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先生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統編語文教材編排課文時,略讀課文排在精讀課文後面,其目的就是便於學生模仿、學習精讀課文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略讀課文。所以,教師教學精讀課文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為實現學生獨立閱讀奠定基礎。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三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胡蘿蔔先生的長鬍子》《小狗學叫》,我們來看看這三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01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目標:
第一,認識「暴」「湊」等8個生字,會寫「洞」「準」等13個字,會寫「變成」「門板」等13個詞語;
第二,可以根據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裡的一些線索,結合生活經驗和常識進行預測,初步感受預測的好處和樂趣;
第三,知道預測的內容跟故事的實際內容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
02
《胡蘿蔔先生的長鬍子》教學目標:
第一,認識「蘿」「卜」等5個生字;
第二,能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方法邊閱讀、邊預測故事的發展過程和結局,並能根據故事的實際內容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
第三,能嘗試根據文章的題目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產生繼續閱讀的興趣。
03
《小狗學叫》教學目標:
第一,認識「討」「厭」等11個生字,讀準「嗎」「呢」等5個多音字;第二,能運用已有的方法邊閱讀、邊預測故事的結局,並在與原文的比較中知道根據不同的線索能預測出多樣性的結局;第三,能運用預測策略閱讀課外書,感受邊閱讀、邊預測的好處和樂趣。我們不難發現,單元語文要素在這三篇課文中逐步得到落實,從「知道」「初步感受」到「能嘗試運用」再到「能運用」「感受」,這是從「學方法」到「用方法」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能力逐步形成的過程。
當然,這樣的關聯還體現在同一單元的課文與課文之間。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這是在二年級理解常用詞語意思基礎上的發展與提升,要求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難懂詞語的意思。
學習《古詩三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藉助注釋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石徑」「橙黃橘綠」的意思;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院牆」「溼漉漉」的意思,藉助插圖理解「熨帖」「凌亂」的意思。
學習《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藉助插圖理解「銀杏樹頻頻點頭」的意思,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學習《聽聽,秋的聲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可以發現,後一課遇到的一些難懂的詞語,可以運用前一課學到的「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插圖」「聯繫上下文」等方法來理解。這樣的課文與課文之間的關聯,在策略單元中體現得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