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文學與電影的連接與相融

2021-01-11 人民網

原標題:文學與電影的連接與相融

【「文學+」面面觀】

編者按:有理論認為,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分傳統意義上文學之天下,也是文學研究一貫用力之所在。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一部分的文學,有著靈敏的觸角和寬厚的臂長,與廣泛的社會存在相擁相融。隨著跨界思維越來越受到學術領域的重視與青睞,文學研究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視野與更為豐饒的資源,「大文學」的理念與格局越發明朗、清晰。從今日起,本版開闢「『文學+』面面觀」欄目,試圖考察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甚至其他學科相互作用的狀況,敬請關注。

「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作為藝術電影,《路邊野餐》的「詩化」特質成為標籤。它像極了魔幻現實主義對時態和空間的想像,非線性敘事,時間空間交疊,夢境和現實在影像的世界裡自由馳騁。它又傳承了「詩電影」的本質,即電影具有「抒情詩」的本性,影像要最大限度地探索隱喻、表意和抒情的功能。

導演畢贛把一個囿於南國之境的「尋找」母題,呈現出了「詩電影」的品格。作者視角移向西南邊陲小鎮凱裡,但影像卻處處瀰漫出現代主義的味道:長鏡頭的應用,非職業演員,去中心的邊緣地帶,音樂和詩歌的貫穿,充滿著意識流、想像、夢境和現實的不斷交替。與銀幕上呈現的主流劇情片相比較,《路邊野餐》是疏離的,隱約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阿彼察邦、侯孝賢和賈樟柯的影子,作者透過影像寫詩,也在用詩建構影像。

詩意現代主義的表達橫空出世,完全沒有學院派的訓練痕跡,敘事上也沒有任何借鑑模仿,它更像是文學的感知沉澱之後的突然迸發。詩電影的薰陶加上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無形中塑造了導演對於影像的想像。他自己也坦言,影片受拉美文學巨匠胡安·魯爾福小說《佩德羅·巴拉莫》的影響最深,連故事都極其相似。片名原本叫《惶然錄》,與葡萄牙作家佩索亞的作品同名,《路邊野餐》這個觀眾更易接受的名字,同樣緣於文學,取自1973年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科幻小說,後來被塔可夫斯基改編成了影片《潛行者》。

文學淵源的一脈相承,讓電影的結構和表述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詩的格式闖入了影像的建構卻毫不突兀。影片與詩的關係,不只是原創詩句的引用,在結構和節奏上也都是以「宋詞」長短句的格式來剪輯的。這樣一來,儘管敘事的打斷、跳躍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但觀眾在文本的互動遊戲中,獲得的被隱藏的部分,正是所謂的詩意。而詩歌的本質就是抽離了更多累贅的信息,用情感的方式重新組合。影片中,有的詩句與影像形成「詩畫對位」,比如男主人公陳昇搭乘摩託在山路穿行,他迎著風朗誦自己寫的詩:命運布光的手/為我支起了四十二架風車/源源不斷的自然……還有不少詩句與情節發展並無關聯,不時以旁白的方式出現,比如:山/是山的影子/狗/懶得進化/夏天/人的酶很固執/靈魂的酶像荷花。

「詩電影」的概念,是由上世紀20年代法國「先鋒派」導演提出的。他們認為電影最完善的體現,應該像抒情詩那樣達到「聯想的最大自由」。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代表人物愛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也對如何在電影中使用詩歌的隱喻、象徵、節奏等技巧進行了探索。蒙太奇學派打破了法國「先鋒派」對情節的完全否定,主張「蒙太奇詩電影」的隱喻作用在於更好地反映客觀現實,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成為蘇聯「詩派電影」的標誌性作品。

而中國的詩電影更加具有中國古典詩詞的節奏和意蘊,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美學特徵,也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情景交融之感。1948年,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被視為中國「詩電影」的經典。長短句的文本結構,「留白」和線描手法的運用,「移步換景」的空間調度,「氣韻生動」的內在張力,都是中國古典詩畫的美學集成。新時期同樣有佳作湧現,如水華的《林家鋪子》、鄭君裡的《林則徐》以及吳貽弓的《城南舊事》,都繼承了民族化美學對意境的追求,在敘述方式和影像風格上體現出中國「詩電影」獨特的美學內涵。

應該說現代「詩電影」都能注重敘述和隱喻作用的結合,作為形式與風格的整體呈現。在卡拉託佐夫的《雁南飛》,塔可夫斯基的《鏡子》《鄉愁》,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中,「詩化」的敘述方式都圍繞著情節線展開,更多是影像的節奏和調度上呈現出文學化的「詩性」,並不意味著情節的淡化。《路邊野餐》在詩化的結構和影像之下,有明顯的敘述的情節線,導演對於這一點有清醒的認識:他試圖用寫實的方法,通過電影這種持續觀看的特點,獲得不同時態中完整的空間。電影在時空上的流動性,能夠創造不同於文字的全新的互文關係。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嶄新的嘗試。圍繞文學和電影關係的探討由來已久,由於二者有各自的介質和傳播方式,因此在融合上必須充分考慮文學語言不同於電影語言的特殊性。傳統的影視改編大多看重文學的「故事核」,原著小說為情節線提供了紮實的基礎,如《紅高粱》《霸王別姬》《菊豆》等,都是文學改編的成功作品。但是如果回到文學的本源上來看,電影能夠賦予文學的不僅僅是故事「核心」。應該試圖用影像去發現文學的多義性和含混性,並尋求適當的表達途徑。因為文學的本質是隱含的,它的解讀性相對抽象,是通過激活讀者的感知經驗進行想像;而影像更加表象,直觀的時空呈現中,更容易與觀影者形成共同的經驗。

現代電影的表述中,「詩」的方式比小說包含的「故事核」更接近文學性的本質,因此在影像的轉換上反而更加自然,這也成為「詩電影」能充分體現文學性的重要原因。在另一個層面上,影像對文學時空性的表達更加自由,這對時空性的實驗反而是一大突破。就像哲學家德勒茲所說的影像就是一段時間的「切片」。《路邊野餐》也一樣用影像的實驗在探討伯格森的「綿延」,奧古斯丁的時間無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分。無間隙的時空,過去和未來的綿延,文學通過想像呈現的,被電影用直觀的影像串聯。導演真正用由內而外的「詩性」,從形式到風格上,對電影的「文學性」進行了探索和突破,從而深化了文學與電影的連接與相融。

(作者劉亭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責編:湯詩瑤、陳苑)

相關焦點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詩意電影指的是電影在畫面中傳遞詩歌的精神氣質,是觀影過程中內心油然而生的情緒與感受,而並非是電影在文學當中的詩歌含義直接相連。詩意電影不是銀幕與文學變成綜合的藝術,將這門藝術稱之為電影。電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電影是銀幕與觀眾之間形成的特殊關係,電影是與電影院構成一個特別的場域。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路邊野餐》他依舊沿用了《金剛經》來作為電影的主題展現:」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概念非常自然的與電影融合為一體,電影也竭盡在每個細節闡述這一點。電影改編自蘇聯作家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小說《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電影《路邊野餐》英文名:Kaili Blues(凱裡布魯斯)——電影名字聽起來直接並且顯露出濃烈的詩意和浪漫色彩。凱裡就是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地,也是導演畢贛的家鄉。布魯斯就是藍調音樂的音譯,藍色代表憂鬱,藍調音樂起源於黑人音樂,是特別感性的情緒重於情節的音樂。名字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氣質。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文/八月星辰本文4332個字,預計花費您10分鐘它不僅是一部電影,也是一首詩,一場夢境。影片《路邊野餐》是一部小眾的文藝片,是89年出生的新生代導演畢贛的處女作。電影主要講述的是,貴州凱裡的醫生陳昇為尋找侄子踏上了一次奇妙旅途並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這部影片曾斬獲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以及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等多個獎項。雖然《路邊野餐》製作成本不足100萬,但豆瓣評分卻高達7.8分。
  • 上影節新海報設計師作品大賞 曾創作《路邊野餐》
    上影節新海報設計師作品大賞 曾創作《路邊野餐》 時間:2020.07.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詩人畢贛:看了《路邊野餐》,來賞析一下畢贛寫的詩吧
    有的人認識畢贛,有的人並不熟悉,畢贛是一名青年導演,他的處女作《路邊野餐》曾經一舉拿下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今年他帶著自己的新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重新回到金馬獎,入圍了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上半年的時候,這部電影曾經入圍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當時備受國內外好評,但是這部電影並未得獎,也許是沒有剪輯完成的緣故。
  • 《路邊野餐》詩意與視聽構建分析
    《路邊野餐》是由畢贛執導的劇情片,陳永忠、餘世學、郭月等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貴州凱裡的鄉村醫生陳昇,為了尋找侄子,來到陌生的小鎮,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張夕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靈魂豐沛的長鏡頭大師;在這些驚人的盛譽背後,我們始終在期待著雕刻時光的後來者。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遠赴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發布新版海報 拍長鏡頭就像打實況
    《路邊野餐》海報近日,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託車回收」版海報。畫面以舊到褪色的湖藍色牆皮為背景,上書「摩託車回收」五個朱紅色脫落的廣告字體,與不久前發布的以綠皮火車為背景的「野餐列車」版海報在視覺上一脈相承,而此次發布的「摩託車回收」版海報上醒目的數字「13」則寓意為《路邊野餐》一路走來,遊歷各國共斬獲了13個電影節的獎項,其中包括觀眾熟知的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臺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等國際電影節。
  • 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 海報設計思路分享①|路邊野餐
    這張截圖在電影的30:21左右。二、設計思路這張素材圖片人像居於畫面右側,右邊比重較大,在海報設計時想要繼續沿用這種構圖。但是這張素材圖片比較偏暗,人臉的很多細節被掩蓋了,而且偏黃灰色調,與我心中設想的海報的色調有出入,所以第一步,用Camera Raw進行調色。
  • 《路邊野餐》今公映 燒腦PK詩歌四大看點全揭秘/圖
    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李巖)由金馬新晉導演畢贛執導的《路邊野餐》今日公映。這部電影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各大國際影展上亮相後,斬獲包括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費比西影評人獎、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及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6年年度青年導演獎等。 《路邊野餐》此前亮相上海電影節、在全國多個城市路演、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小範圍的放映收穫好評如潮。在豆瓣、微博,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不給出了熱情洋溢的評價。
  • 馬修-古迪將主演新劇<路邊野餐> 經典小說改編
    馬修-古迪將主演新劇《路邊野餐》 改編自經典科幻小說   搜狐娛樂訊 (文/啊包) 曾出演過《傲骨賢妻》和《唐頓莊園》的馬修-古迪(Matthew Goode)將主演WGN America旗下的新劇《路邊野餐》(
  • 當我愛上路邊野餐和畢贛和凱裡
    「謝謝收看本臺今日節目,每期節目之後陳昇將為您朗誦他的詩歌作品,陳昇是凱裡診所的一位醫生,著有詩集《路邊野餐》」看完路邊野餐,媽媽問導演多少歲,我說很年輕啊,89年的。她很驚訝。第一遍看的時候,電影所有元素都安安靜靜的闡述甚至從未走出來過,輕鬆而淡然。這部電影適合陰天看。適合有想念的時候。思念已逝的人,我想在夢裡被擁抱的時候,能不能再把你們看仔細一點。幸好,借夢可以完成心願,就像畢贛的長鏡頭,蕩麥,我們見面了,我給你唱了一首小茉莉。
  • 畢贛與《路邊野餐》:27歲的貴州導演和他的大師雛形之作
    畢贛不是科班出身,他在本科的專業是電視編導,畢業後做過婚慶公司,考過爆破證,《路邊野餐》差點成為他的告別夢想之作。《路邊野餐》獲得了眾多榮譽和佳評。然而,他的電影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卻為他一舉贏下了眾多榮譽和佳評: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南特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希獎,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最佳處女作等等。
  • 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拿獎拿到手軟,為何還被稱作「爛片」?
    五年前,26歲的畢贛,帶著自己的處女作《路邊野餐》橫空出世,憑藉著這部影片拿獎拿到手軟,在電影圈內一鳴驚人。《路邊野餐》是一部文藝電影,小編起初知道這部影片,還是因為看到一張電影中的截圖,如下:這段截圖中的臺詞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經過詢問之後,得知這段臺詞出自《路邊野餐》這部電影。
  • 頭條丨《路邊野餐》曝終極版海報 僅上10天抓緊「享用」
    新晉金馬獎導演畢贛執導的《路邊野餐》7月15日上映。今天發布超現實風格終極海報,一列在水下的綠皮火車揭示了陳昇的夢境、以及漫漫的追尋之路。無論是水面上的陽光、還是火車頭上的狗、整張海報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這部令人驚豔的電影即將揭開面紗,與全國觀眾見面。
  • 不滿30的畢贛,靠《路邊野餐》大火,帶來一場如詩如幻的夢
    不滿30的畢贛,靠《路邊野餐》大火,帶來一場如詩如幻的夢導演這個行業,沒有幾個人是可以年少成名的,如果有,那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就是這麼少的幾個年少成名的人,可以給更多青年導演希望,讓他們在這個年齡重拾夢想。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詩意在夢境中照進現實,電影《路邊野餐》關於人生的回味與思考
    夢境與現實的結合,能夠吸引觀眾深入電影當中,成為電影美學中的成功典範,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就是這樣。這部於2016年7月15日在國內上映的電影,敢於嘗試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將時間巧妙地動態線性化,將電影拍成了詩性,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則在迷幻的夢境中通過時空層面一一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