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以自我為中心,父母要及時引導,不然長大很自私

2020-12-21 小兔媽媽育兒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鄰居待人親切有親和力,可是鄰居家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卻遇到了「社交危機」。在鄰居和老師的溝通中了解到,「您家孩子在幼兒園裡實在是太霸道了,只要他看上的玩具別的孩子都不能玩,這也挺讓我們老師頭疼的。」老師的一句話說出了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也因為孩子的「霸道」導致孩子上了中班了還沒有交到一個好朋友。

鄰居對此很是憂心,可是鄰居的婆婆卻覺得這沒什麼,「孩子不霸道點就會挨欺負,搶玩具怎麼了,至少咱家孩子沒吃虧。」每每聽到婆婆這麼說,鄰居都很無可奈何,「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早晚會因此而吃虧的。」鄰居想到孩子這麼小就這麼自私不禁緊皺了眉頭。

一、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此前在朋友圈有這樣一條3歲寶寶開車的視頻引發了關注。視頻中一位模樣看起來只有3歲左右的寶寶手握方向盤,興高採烈地開著小轎車。母親在一旁樂不可支地拍著視頻,聲稱孩子的駕駛技術不錯。視頻很快引起了當地交警部門的注意,最後警方對男孩的父親進行了處罰。

原來,當天孩子哭鬧不止,父母倆拿熊孩子沒辦法,這才想到了讓孩子開車這招來哄孩子開心。雖然孩子手握方向盤,但是油門和剎車都是由父親控制的。

1.孩子成長階段中的特有表現

當孩子處於7歲以前時,總是更加傾向於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孩子的世界中所有的環境刺激都應該是以自我感受為基準的。尤其是在孩子3歲以前,道德感不強的時期,孩子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最為明顯。這時候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焦點效應的影響隨心所欲。

2.缺少同理心的培養

父母缺少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孩子行為表達中過分自我,孩子不會主動地顧及到他人的感受。重視自我滿足,輕視對他人造成的妨礙,這使得孩子的行為驕縱自私,缺少分寸感。

3.父母的過度寵溺

父母的過分寵溺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理所應當的感覺,孩子認為父母的照顧是正常的,身邊的其他人也應該如父母那般對待自己。如果自己的訴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父母的事實包辦讓孩子享有獨一無二的特權,讓孩子更為跋扈。

當孩子習慣以自我感受為中心時,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社交危機,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私,這對於孩子的心智發育以及社交發展都是較為不利的。

二、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會有什麼危害?

1.行為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

孩子過於自我便會行事自私,孩子的眼裡只有自己,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被侵擾時,孩子便會尤為憤怒,但是當孩子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時,孩子卻毫不自知。這樣的雙標讓孩子無法去顧及他人,性格形成上也會多有限制。

2.缺少情緒管理能力,妨礙社交發展

孩子習慣了被遷就這使得孩子更加的驕縱任性,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受到了影響,習慣對他人發脾氣,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孩子的社交發展受到負面影響,很容易受到排擠和孤立。

3.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建立

當孩子習慣了把自己的感受凌駕於他人之上時,孩子身上會出現一種盲目自信的狀態,孩子對於自我能力的高估使得自身的自我評價建立受到影響。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存在偏差,習慣把錯誤的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三、父母怎么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

1.減少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權

孩子習慣了生活中享有特權,孩子便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到高於一切的位置上。父母有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一致的標準,讓孩子少一點特權感,讓孩子意識到他人的付出得不易,讓孩子更加懂得感恩。

2.加強對於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

父母有意識地注重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這會讓孩子更加能夠體會他人的情感和內心感受。孩子會減少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也會懂得適度地收斂。有同理心的孩子更懂得分享和謙讓。

3.注重孩子自身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

當孩子被情緒推著走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無法得到提升的。當父母注重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時,孩子更加容易擺脫情緒的束縛,更加能夠態度柔和地進行問題的解決。

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時,父母有必要適當地進行引導,既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也不選擇性忽視。找到恰當的引導契機才能夠讓孩子擁有高情商。大家對於孩子的過於自我的表現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小兔媽媽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自己沒考好就撕別人答題卡,孩子很自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拆遷的房主那麼多,偏偏張某選擇報復社會這樣極端的方式?不論是撕毀答題卡的考生,還是不滿住房拆遷款的張某,都有著自己不如意別人也別想舒服的心理,這是一種非常自私,也是一種非常小孩子的心態,經常發生在孩子身上。
  • 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行為,家長用這3個方法來糾正
    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孩子們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給自己買玩具是理所當然,外公外婆噓寒問暖地照顧自己也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也不需要感激…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下,該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讓他遠離自私、不良的行為。 琪琪在家裡堪稱一個「小霸王」,她在家裡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片。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愛把這「3句話」掛嘴邊,父母要及時糾正
    可隨著時代的改變,別說孝順父母了,不贍養父母,打罵父母,遺棄父母已經都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了。正所謂三歲看老,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孝順的徵兆,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當孩子產生這樣心理的時候,就要正面對他進行引導,及時糾正他的錯誤心理。所以,當孩子說什麼錯話時需要及時制止並教育他。
  • 「以自我為中心」並非孩子自私,而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其實,從心理學家的角度出發,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當孩子在2-7歲時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喜歡之物,但這並不是真正自私的表現,恰恰表明孩子在成長一、孩子不願跟人分享,這是成長的表現。1、自我中心思維是這個年齡段的固有思維模式。
  • 3歲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知道
    「自我中心」並非自私霸道我們所說的「自我中心」,並不是指孩子自私或者不考慮別人的利益這方面,指的是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表徵世界,他相信別人的觀點、想法、情緒、體驗都是和自己一樣的。皮亞傑還指出,自我中心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泛靈論思維」,孩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
  • 睿智燈塔-孩子太自私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會認為別人做什麼事都是應該的,別人對他的付出是正常行為,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會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有好的東西自己先享用,不管別人是否喜歡;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佔為己有。孩子的自私,是家長的溺愛,趁著孩子的性格還沒有形成,父母千萬不要讓悲劇出現在孩子身上。首先,面對孩子的自私行為,家長先不要急著對孩子進行道德的評判。因為孩子畢竟還在成長階段,即便是自私,也不算是可恥的行為,而是自私的程度,我們要教會孩子去把握。
  • 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有三種不良後果,父母用五招糾正他的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有個性,但是有個性,並不代表著可以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更不代表他可以任意妄為。 如果父母平時在生活中,事事都順著孩子,那麼,孩子長大後,會很難適應集體生活的。因為他習慣了大家都以他為中心,他不願意服從別人,服從集體;他總希望別人尊重他,但是,卻不懂得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 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與家庭教育關係很大,父母可用五招糾正
    、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父母真的為孩子好,那麼,就不應該太過嬌縱孩子,而是從小就嚴格要求孩子,不允許他胡作非為,以免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當然,父母在糾正孩子的行為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千萬不要急躁,更不要大聲地訓斥孩子,不然,不但不能糾正孩子的行為,還可能會令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變得更加任性。父母在培養和糾正孩子行為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有了進步,就要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孩子,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然後更積極地去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
  • 姚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2種動機,2種方法引導
    如何對待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自我為中心這個詞兒,對於很多家長來講沒有什麼。因為自我為中心,證明他有主見,有想法。但是這裡講的自我為中心,可能包含了更多的一些因素,譬如霸道不聽話,不講道理,什麼都要聽他的,王子病公主病等。這些家長普遍的困惑,統一稱為自我為中心。
  • 孩子從小把這3句話掛嘴邊,長大後可能是「白眼狼」,父母要注意
    若是孩子從小就把這3句話掛嘴邊,甚至都成了口頭禪,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不然他會變成「白眼狼」。一、 「我討厭你們!」在孩子2歲左右,就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7、8歲時會進入第二個「叛逆期」,再加上青春期。這三個時間段,父母管得越嚴,孩子越叛逆,越不理解,可能就會經常把「討厭你們!」、「我討厭這個家!」之類的話掛嘴邊。
  • 「我不管,我就要」,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家長該進行束縛
    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中心主義,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 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無論怎麼勸和哄,就是不肯和人家一起玩,小小年紀怎麼就這麼自私呢?我和他爸在待人接物都特大方。聽完朋友的抱怨,我笑著和她講,孩子現在是"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我們父母不要輕易認為孩子這是"自私"的行為。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泛靈論思維和前因果思維"的認知也會貫穿在"自我中心"的發展中。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好或壞的評判。"
  • 自私、叛逆、敏感,娃進入執拗期有多可怕?引導不好恐會影響一生
    來到執拗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好好引導教育,不然可能會影響一生。所以說,當孩子來到了這個特殊的時期,父母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和培養,這對其今後的性格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執拗期常見3大叛逆表現,你孩子中了幾個?
  • 愛囉嗦、人來瘋、不想長大?「紅色性格」的孩子,家長要這樣引導
    父母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媽媽知道。」這其實也在告訴孩子,用語言表達出的感受,才是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當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之後,他的內心就會舒服很多。③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紅色性格的小孩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
  • 強迫孩子分享,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容易導致「自我為中心」
    當被問到處理兩個孩子爭搶食物該怎麼辦,如何教育的問題上時,冉瑩穎輕鬆的告訴大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作為父母,我們既要教育孩子又要尊重孩子。二、盲目要求孩子分享,容易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一味的強調孩子要分享要大方,孩子會陷入「我就是主宰」的思想當中,難免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失去了分享這個行為所存在的意義和善意。
  • 愛抱怨的孩子,長大很難有出息,父母要及時消除孩子負面情緒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鄰居周末的時候帶著孩子去郊外野餐,可是剛上路就遭遇了堵車,鄰居擔心孩子會待得不耐煩,於是給孩子準備了玩具和零食,可是沒想到孩子還是抱怨了起來。「媽媽,你看你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走,咱們被堵在路上真的是太倒黴了。」
  • 案例分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該怎麼辦?
    寶寶四歲了,他在和別人互動時總以自己為中心,和別人產生分歧時就會動手推別人;看見別人搭建的物品很好,他也想要這樣完成,引導他自己做時又不做,等別人不注意時就會把別人的東西破壞掉。引領右腦專家溫馨提示:寶寶呈現了兩歲半小朋友才會出現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在於與別人互動時總以自我為中心。
  • 男孩的這3個「陋習」,家長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孩子長大更自信
    她特意向育兒專家請教,專家卻告訴她,「教育男孩雖然要嚴格一些,但也不能過於嚴厲。父母認為是孩子的缺點,當孩子長大後,一些缺點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更有出息。」很多父母在管教男孩時,要比管教女孩嚴厲很多。孩子依賴父母是一種天性,是一種信賴的表現。父母不能因為男孩的依賴表現,就視為孩子的缺點,而粗暴幹涉。
  • 孩子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應該怎麼辦?家長們一定要知道這些
    我們昨天說到的關於杭杭說的幼兒的第1個心理問題呢,其實就是出現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這樣的一個問題。那我們今天就先繞著這個問題展開來說一下,怎麼去避免,或者當幼兒出現這些問題後,如何去解決和糾正吧。昨天杭杭也跟大家說了,出現這種心理問題的,一般都是獨生子,或者在家裡面排名最小的那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 孩子有這幾種毛病,父母千萬別再慣著,一定要及時改正!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有的孩子從而養出一些壞習慣,會有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用太過約束,等其長大自然就懂事了。但事實證明,這僅僅是家長的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