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鄰居待人親切有親和力,可是鄰居家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卻遇到了「社交危機」。在鄰居和老師的溝通中了解到,「您家孩子在幼兒園裡實在是太霸道了,只要他看上的玩具別的孩子都不能玩,這也挺讓我們老師頭疼的。」老師的一句話說出了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也因為孩子的「霸道」導致孩子上了中班了還沒有交到一個好朋友。
鄰居對此很是憂心,可是鄰居的婆婆卻覺得這沒什麼,「孩子不霸道點就會挨欺負,搶玩具怎麼了,至少咱家孩子沒吃虧。」每每聽到婆婆這麼說,鄰居都很無可奈何,「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早晚會因此而吃虧的。」鄰居想到孩子這麼小就這麼自私不禁緊皺了眉頭。
一、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此前在朋友圈有這樣一條3歲寶寶開車的視頻引發了關注。視頻中一位模樣看起來只有3歲左右的寶寶手握方向盤,興高採烈地開著小轎車。母親在一旁樂不可支地拍著視頻,聲稱孩子的駕駛技術不錯。視頻很快引起了當地交警部門的注意,最後警方對男孩的父親進行了處罰。
原來,當天孩子哭鬧不止,父母倆拿熊孩子沒辦法,這才想到了讓孩子開車這招來哄孩子開心。雖然孩子手握方向盤,但是油門和剎車都是由父親控制的。
1.孩子成長階段中的特有表現
當孩子處於7歲以前時,總是更加傾向於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孩子的世界中所有的環境刺激都應該是以自我感受為基準的。尤其是在孩子3歲以前,道德感不強的時期,孩子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最為明顯。這時候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焦點效應的影響隨心所欲。
2.缺少同理心的培養
父母缺少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孩子行為表達中過分自我,孩子不會主動地顧及到他人的感受。重視自我滿足,輕視對他人造成的妨礙,這使得孩子的行為驕縱自私,缺少分寸感。
3.父母的過度寵溺
父母的過分寵溺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理所應當的感覺,孩子認為父母的照顧是正常的,身邊的其他人也應該如父母那般對待自己。如果自己的訴求沒有被滿足,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父母的事實包辦讓孩子享有獨一無二的特權,讓孩子更為跋扈。
當孩子習慣以自我感受為中心時,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社交危機,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私,這對於孩子的心智發育以及社交發展都是較為不利的。
二、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會有什麼危害?
1.行為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
孩子過於自我便會行事自私,孩子的眼裡只有自己,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被侵擾時,孩子便會尤為憤怒,但是當孩子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時,孩子卻毫不自知。這樣的雙標讓孩子無法去顧及他人,性格形成上也會多有限制。
2.缺少情緒管理能力,妨礙社交發展
孩子習慣了被遷就這使得孩子更加的驕縱任性,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受到了影響,習慣對他人發脾氣,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孩子的社交發展受到負面影響,很容易受到排擠和孤立。
3.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建立
當孩子習慣了把自己的感受凌駕於他人之上時,孩子身上會出現一種盲目自信的狀態,孩子對於自我能力的高估使得自身的自我評價建立受到影響。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存在偏差,習慣把錯誤的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三、父母怎么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
1.減少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權
孩子習慣了生活中享有特權,孩子便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到高於一切的位置上。父母有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一致的標準,讓孩子少一點特權感,讓孩子意識到他人的付出得不易,讓孩子更加懂得感恩。
2.加強對於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
父母有意識地注重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這會讓孩子更加能夠體會他人的情感和內心感受。孩子會減少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也會懂得適度地收斂。有同理心的孩子更懂得分享和謙讓。
3.注重孩子自身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
當孩子被情緒推著走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無法得到提升的。當父母注重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時,孩子更加容易擺脫情緒的束縛,更加能夠態度柔和地進行問題的解決。
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時,父母有必要適當地進行引導,既不對孩子進行道德評判,也不選擇性忽視。找到恰當的引導契機才能夠讓孩子擁有高情商。大家對於孩子的過於自我的表現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小兔媽媽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