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不同家庭的治療、護理需求,本市計劃引導推出不同的家庭醫生「服務包」,並啟動協商定價的方式,讓老百姓能夠選擇更多方式的家庭醫生服務。這是記者昨日從市醫改辦獲悉的。
籤約:醫患綁定更知情
今年,本市有關部門將啟動「強基層」工作計劃,預計將在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廣醫患綁定模式。
「我們希望能讓每一位籤約患者都知道自己的家庭醫生是誰,也知道有需要時第一時間該找誰,籤約醫生會更加熟悉了解服務對象的情況,醫患關係可能會逐步成為朋友關係。」相關負責人說。
上門就醫,是形成醫患連續固定 「朋友式」服務關係的幫手之一。根據方莊的實際經驗,給老人上門服務,每次需要安排一名醫生、一名護士,按照準備15分鐘、到患者家中往返時間20分鐘、在家治療30分鐘到45分鐘、回到醫院還得整理15分鐘記錄的總時間計算,每個在家的患者,都需要兩位醫務人員服務1.5小時。滿打滿算,全天也只能服務6人次。
為了照顧一名患者,每次要有兩名醫護人員上門,平均每人每次上門服務僅獲得約50元補貼。為此,豐臺區財政去年投入800萬元,對特殊困難群體按照治療型、康復型和舒緩型三種類型每人每年給予2400元、2400元、4800元的標準,通過財政購買服務給予家庭醫生上門服務補貼。
服務:多種類型可選擇
目前,方莊已經對轄區內籤約的高齡、重病、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等特殊困難老人,組成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居委會人員、志願者、社工、家庭保健員等共同參與的服務團隊,為患者提供上門服務。服務內容可以包括打針、傷口護理、康復指導、用藥指導甚至心理諮詢等等。
在試點推進之後,方莊曾經發起過一次隨機的千人調查。在收回的942份有效問卷中,有721人了解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有199人表示「聽說過」。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推廣效果超過預期。籤約後,社區居民對「籤約醫生服務態度好」「定期健康教育」和「進行規範體檢」的滿意度排在了前3位。
「鑑於已經使用家庭醫生服務的老百姓體現出了分層次的服務需求,我們計劃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不同的『服務包』。」相關負責人說。
收費:部分項目可協商定價
未來,本市各區將結合人力資源數量,針對高齡、重病、失能、半失能等困難群體,在保證醫療安全的條件下,適當開展上門服務,解決行動不便患者的就醫難題。
但有基層醫護人員反饋,目前本市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及「服務包」相關診療項目尚未明確收費定價,不利於服務的開展。
「按去年本市有關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文件規定,基本醫療服務項目按政府定價,非基本醫療服務不需要政府定價,可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對象協商定價;社區醫療機構在家醫服務項目的定價及收費上可以與籤約居民協商確定,確定後進行公示,這樣既可以提高基層家醫籤約工作的積極性,又有利於更多患者獲得需要的上門服務。」上述負責人表示。
本市鼓勵各區探索個性化、非基本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包」、上門服務項目及價格,鼓勵基層衛生人員制定多種類的「服務包」,通過優質的個性化服務,讓老百姓享受到更方便的就醫服務。 「除特定困難人群外,其他人群應當採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機構提供差異化服務滿足不同群體需求。」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吳浩主任對此提出建議。
「我們將探索非基本醫療服務價格由醫療機構和籤約居民協商確定的收費機制,按照成本測算確定上門服務費用標準,積極推進家庭醫生服務。」豐臺區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