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原研哉是幸運又幸福的,3月10日上午十點半,搜狐文化是原研哉上海展開幕當日唯一安排的媒體,到達上海偏郊區的軍工路上海證大當代藝術空間,走進藝術園區內就被打扮時髦的年輕人,包括不少無印良品的粉絲們所震撼,展廳入口處排著近兩百人的長隊,基本都是青年學生,聽說, 浙江大學設計專業的學生更是包了一輛大巴到上海「朝聖」,對這位大師仰慕已久的國內設計師,上海周邊城市的藝術青年不會錯過這次和偶像作品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穿過展覽現場簡潔、素雅的布置,一些實物作品被嵌在白色的牆壁或桌子裡,每個作品旁邊都有原研哉親自寫的說明。 走進辦公室,原研哉正在等待這一次的訪問,他的團隊們,近十個日本人還在小聲的討論著什麼方案,第一句話原研哉先問我,你好嗎?「如此陰冷的上海,近百名觀眾在排隊等待看原研哉的設計展,而因採訪可以與原研哉交談一小時,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我輕聲地對著翻譯說。
好的設計作品可喚醒沉睡的意識
無數次的採訪中原研哉談到關於無印良品設計時,他強調無印良品是關注人的設計,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回歸設計的原點,而此次訪談我們更多的是探討設計的本質和設計的精神。原研哉強調,設計的意義並不在於創造靚麗的形態,設計的力量體現在探求事物與人類之間潛藏的那種肉眼看不到的關係的過程中 ,讓人們意識到在日常生活的背後隱含的環境形成系統中存在的諸多本質性的問題。對於什麼是好的設計,原研哉認為,精心設計的作品可以喚醒沉睡的意識,隨後欲望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消費模式、資源利用形式,也使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亞洲的未來在亞洲人手中實現 不應再走西方化的老路
作為文化觀察者的原研哉,對於亞洲的高速發展以及東方傳統文化的延續更是有深入的思考,一個波瀾壯闊的亞洲時代、在中國經濟勃勃生機的引領下即將到來,他認為,亞洲的未來應該在亞洲人自己的手中實現,而不應該再走西方化的老路。不否認從西方的現代文明中吸取了大量的知識,而今天該輪到我們亞洲人延續前人留下的傳統和文化的軌跡,對未來生活需求的本質展開深入的思考。
美意識就是資源和財富
「細膩」、「嚴謹」、「精緻」、「簡潔」的價值觀存在於日本社會基層,普通大眾的意識水平至關重要,並不是特殊的手工藝人領域才有的崇高意志,在整個社會的默契中這是一種常識,原研哉認為,所謂美意識,就存在於日本的日常之中,「美意識"對於製造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只有製作東西的人與喜歡這個作品的受眾有所共鳴,作品才能在文化環境中孕育成長,美意識正是製造業得以持續發展的無盡源泉。
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生產技術已經擴展到亞洲地區,面對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原研哉提出:我們需要大力活用自身的審美資源,創造出新的娛樂領域,使其超越殖民主義時代欲望的形式,無論傳統工藝品與現代產品,重要的不是豪華和擁有的數量,而是使用的深度。
一說到資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物質資源和人際資源,但卻忽略了審美資源。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關注日本的工業產品,就會發現無論是實用型還是能源消費型,再或這是與其使用者的成熟相匹配的簡約性產品,都已經開始發揮自身的優勢,今天需要的是以感覺資源為出發點,重新關注自身文化中可以貢獻於世界的一部分,在未來,美意識的相互競爭,會使世界更豐富,進入更高的文明階段。
原研哉:他為一個品牌注入智慧
很多人知道原研哉,是從無印良品開始的。
幾年前,無印良品之風席捲中國,人們被它返璞歸真、簡單生活的哲學觀所吸引。
作為該品牌的藝術總監、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設計師之一,原研哉這個名字,也慢慢為大家所熟悉。
10年前,無印良品的創始人之一——田中一光敏銳地意識到,進入21世紀後,無印良品正在喪失價格優勢。
於是,他邀請設計大師原研哉出馬,擔當藝術總監。
令人意外的是,在原研哉同意的一個星期之後,田中一光猝然離世,無印良品被徹底託付到原研哉的手中。
原研哉非常喜歡白色,他認為「白」可以凸顯事物的本質,也是最簡單的顏色。
多年來,原研哉將「白」與「空」的設計理念,融入到無印良品的商品中去。
「我們所追求的並非是『這個最好』,而是『這樣就好』,我一直堅信這個世界上『最好』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只要是存在的事物,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原研哉認為,設計的過程,就是發現生活、發現隱藏在物體之中的智慧。
而無印良品的產品也因為原研哉的設計理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它主張No Brand(沒有品牌),在設計上沒有張揚的圖案,沒有誇張的色彩,甚至連標籤都沒有,簡單到只剩下材料與功能本身。但它卻輕鬆闖入「世界100大品牌」之列,年營業額超過百億。
事實上,原研哉的作品不只局限於無印良品,他還涉及書籍、包裝、網頁、室內、工業設計等領域。
此次展覽就從「設計的諸相」、「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展覽的展覽」三部分,呈現了原研哉作為設計師的創作、擔任藝術指導期間為一個品牌進行的規劃,以及他為設計根本問題策劃的5個展覽。
設計師應設計理想生活
設計到底是什麼?作為一名從業二十餘年並具有世界影響的設計師,原研哉也曾對自己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了給出自己答案,他走了很長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
2000年,他發起「Re-Design」日常生活再設計的號召,召集35位活躍在日本設計界的創意人,對已經存在的生活物品進行再設計,包括茶包、捕蟑盒、尿不溼、圖章……這場展覽後來在全世界巡展。這是一個有趣的展覽,它更多的為我們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無限可能性。
面對原研哉出的這道題,日本建築師坂茂將捲筒紙中間的芯做成四角形。
四角形的衛生紙在抽取時會產生阻力,這種阻力發出的信息和實現的功能,就是節約能源。同時,四角形的衛生紙在排列時間隙更小,同樣的空間內可以儲存更多。
除此之外,還有佐藤雅彥設計的出入境章,隈研吾設計的捕蟑盒,面出燻設計的火柴,津村耕佑設計的成人紙尿褲,深澤植人設計的紅茶茶包等等,都是小設計中體現大智慧。
原研哉認為,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陌生更加是一種創造,對他更具挑戰性。
「我是一個設計師,但設計師不代表就是一個很會設計的人,設計師,應該是一個懷抱設計理想生活的人。」 這是原研哉很有名的一段話。
2010年5月,原研哉曾在中國美院小劇場進行了一場名為「Emptiness(空)」的講座, 現場擔當主持的建築師王澍問原研哉:「你已經設計了25年,你不會煩嗎?」
原研哉答道:「如果喝果汁很快就會煩,如果喝水就永遠不夠。」這也對應了他的時尚觀,追求流行很快就會變舊。
對話
黑色西服、花白頭髮、溫和笑容,54歲的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代表原研哉,昨天來到上海。
其實,人們稱他為「大師」,並不是因為某件作品,而是因為這些作品背後的理念。
問:「跨界設計」這一概念目前被提及得越來越多,您如何看待?
原研哉(以下簡稱原):跨界設計這個說法,是人們自己把它弄複雜的。
設計師本來就沒有界限的,所謂的車的設計、建築的設計、服裝的設計,其實都是設計,人為地將它們劃分出一個界限,本來就是不應該的。沒有界限才是應該的。
問:這種沒有界限的設計理念在無印良品的產品中如何體現?
原:無印良品有7500多種產品,通過這些產品,表現一種生活方式。
這些產品中包括服裝、食品、生活用品,如果照一般概念而言,產品中有很多界限,但對於無印良品而言,設計的理念都是一樣,用同樣的理念做不同東西,所以不存在什麼界限。
問:無印良品做了哪些來順應這個時代由小到大的改變?
原:當無印良品誕生時,沒有人想過要把這個品牌做得很大、很成功。
當別的品牌在說品牌效應、品牌影響、一定要成功的時候,無印良品提出的不是這些,而是一個價值觀,對生活的價值觀。
它的產品實際是在對消費者說,您看我的價值觀怎麼樣,您認可嗎?
問:設計師應該帶著什麼樣的心態與理念去真正打破界限,對此您有何忠告?
原:不要整天想著賺錢,淨說經濟、金錢。
如果一味考慮經濟,教養和教育等就會被忽視,光有錢是不行的。
想像一下感覺的平和。平和不是指沒有戰爭狀態的和平,而是指個體的心態。理解這種平和需要智慧,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有感覺的平和,世界會變得很有趣。(節選自《今日早報》記者 陳寬)
相關:《設計的設計》 原研哉中國展精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