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女兒5歲,她有時調皮跟唱反調,我總忍不住動手想抽她。她爺爺奶奶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拿東西哄。鄰居阿姨的做法就是不管,你愛咋樣咋樣。實在頭疼,我又上網搜答案,網友的會答也是五花八門,有一種我認同――你要學回聆聽孩子心聲,順著她的邏輯做引導。
先不論做法的好壞,他們那麼做的依據是什麼?
她爺爺奶奶說,以前就是這樣帶我的。鄰居阿姨說,她是聽別人的。網友說是自己看書得來的。
可以發現,這其中有個共同點――源於個人的經驗之談。
在今天這個越來越複雜多變的時代,個人的經驗就越發顯得局限。
怎麼破?
用那些超越個人經驗,被人類反覆驗證的跨學課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即多元思維模型解決複雜問題。
簡單說來就是,遇到一個問題,深想事物背後的長期有效套路。不僅如此,還可關聯其它套路綜合運用。
怎麼學?
一,在書中學,有3個技巧:
1,查字典法。
遇到一個問題,翻看相關的書,直接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答案。
不過有局限:只適合解決簡單問題。
2,關鍵詞法。
首先找出作者核心觀點。
其次找出與核心觀點關聯的關鍵詞有哪些。
關鍵詞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以怎樣的邏輯解決問題的?
局限:只看得到顯性知識。
3,知人論世――看到思維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了解作者個人,及所處時代背景。
二,在工作中學
直接向行業一流高手學,利用「五星筆記法」提煉思維模型。
五星筆記法,即五個自我提問:
1,對方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2,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麼?
3,討論中,我有什麼疑問或啟發?
4,對方的想法,做法,或者給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出哪些有效策略?
5,如何把它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
內化思維模型
多維記憶,舉一反三,刻意練習。
比如,我們學到一個新模型――複利思維模型,它的意思是A產生B,B反過來加強A,不斷循環。在不同的場景學,如在家學,在戶外學,在吵鬧地方學等。不同的學習資料之間交替學,一會看文學,一會複習,一會又看故事會。然後又在不同的領域試著去用,在投資領域,複利思維就是俗稱的「利滾利」,個人成長領域就是厚積薄發。
重複不間斷,刻意練習,內化於心。
思維模型我們知道找了,那麼怎樣把各領域零散的模型組織起來?形成個人知識體系?
問思模體系
「問」――找到不同領域相似的基本問題。
「思」――思維方式,即思路。
「模」――各領域相關的思維模型。
問個問題:時裝業,快餐業,香蕉行業,這幾個行業之間有什麼相似問題?
答案是――產品保質期短。
如何接決產品保質期短?這樣就有3個方面的思路,再順著各領域思路,找有效策略,跨界運用。
全書不足的就是,綜合運用多元思維模型接決實際問題的講解不到位,總覺得少了什麼。
回到開頭孩子管教問題,我認同網友的做法,是因為遵循心理學的人格發展規律,你用心聆聽孩子心聲,是在跟孩子建立二元關係,她的一切打鬧,調皮都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你必須關心我。――心理學上叫「自戀」,是生命的原始動力之一。
順著這種學課原理思考,在面對生活多變的場景中,是不是就更容易應變自如?