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章在中醫界瘋傳,上面說,中國中醫的沒落是因為西方世界一個叫洛克菲勒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放肆建立教會學校,宣揚西醫,導致中醫不被重視,稱這是一場資本陰謀。
我質疑:中國周朝禮儀,旗袍,刺繡,唐裝,幾千年來,通過改良來適應社會發展,至今沿用。
而像雕刻,竹編,陶瓷,刺繡等等所有需要民族傳承的文化遺產日漸消失,幾乎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但中醫,相比於其他民族文化精髓,應該沒什麼好抱怨的,我們的國家給了很大的宣傳力度和資金扶持,到處開國醫館之外,每個中醫院都有補助,其結果,是出現大批偽中醫。
為什麼?越扶越爛?
約翰·洛克菲勒作為二十世紀初享譽世界的石油寡頭,1915年,他們以2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了教會性質的北京協和醫學堂的資產,將所學校重新命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有「北協和,南湘雅」。
毫無疑問,中國的教會學校最發達的地方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建於1926年的宏恩醫院即現在的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公濟醫院即現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建於1922年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即現在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聖瑪利亞醫院即現在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甚至同濟大學都是教會大學。
這些教會醫院和大學過去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高材生,成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而中國的中醫最發達的地方不在上海。
有人問我說,那中國中醫過去,最發達的地方在哪。這個答案,百度就可以提供,我們民間有句老句,百草都是藥,在幾千年的古代,民間看病從草藥開始,或是問問雲南人,四川人,為什麼那些老人現在還保留著上山採藥的習慣。
把一個民族文化的沒落歸罪於哪一家公司,這明顯就屬於不負責任的推卸責任。 中國的中醫走到現在,跟中醫的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很大關係。
香港與大陸相比,是受西方教會學校及西醫影響最深的地方,可香港對中國中醫的堅持是最久和最完善的,他們的藥材,中醫保健做得非常好,包括馬來西亞,印尼等南洋一帶,對中醫之道非常尊重和推崇。這又怎麼解釋呢。可見,這篇文章過於偏頗,不值得肯定。
如果實在不了解香港中醫歷史和現狀,建議大家看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專業,或諮詢一下在香港從事中醫行業的醫生,最笨的辦法是找找市面上香港製造的中成藥,藥膳食療等等做下對比。
原本中醫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的奧妙世界,「望聞問切」這四個字中便包含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各種學科,有非常大的包容性,也就勢必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具有洞察世事萬物的心智,做不到這二點,學到的都是老祖宗皮毛。這才是中國中醫無法傳承下去的根本原因。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