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年,亂黨王孫慶落網,在《漢書》中,僅有30多字記載:「(王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者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導其脈,知其終始,雲可以治病。」這是中醫史上最早的人體解剖實驗。
1851年,英國傳教士合信將《全體新論》譯成中文,在序言中,他寫道:「每見中土醫書所載骨肉臟腑經絡,多不知其體用,輒為掩卷嘆惜。夫醫學一道,工夫甚巨,關係非輕。不知部位者,即不知病源;不知病源者,即不明治法,不明治法而用平常之藥,猶屬不致大害。若捕風捉影以藥試病,將有不忍言者矣。」
近代以來,「中醫不懂解剖」幾成公論,則王莽當年的舉措頗顯前衛。錢穆說:「此近世醫術解剖之濫觴也,莽之精思敢為,不顧非議,率如此。」呂思勉也說:「今人動言中醫不知解剖之舉,故不知人體生理,此說實誤。」並推論「必前有所承,不然,不能創為也」。
日本學者山田慶兒認為:這次解剖獲得的知識後來被混入《黃帝內經》,即黃帝與伯高對話部分,並推論中醫史上曾有一個重視解剖的「伯高派」。
「伯高派」是否存在,還需更多證據。但王莽屬儒家,為何對科技這麼感興趣?他真是網友們所說的「穿越到漢代的現代人」?
▍王莽
侍奉叔父迎來人生轉機
王莽,字巨君,《漢書》稱他「為人侈口蹙顄(音如汗),露眼赤睛,大聲而嘶……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意思是大嘴、短下巴,眼球突出且紅,神色陰險、嗓門挺大。
近視、甲亢、甲減都可能讓眼球突出,但王莽可能是上頜骨發育畸形,眼眶小於常人,導致突眼。
王莽的曾祖父名王賀,曾在漢武帝手下任繡衣直指御使,負責欽案,以不稱職被免。王賀之子王禁有四子八女,次女王政君嫁給漢元帝,當了皇后。王家因此勃興,王禁的長子王鳳輔政11年。到漢成帝時,王家9人封侯,5人先後任大司馬(在西漢末期,屬三公之一,入內朝參決軍事、秉掌樞機)。
王禁的次子王曼早逝,留下王莽。王家雖稱巨族,少年王莽卻生計艱難,拜名儒陳參為師,習《禮經》。因奉母至孝,頗有美譽。叔父、大將軍王鳳患病時,王莽幾個月親奉湯藥,未脫衣睡覺。
秦漢醫學不發達,人們對疾病極感恐懼。據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的《日書》稱:「一宅之中,毋(無)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日書》相當於後來的黃曆,已將全家患病視為大險。在漢代,一人得病,親屬盡散,病後才來探視,屬常規操作。
在當時觀念中,王莽侍奉王鳳,冒了生命危險,所以王鳳去世前特意委託太后王政君,提拔王莽當黃門侍郎。此為皇帝近侍,無下屬,年薪600石。不久,王莽又升任射聲校尉,可領兵700人,年薪「比兩千石」,即1200石。
收贍名士 廣結將相
王莽當官後,「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但「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升遷極速。
王莽在私德上堪稱典範,在當時,不少儒生期待王莽取代漢祚。因西漢末年,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首先,人口增長過快:漢初人口僅1000多萬,漢景帝時超3000萬,五口之家尚有百畝土地(漢代分大小畝,大畝相當於今0.69畝,小畝相當於今0.29畝,西漢一般用小畝),到西漢末年,人口達5900萬,人均土地僅13畝。
其次,土地兼併嚴重。「關東富人益重,多規良田,役使貧民」,失地農民當佃戶,繳地租(總產量的50%)外,還要承擔國家正稅。
其三,大量貧民賣身為奴。漢昭帝鹽鐵會議後,國家退出酒類專賣等,允許私人鑄錢,導致貧富差距拉大,賣身為奴的平民漸多。
西漢統治者對此早有了解。
秦代已有嚴格的私人財產調查制度。從秦簡看,每年徵徭役(即無償勞動)前,平民要交「三尺券」,寫明財產。鄉嗇夫(鄉官)據此安排——農忙時,富人、賢人先赴徭役,農閒時,再徵窮人。「三尺券」上須寫明奴婢、馬牛羊、其它財產。戰國末期,秦國據此徵「訾稅」,即財產稅。漢武帝時,私產已按估值統計。
制度如此完密,漢皇本應早抑兼併,可皇親國戚多兼併,西漢王侯受封戶口佔全國四分之一,每次採取措施,必遭強烈反彈,只好不了了之。
秀節儉助王莽上位
制度經濟學認為,兼併可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升級,不全是壞事。關鍵是政府要為「被擠出」的勞動力提供保障,並引導資本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可西漢政府什麼也沒做。
一方面,秦國首都鹹陽本在渭河北,地勢高,取水不便,完全依靠井水。到秦始皇時,鹹陽城已跨渭河。懲於秦代選址失誤,劉邦將首都長安設在渭河南岸,地勢低,易遭水患。漢武帝通過一系列工程,徹底治理了黃河關中段及其支流。此後六七十年,因灌溉體系完善,關中「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然而,水利工程減緩了黃河流速,衝沙能力下降,西漢末期,中下遊兩岸不斷加高,黃河成了地上「懸河」,水災不斷,僅入關中就食的流民,便達200多萬人。
關中地少人多,需從中原漕運糧食,最多時一年舶入600萬石。隨著漕運沿線幾乎全被淤死,政府已無力給饑民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從漢武帝起,世風漸奢,「一車千石,一衣十鍾……富者空藏,貧者稱貸。是以民年急而歲促」。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個人素質偏低,不足以垂範,在治理過程中,過多依賴行政手段,導致世風浮誇、好奢鄙儉。到西漢末年,貧富差距拉大,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他們卻將這些財富用來消費,而不是投入再生產。
相比之下,王莽任漢平帝輔政後,仍「惡衣惡食,陋車駑馬」,每年獻田獻錢、救濟貧民,自然聲名鵲起。
王莽成功有「秘訣」
在歷史上,全部完成儒家理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僅王莽一人,連孔子都沒做到。
王莽能成功,秘訣在「以術補儒」。
儒家本是道德哲學,不重功利。戰國時,被公認為「無益於人之國」。劉邦厭惡儒生,後叔孫通勸告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叔孫通近方士,以禮樂之能,面諛劉邦,因此被重用。此後漢儒主動向方士靠攏,以異能求仕進。比如董仲舒,精通讖緯術,通過神化統治者、分析吉兇,參與政策制定。
用方士之術,補儒學短板,該策略確有積極效果。一時間,讖緯術成了「內學」,儒學經典反而成了「外學」。在一代代大儒的努力下,到王莽時,人們普遍認為,儒家不只是道德哲學,還是完整的治國之道。
儒生堅信:儒學能解決西漢末年遭遇的種種問題。
王莽充分利用了這種盲信,並編造出一些異象,證明上天派自己來取代劉家,這對當時的儒生很有說服力:一方面,他們對西漢皇帝已喪失信心;另一方面,讖緯帶給他們半宗教體驗,減少了內心苦痛。
王莽篡位時,漢室中只有徐鄉侯劉快起兵造反。軍隊到即墨時,他的哥哥劉殷卻下令關城門,自己進了監獄,聽任手下人抵擋,致劉快速敗。
正是基於「以術補儒」的觀念,王莽登基後,立刻對原來的地名、官名、族群名稱等進行一番大改,看似荒謬,但儒生們普遍沉迷於讖緯術,此舉可討他們的歡心。
最早推動全國人口統計
「以術補儒」也有積極的一面,即:王莽不視技術為「奇技淫巧」,對它充滿好奇心。
王莽最早推動全國性人口統計,首次進行國土資源調查,促進圓周率計算,進行了最早的人造乳酪實驗……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說:「離開『袒劉』的立場,則王莽仍不失為中國歷史上最有膽識的一位政治家。」
至於王孫慶,本是東郡(今河南濮陽附近)太守翟義的軍師,二人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在這一年正式篡位)9月起兵,3個月後失敗。翟家三族被滅,王孫慶9年後落網、被解剖。
日本學者山田慶兒注意到,《黃帝內經》中觀點相互衝突,至少可分歧伯、伯高、少俞、少師、黃帝五個派系。伯高與黃帝對話,有《骨度》《腸胃》《筋骨》《脈度》等篇,不實測,很難成篇。他認為,這些數據來自王孫慶。
不過,《脈度》中稱人的脈總長16丈2尺,似是臆測,且提到五臟時,描述也很模糊。《黃帝內經》認為人的手足有三陰三陽脈,這是解剖動物獲得的知識,為何王孫慶的實測數據沒推翻這一誤會呢?
有兩種可能:其一,可能不存在「伯高派」。其二,解剖者有偏見。古希臘也曾解剖罪犯的屍體,卻認為人最重要的器官是肌肉。人很容易用實驗來印證自己的偏見,王莽的醫生們可能也如此。
不過,《黃帝內經》準確描述了心臟與脈管的關係,最早提出血液循環理論,完全符合「以竹筳(就是佔卜用的小竹籤)導其脈,知其終始」。
王莽玩壞了「以術補儒」
王莽奪權後,突然「性躁擾,不能無為」。針對西漢末年的問題,王莽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首先,禁止土地買賣,個人只有使用權,多佔土地須分給他人;其次,嚴禁奴婢買賣;其三,設立「五均」「六莞」,全面接管市場經濟;其四,取締私人鑄幣權;其五,嚴打腐敗。
從結果看,這些政策卻給民眾帶來災難:禁止土地買賣後,大地主的田分不了,反而是農民的私田被分;奴婢買賣被禁後,富人仍可擁有奴婢,無法轉賣後,轉而虐待奴婢;農民靠出賣手工產品、特產等,本可得一點收入,取締市場經濟,他們更難養活自己;取消私鑄權後,王莽鑄錢無度,引發通脹;官吏收入下降,反而更貪……
這些政策的初衷可能不壞,但「術」非萬能,想用工程的方法解決系統的問題,越折騰問題越多。
王莽篡位前後,今秘魯、冰島、美國、日本、瓜地馬拉、俄羅斯、紐西蘭等國都有火山爆發,連長白山也火山爆發,大量火山灰進入大氣層,遮蔽陽光,致氣溫驟降。氣溫降低對南方農業生產影響不大,對北方則不同——平均氣溫每降1℃,糧食產量便下降10%,而當時北方人口佔全國的81%。
王莽承認:「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谷稼鮮耗。」
事實證明,「術」會嚴重消耗資源,在超複雜系統中,很容易引發整體崩潰。最終,王莽創立的新朝只維持了15年。
王莽之後,儒家只講「正人心」,不再承認自己也是治國之術,「以術補儒」遂成絕響。(責編:沈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