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時的治理之道使明朝發生了蛻變,國家經濟發展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這樣的國泰民安的勢頭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當時的太子朱標體弱多病,也很早就去世了,因此,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
朱棣很早就覬覦皇位,朱允炆的登基讓他懷恨在心,當時朱允炆剛剛上位根基不穩,不久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政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推翻了自己的侄子,登上了皇位,開啟了永樂朝。
事實上朱棣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皇帝,雖然是搶奪而來的天下,但是他一直都在儘自己所能治理。
他曾經多次跟隨朱元璋打仗,軍事經驗相對豐富;創立內閣制度,平衡宰相的職責;設立政府,擴大明朝的都城等等。
但是他也面臨著歷朝皇帝都會碰到的問題,就是選擇合適的繼承人,他深知國家若想發展,就必須選擇對的繼承人,最終,朱高熾繼承了皇位。
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決定,包括朱棣自己。他的子嗣都是與徐皇后所生,因此不存在嫡出與庶出之分,這時候,長幼就成了選擇的標準。
後來,朱高熾憑藉長子的身份順利得到了太子的身份,可弟弟們一直都不服氣,在靖難之役中,弟弟們都是立下過許多戰功的人。
實際上朱棣本身也不喜歡這個大兒子,他對漢王朱高煦是有著期望的,那麼為什麼後來是朱高熾登上了皇位呢?
太平時代,朱高熾更適合做一位太平皇帝
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確實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帶兵殺敵。而朱高熾則一直坐鎮後方,統領文官,很少參與軍隊的事情,對文官的治理更有優勢。
所以兄弟二人實際上也代表著文官與武將的鬥爭,文武官員在此時的權力差別是很大的,靖難之役中,武將自然受損,當時的文官可以說是佔據半邊天,在他們的擁護下,朱高熾順利繼位。
實際上這也是大勢所趨,考慮到接下來的社會發展,朝著太平方向進發,對於軍事的掌握便不是重中之重了。
最重要的是要更好地治理天下,能夠在這太平盛世下尋求更好的發展。朱高熾對比之下,更適合當時明朝的統治局面,更有望成為一位「守天下」的君王。由此二人的選擇立馬便清晰了,很顯然,朱高熾更適合做太平天子。
自古以來推行嫡長子繼承制
身為嫡長子的朱高熾,這個位置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只要在此期間他沒有犯什麼大的錯誤,那麼將會順利繼位。
根深蒂固的傳統,是被當朝的官僚大臣都認同的,這就是法統的力度所在。當初朱棣就不是正常繼位,因此他更要在後期維護正統的力量。
若輕易推翻,就相當於推崇造反,因此即使他心系朱高煦,也不敢違背老一輩的傳統之道。所以,朱高熾繼位,可以說是一件名正言順的事情。
相傳當初靖難之役的時候,在雙方作戰關鍵時刻,對方拿出了朱元璋的靈位,朱棣立馬認慫逃跑了。
他一個連起兵造反都不放在心上的人,見到父親的靈位卻如此懼怕,更加證實了他對於正統的畏懼。
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再去與法統進行對抗的。在後期,他自己也一直在加強自己在百姓心中的正統形象,對於正統是存在一定的敬畏的。
朱高熾稱得上是沾了自己兒子的光
朱棣在決定立太子之時糾結了很久,後來他詢問了解縉,而解縉的回答是:好聖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瞻基從小就表現出了超脫常人的才能,因此,朱棣一直對他喜愛有加,並認定這位孫子以後一定是有所作為的皇帝。
解縉的回答,讓他瞬間變得明朗,若是不立朱高熾,那麼朱瞻基是沒有皇位的繼承權的。因此,朱瞻基成為了關鍵性因素。
結語:
實際上,後來的種種證實了朱棣的決定是正確的,是最為合理的。朱高煦反而是做出了許多令朱棣失望的舉動。
他自知父親對他更為喜愛,因此變得肆無忌憚,狂妄無比,這更加堅定了朱棣的決心。在朱高煦的一步步愚蠢行為之下,最終朱棣逼著他去就藩,朱高煦徹底失敗。
1424年9月7日朱高熾登基,再後來開啟了「仁宣之治」,國家在其帶領下越發進步,朱高熾也像歷史證明了當初朱棣的選擇很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