交瘁。
  • 安靜:2個方法了解內向性格,幫你更好地和內向性格的人合作
    01、認識內向性格作者認為內向性格還是很有競爭力的,那麼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具體來說,內向和外向主要有三點不一樣。1、內向和外向的區別首先他們對刺激的反應程度是不一樣的。內向性格群體他在生物學上有一個名稱叫做敏感性應激群體,他們天生對外部刺激就更加敏感。比如,把這個檸檬汁同時滴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舌頭上,這個實驗檢測結果就顯示,內向的人他分泌的唾液會更多。再比如,讓他們自由調節音量的大小,直到達到一個自己覺得很舒服的程度,那內向者一般就覺得,55分貝就特別好,特別舒服。
  • 性格內向不會社交的人,怎麼樣才能有好人緣?教你四個社交技巧
    對於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懂任何社交技巧,也不願意主動表達,不知道自己應該說什麼。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平時很少會與同事交流,只是偶爾需要交接工作的時候才會與同事溝通,平時即使工作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去請教別人,只是一個人埋頭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